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病虫害防治 高粱病虫害防治介绍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期间,高粱也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高粱赤眼蜂
高粱赤眼蜂是高粱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会在高粱茎秆上产卵,导致高粱秆断裂,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以下是高粱赤眼蜂的图片:
防治方法:
- 在高粱生长期间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止高粱赤眼蜂的产卵。
- 定期清理高粱田间的杂草,减少高粱赤眼蜂的栖息地。
高粱锈病
高粱锈病是高粱的常见病害之一,会在高粱叶片上形成红色的锈斑,导致高粱叶片枯黄掉落,影响高粱的光合作用和产量。以下是高粱锈病的图片:
防治方法:
- 在高粱生长期间及时喷洒杀菌剂,防止高粱锈病的发生。
- 定期清理高粱田间的落叶和秸秆,减少高粱锈病的病菌滋生。
高粱螟
高粱螟是高粱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会在高粱的茎秆和穗上产卵,导致高粱的产量下降。以下是高粱螟的图片:
防治方法:
- 在高粱生长期间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止高粱螟的产卵。
- 定期清理高粱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高粱螟的栖息地。
高粱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保证高粱的正常生长和高产。希望以上的图片和防治方法能够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相关拓展:
问:高粱病害图谱与防治
1、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危害根部,苗期会出现缺水症状,皮层等部位有褐色水渍状病斑。可以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办法进行防治。2、高粱秒枯病:一般在高粱生长4-5片叶子时发病,病部出现紫红色条斑,后期叶片从顶端开始枯死,种子呈现褐色。防治方法跟黑从画霉根腐病相似。
一、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
1、危害高粱根部,苗期和成株期都有可能发病,苗期会出现缺水的现象,病苗皮层、维管束都会呈现出褐色水渍状,细根软化并腐烂。
2、防治方法是要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栽种密度适宜,可用高垄或高畦栽培,尽量不要在低洼地种植高粱,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者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田地里要注意排水,尽量不要大水漫灌。
二、高粱苗枯病
1、此病一般在苗期产生危害,当高粱生长4-5片叶子时,便有可能会发病。此时他的下部叶片出现紫红色条斑,随后向上扩展,后期叶片从顶端枯死,种子也会变为褐色。
2、防治方法跟黑葱花霉根腐病类似,也是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雨后排水,不要大水漫灌。
三、高粱豹纹病
1、此病又称为轮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等部位。初期植株上有小型的红褐色斑点,有多圈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病部有红、紫色的粘稠物及黑色核菌。
2、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粉剂、50%拌种双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来预防此病。
3、可以从孕穗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兑水喷雾即可。
四、高粱大斑病
1、此病主要危害高粱叶片,发病时叶片上会长出长梭形的病斑,早期可以看到有不规则的轮纹,在潮湿的时候,叶片两面会生出黑色的霉层。
2、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50%退菌特800-1000倍、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药剂,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左右,隔7-10天喷药一次,喷洒2-3次即可。
五、高粱矮花叶病
1、此病分为花叶型、坏死型和混合型,受害扒历逗叶条会呈条状褪色,沿叶脉向上扩展,最终使植株矮化或枯死。
2、防治办法是选用抗病品烂兆种,建造无病留种田,可防止种子带有毒性。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减少菌源。
六、高粱细菌性斑点病
1、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春卖片上呈现圆形水渍斑,病斑多时会让叶片局部枯死或整片枯死。
2、可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600-8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兑水喷雾,一般喷施2-3次即可。
问:种植高粱在遇病虫害时,都有哪些应对措施?
高粱
,比较常见,它喜温光,具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生育期约为100~150d,在我国一般3月中旬到6月下旬种植,7月上旬到10月中旬成熟。我国年产约250~280万吨,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可作为粮食,还有制作淀粉、制糖、酿酒等用途。高粱酒味醇厚,口感清香绵长,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
高粱害虫种类及防治措施:
(1)地下害虫
①蝼蛄,我国发生的主要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华北蝼蛄主要分布于华北,非洲蝼蛄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具有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喜食甜食的特性,主要危害高粱的根部,会造成幼苗死亡。
防治方法:
在秋收后深翻土地,清除田间和周边杂草,破坏蝼蛄的活动场所,压低越冬幼虫数量。播种前或播种时在沟内施杀虫剂或直接药剂拌种。还可以在高粱田中,每隔20cm挖坑,放入带水的鲜草诱虫,集中捕杀。
②蛴螬,又名金龟子,我国主要有东方金龟子和朝鲜金龟子,通常有假死习性,某些夜出的种类具有趋光性,危害幼苗根部,会造成缺苗。
防治方法:可沟内施杀虫剂或直接药剂拌种,人工捕杀或灯光诱杀。
(2)苗期害虫
①高粱长椿象,集中于幼苗的茎部,以幼苗汁液为食,会影响高粱苗期生长,严重时造成幼苗死亡。
防治方法:在越冬时,搜草丛、石块,捕捉幼虫;或者直接用白僵菌防治。
(3)食叶害虫
①蚜虫,危害甜高粱的蚜虫种类很多,主要以甘蔗蚜危害最重。干旱高温少雨时容易大量发生。蚜虫繁殖快,世代短,寄生在高粱叶背面,初期危害多为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散,会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影响高粱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在刚开始发生时,将带有蚜虫叶片摘下带出田间深埋;可以用药剂防治,但注意有些品种对有机磷杀虫剂过敏,需要谨慎选择杀虫剂。
