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纹枯病病症类型(小麦的纹枯病的病症)

2024-06-0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781 次
纹枯病病症类型(小麦的纹枯病的病症)

近年来,随着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与小麦赤霉病的大范围流行和土壤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中镰刀菌含量不断增加,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在我地小麦发生日益严重,最终导致田间小麦过早死亡或后期枯株白穗,减产严重甚至绝产。已经成为我地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快速增长的小麦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小麦两熟轮作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

小麦出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最早可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典型的土传病。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存活于,土壤中或病残体上,黄色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以厚坦孢子或分生孢子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或病残体上。病残体中的镰孢菌丝体在土壤表面萌发,病原菌一般从根部和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主茎和分蘖茎,然后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扩展至小麦茎基部。该病具有多次侵染特点。

不同品种对该病反应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多感此病。多年小麦-玉米连作,连年秸秆还田,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这是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和病症越来越重的根源。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土壤瘠薄利于该病发生。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病害,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都会引发该病。该病早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危害严重,我国此前有关报道较少,近几年研究人员分别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小麦主产区以及甘肃、浙江等地分离鉴定出多种镰刀菌茎基腐病病原菌,其中豫北、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盐城等部分地区该病发生逐年严重。

小麦茎基腐病症状特点及危害程度

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抽穗后逐渐显现,表现为植株矮化,萎焉、青枯、和干枯,灌浆期典型症状为“白穗”,籽粒秕痩或无粒,茎基部为黑褐色腐烂。

小麦茎基腐病与其它“白穗”病症区别:在茎基部根腐病和赤霉病无明显病症;纹枯病有波纹病斑;全蚀病有“黑膏药”状菌丝体。

小麦茎基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由零星病株,扩展为成片发病,再扩展为连片发病。

小麦茎基腐病致小麦减产10%–70%。据2024年6月5日取样测产,发病较重的5块麦田,亩产量仅有207-316公斤,平均亩产量281公斤;而未发病或发病较轻的12块麦田,亩产量478–600公斤,平均亩产量538公斤。两者相差257公斤。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及发病规律小麦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症状识别

据河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2024-2024)从黄淮麦区采集病株分离出多种病原菌,结合分离频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认,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根腐离蠕孢菌(B.sorokiniana)也是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的主要病原物之一。病原菌寄住范围主要包括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但一般不侵染双子叶作物。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典型的土传病。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存活于,土壤中或病残体上,黄色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以厚坦孢子或分生孢子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或病残体上。病残体中的镰孢菌丝体在土壤表面萌发,病原菌一般从根部和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主茎和分蘖茎,然后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扩展至小麦茎基部。该病具有多次侵染特点。

不同品种对该病反应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多感此病。多年小麦-玉米连作,连年秸秆还田,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这是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和病症越来越重的根源。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土壤瘠薄利于该病发生。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原则与措施当前生产中的防治存在的问题

小麦茎基腐病为新发生病害,农民对此病认识和防治技术有待提高。

生产上常用的种衣剂多为杀虫剂,杀菌剂含量少,对小麦茎基病防治效果一般,且有些杀菌剂对小麦有抑制作用,影响小麦苗正常生长。

小麦返青后拨节前喷施三唑类杀菌剂,是小麦茎基腐病防治的最后机会,但在目前不被重视,用药面积极少;拨节后田间明显出现发病株时喷雾,药液极难到达茎基部,防治效果不佳。

目前没有特效防治药剂,综合防治是解决此病的有效方法。重病区轮作倒茬、土壤深耕是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但基于目前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连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更改难度大;而小户承包种植方式又不利于深耕作业(旋耕有利于小农户平整土地)。因此在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轮作和深耕是减轻小麦茎基腐病有效的农业措施。

减少田间生秸杆数量,可以减少生秸杆田间残留量,减轻病菌压力。在当前严格禁烧的状况下,还需要寻求小麦、玉米秸杆利用途径或处理方法。

作物病害症状显现时,已是病程晚期,似“癌症”,想治愈,回天乏术。鉴于小麦茎基腐病属多病菌多次侵染造成危害。务必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前杀菌灭菌、降低菌源基数,切断阻隔传播途径。具体措施如下:1、轮作换茬。重病田改种大蒜、圆葱、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2、选用抗病品种。这无疑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目前主栽品种如:济麦22、鲁原502、良星99、山农28等都感此病。新审新引品种能否抗此病有待观察筛选。

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用酷拉斯150毫升兑水1.0-1.5斤,包100斤种子,或用适麦丹150毫升+锐胜100毫升,包100斤种子。药剂拌种用多菌灵+苯醚甲环唑(1:1)1:500、或多菌灵+嘧菌酯(1:1)1:500。

4、药剂处理土壤。结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广谱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高锰酸钾等药剂处理土壤。在耕翻或旋耕第一边地后,选用两种药剂兑水均匀喷雾垡面,然后再旋耕或耙捞第二边地。

5、农业措施以培育壮苗为中心。如适期适量播种,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适时浇水补墒。水质差的区域应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6、在小麦返青起身喷药控制。用“阿立卡+扬彩”或恶霉灵、甲霜恶霉灵或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或、咯菌清、嘧菌酯等兑水顺垄喷雾,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7、清理病残体。在夏收或秋收时,将小麦秸杆或玉米秸杆清出病田外,不要再直接还田了。

综合而言客观来说,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尚无特效解决方案,一般采用综合农业措施与药剂拌种、喷淋喷雾等手段相结合,打造健壮栽培为核心的防控理念—如深翻土地降低耕层致病菌浓度、增施生物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喷施扬彩+佳运等植物调理组合来提高植株长势与抵抗力,来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减少对产量的影响。重症地块只能采取轮作倒茬的农业措施来控制田间致病菌数量从根本上防控该病的发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