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技术,石蛙养殖技术教程?
石蛙养殖技术与石蛙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石蛙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蛙类,因其体型较大,肉质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石蛙养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产业。本文将围绕石蛙养殖技术及其视频教程展开探讨。
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技术是指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对石蛙进行饲养、管理、繁殖等一系列生产活动的过程。其中,关键环节包括:
1.选址
石蛙适宜生长在水质清洁、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环境中。在选址时,需注意水源清洁程度、水流速度、水深、水草覆盖率等因素。
2.场地建设
场地建设是石蛙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包括池塘的规划、设计、建造等一系列工作。在建造池塘时,需注意池塘的大小、深度、水质等因素。
3.选种
石蛙选种是指选择体型健康、品种优良的石蛙进行繁殖。在选种时,需注意石蛙的外观、体型、性别、年龄等因素。
4.饲养管理
石蛙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配制、投喂方式、水质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需注意饲料的种类、配比、投喂量等因素。
石蛙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石蛙养殖技术视频教程是指通过视频的方式,对石蛙养殖技术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讲解的教程。视频教程的优势在于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用户关心的问题
1.石蛙养殖的市场前景如何?
2.石蛙养殖有哪些难点?
石蛙养殖的难点主要包括场地选址、池塘建设、饲养管理等方面。其中,池塘建设是石蛙养殖的关键,需注意池塘的大小、深度、水质等因素。
3.石蛙养殖的饲料应该如何配制?
石蛙的饲料应该根据石蛙的生长阶段、体重、饲养密度等因素进行合理配制。一般来说,石蛙的饲料应该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4.石蛙养殖的***防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石蛙养殖的***防治应该注意加强场地卫生管理、控制饲料污染、提高石蛙免疫力等方面。同时,对于石蛙出现***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5.石蛙养殖的收益如何?
石蛙养殖的收益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石蛙的市场行情、养殖规模、场地选择等因素。根据市场调查,目前石蛙的售价在50元/斤左右,而石蛙的养殖成本在15元/斤左右,因此石蛙养殖的收益非常可观。
石蛙
石蛙是蛙科动物中的一种,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石蛙肉质细嫩、味美、富有营养价值,是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之选。
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化学药剂。农药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注意使用安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参考来源
1.《农业技术手册》
2.《石蛙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3.《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问答拓展:石蛙的养殖方法
石蛙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多种维生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石蛙,下面我就带你一块去学习下关于石蛙的养殖方法!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
石蛙的栖身环境
石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
石蛙的养殖方法:人工繁殖技术
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碧笑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圆慧悉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橘乎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石蛙的养殖方法
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分级饲养:随着幼蛙个体的增大、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要定期按规格大小归类分池饲养,以免幼小的抢不到食,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结束。
石蛙的医药价值
营养: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问答拓展:养石蛙的方法怎么养石蛙
1、饲养管理。蝌蚪期:是石蛙幼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决定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幼蛙的产出数量。初期为孵化后1~10d,可以投喂熟蛋黄等高蛋白流质饲料。2、用法为:将熟蛋黄揉碎,用水化开,以40目纱网过滤后定点投喂,早晚各一次,用量为困悄每3000尾喂1个。并在投喂1h后,对养殖池水进行换水作业,以确保水质清爽。5~6d后,可以投喂粉状饲料,将粉状饲制成团状放于饲料盘中即可。
3、生长前期为10~20d,虽然在这一期间,蝌蚪的消化功能仍不够强大,但发育迅速,需要更多食物,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影响蝌蚪存活率的关键时期。在饲料上必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日常所需,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同时在投喂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清爽的水质及时处理残饵及粪便。一般认为20~50d为蝌蚪的生长中期,时期开始初步进行饵料驯化,确保蝌蚪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转变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管理上同样需要保证水质,若养殖水温较低,打开加热棒进行加温处理以缩短该期的时间。生长后期在50~78d,后期是蝌蚪变态的段备关键时期该时期蝌蚪开始出现前后肢,并有完全水生转化至水陆两栖。
4、变态时,蝌蚪首先长出前肢,其后,尾部慢慢被吸收,此时蝌蚪停止摄食,故在保证提供充足食物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水质问题及投喂状况。幼蛙刚刚完成变态时,各种器官还不很完善和发达,特别是捕食和运动器官,若得不到饵汪燃渣料补充极易发生死亡现象,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活体饵进行投喂。
5、日常管理。养殖蝌蚪的水质要求较高,故应该按时检测水质状况,在每次投喂后1~2h内将水体中残饵及粪便清除,当发现水质出现问题时,必须及时换水,一般3~4d换一次。同时需要每天按时检查养殖设施是否有损坏,及时清理入水口的过滤设施。每10~15d进行一次常规消毒,发现患病个体,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死亡个体捞出后进行无公害处理。在例行检查时,应注意蝌蚪发育状况,生长时期不同的蝌蚪食性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将不同长阶段的蝌蚪分开饲养,既有助于日常管理,也有利于蝌蚪发育。
6、病害防治。石蛙发生病害死亡的现象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人工条件下病害发生为频繁,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达85%以,是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技术。高密度养殖的条下,病害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加巨大。
7、蝌蚪养殖期间较为见的病有红腿病和水肿病,预防病害需要对养殖池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水质优良,必要时采用流水作业,高密度养殖环境中需要适当曝气。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