②舟蛾,在高粱叶背面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危害期1个月左右。成虫具有昼伏夜出,趋光性特性。7月间如果阴雨天气较多,容易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由于蛾幼虫身体肥大,容易捕捉,因此可以人工捉虫;成虫可以灯光诱杀等。
③粘虫,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具有强趋性,也是禾本科作物的共同害虫。幼虫吃叶片甚至穗子。
防治方法:设置糖醋盆或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注意在幼虫3龄前及时施药防治。
(4)蛀茎害虫
①玉米螟,危害心叶。
防治方法
:填药杀虫剂对心叶进行防治,后期喷施杀虫剂。
②高粱条螟,幼虫蛀食心叶时,会咬伤生长点使高粱枯心,茎秆易折。
防治方法:与玉米螟类似,两者会同时发生,可同时防治。
③芒蝇,以幼虫为害高粱,侵入心叶,在生长点附近取食,造成枯心或穗畸形。
防治方法:适时播种,睁穗发现悉禅卜虫害及时拔除枯心苗,投饵诱杀成虫,使用杀虫剂对心叶进行防治。
(5)穗部害虫
①桃蛀螟,幼虫蛀食籽粒,严重时吃光整穗,排除粪便容易发霉,引起袭唯高粱品质变劣。
防治方法:以杀虫药剂喷施防治为主。
②粟灰螟,幼虫危害幼苗,会造成枯心。
防治方法
:秋季整地,根茬露出,低温能将越冬幼虫杀死;人工摘除枯心叶,必要时杀虫剂喷施;也可以灯光诱杀。
综上,能够危害高粱的虫害比较多,化学防治一般对同一时期发生的害虫都具有杀灭能力,具有通用性;秋翻多耙、拔除杂草、田间捕杀,灯光诱杀,摘除枯心叶、药剂等防治措施具有综合防治的效果。
问:高粱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
(1)粘虫。粘虫是暴食性害虫,发生面广,为害猖獗,要做好虫情预报,应用药剂在3龄前杀灭。个别残留大幼虫可进行人工捕杀。防治粘虫应选用菊酯类农药。(2)螟虫。玉米螟在高粱茎秆钻洞,造成植株中上部折断、倒伏或掉头,对产量影响较大。防治方法:在心叶末期,投入辛硫磷颗粒剂进行杀灭。(3)蚜虫。高粱蚜虫是为害高粱最重的害虫,也是多种病害的传播者。每年7~8月高粱挑旗—抽穗—开花期是为害高峰期,防治不及时可导致不抽穗、败育、植株枯死,甚至绝收。防治蚜虫一般以菊酯类农药、乐果乳油为主。(4)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在高粱苗期为害极大,严重影响保苗率。防治方法一般用辛硫磷或乐果拌种,或施毒谷,一般50千克药剂拌15千克饵料。
问:高粱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
一、高粱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是辽宁高粱上发生普遍的病害,它包括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
症状识别: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
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
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
发生特点:高粱丝黑穗病通过种子和土壤传病,主要是土壤传染,厚垣孢子在土内存活3年左右,在高粱种子露白尖到芽长1—1.5厘米时,侵染高粱幼芽。高粱散黑穗,坚黑穗病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表面附着,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菌丝蔓延到幼苗生长锥,以后随着植株生长点向上生长而伸长,最后在穗部形成冬孢子。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
(2)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粉法。①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米汤拌种)或50%禾穗胺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子。②用20%粉锈宁乳油100毫升,加少量水,拌种100公斤,力求混凝土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③用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水3公斤拌种40公斤,闷种4小时,晾干后播种。
(3)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中菌量,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
(4)提倡适期晚播,争取早出苗、出全苗。及时砍倒病株,在灰包破裂之前,将病株砍倒拉出地外集中销毁。
二、高粱蚜
在高粱上为害的蚜虫主要是高粱蚜,其次还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玉米蚜、禾谷缢管蚜、榆四条蚜、统称高粱蚜。
为害特点:高粱蚜寄生在寄主作物叶背吸食营养,初期多在下部分叶片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散,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叶面和茎上,油光发亮,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造成叶色变红、“秃脖”、“瞎尖”穗小粒少,影响高粱的产量和品质。
发生特点:高粱蚜发生世代短、繁殖快。以卵在荻草上越冬,当6月高粱出苗后,迁入高粱田繁殖为害,苗期呈点片发生。在此期间若持续两旬平均气温在22℃以上,降雨均在25毫米以下(高温多湿)高粱蚜即可能大发生,反之若在此期间降雨量较多,气温偏低,就不利于蚜虫发生。
防治方法:
(1)早期消灭中心蚜株(即窝子蜜),方法可轻剪有蚜底叶,带出田外销毁。点片施药用0.5乐果粉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
(2)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克,对等量水均匀拌入10—13公斤细砂土内,配制成乐果毒土,在抽穗前扬撒在高粱株上。
(3)5%甲拌磷颗粒剂熏杀,每亩用甲拌磷200克,对沙土5—10公斤,撒入垄沟,每隔12条垄撒1垄,有特效。
三、高粱立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叶期,病苗根部红褐色,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引致缺苗。7—8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为害根部,引致高粱烂根。
病原RhizoctoniasolaniKu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茵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um)。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存活,以菌丝体或苗核在土壤中越冬,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5、6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苗期根腐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