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蓝藻发的原因是什么

2024-06-0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461 次
蓝藻发的原因是什么

蓝藻发的原因是什么?

蓝藻是一种蓝绿色的细菌,它们生长在水中,尤其是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水体中,比如湖泊、河流和水库等。蓝藻发生大量繁殖的原因是由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比如氮、磷等元素,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废水和污水等。

蓝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大量的蓝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蓝藻会释放出毒素,对水生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蓝藻毒素会引起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如何防止蓝藻的大量繁殖?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控制废水和污水的排放,加强水源地保护,是防止蓝藻大量繁殖的有效措施。可以通过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深度等方法来减少蓝藻的生长。

蓝藻如何治理?

蓝藻治理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物理治理方法包括机械捞取、水深疏浚等;化学方法包括投放杀藻剂、投放草鱼等;生物方法包括投放藻类天敌、增加水中氧气含量等。

蓝藻如何处理?

蓝藻可以通过压榨、发酵、干燥等方式处理成藻粉、藻油等产品,用于生产饲料、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农药是导致蓝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之一吗?

是的。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污染水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促进蓝藻的繁殖。

参考文献:

1.《蓝藻的生态学特征及其繁殖机理》

2.《蓝藻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3.《蓝藻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问答拓展: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蓝藻的发生原因:

1.温度蓝藻繁殖生长对温度敏感,在水温17℃以下时,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且大量被鱼虾吃食消化(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2.pH值

蓝藻喜欢偏碱性的水体,高pH值(8.0~9.5)会促进蓝藻的发生。

3.光照和水体运动状态

蓝藻喜强光和静水,经常开增氧机的池塘蓝藻数量就会少。

4.氮磷比

蓝藻既可利用水体中的氮,又具有更高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较高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发生,适当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颂兄抑制蓝藻的生长。研究显示:当氮磷比(无机态摩尔比)四比一到十二比一这个区间内,蓝藻不易爆发。当达到四比一时,如果磷继续增多则蓝藻增殖占优势;当达到十二比一时,如果氮继续增加蓝藻也会爆发。

蓝藻死亡后的48个小时以内,配合使用增氧产品。第二天使用氧化型底改产品如过硫酸氢钾,使藻毒素失活。

治蓝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并加注不带蓝藻的新鲜水

由于蓝藻比其它藻类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控制措施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彻底清塘消毒可有效减少蓝藻种子,压低基数,减少大规模发生的可能。避免随加水带入蓝藻,对控制蓝藻爆发也有积极意义;

2.定期换新鲜水

经常大量地换新鲜水可稀释蓝藻的浓度,同时也稀释了蓝藻分泌的毒物浓度,可促进其它藻类的生长和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杀灭蓝藻

当蓝藻大量发生时,可选用安全性高的杀藻剂局部杀藻。在晴天中午,由于蓝藻的强趋光性均集中在水体表面,此时停开增氧机两个小时泼洒针对性药物如漂白粉或安全性高的专杀蓝藻产品,其迅速与蓝藻接触而杀灭之,同时又保护了中下层的绿藻野拍袭和硅藻;傍晚增氧产品增加水体的通透性,补充池塘中下层溶氧,可避免溶氧降低的危害。两天后重新培养藻类。

4.放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

虽然蓝藻不易被对虾消化,但由于其颗粒较大,更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摄食到体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蓝藻的生长。可供选择的鱼类有白鲢、花鲢和银鲫等。实践表明,尾重200g以上的白鲢对蓝藻爆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降低pH值

先破贺野坏蓝藻适宜的生态,为有益藻重新成为优势种创造条件,否则即使蓝藻被药物杀灭一部分,由于蓝藻强大的繁殖能力又会很快成为优势种。所以,可适当降低水体pH值,使用赛有鱼乳酸菌,配合有机酸产品能够缓解pH过高,接下来适当培藻,同时定期使用生态修复师底改产品,保持底部清爽,抑制蓝藻的繁殖。

6.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

芽孢杆菌本身可与蓝藻竞争,同时其分泌的多肽类物资具有抗菌作用,能较好的抑制蓝藻。

问答拓展:发生蓝藻现象的主要原因?

蓝藻爆发岁肢成因为富营养化。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1.化肥哪锋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2.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3.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乎缓世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4.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5.燃烧矿物燃料

问答拓展:蓝藻爆发的原因及危害

原因:

1、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67%的氮流入水体,随之流入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和太湖中超过50%的氮也来自化肥的流失。

2、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

3、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掘改富营养化。

4、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

5、燃烧矿物燃料,在波罗的海中约30%的氮,在密西西比河中约13%的氮来源于此。

6、蓝藻使水体缺氧,使动物死亡,分解者分解是又消耗氧气,造成恶性循环。

危害:

1、大规模的蓝藻爆发李烂,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2、蓝藻大量出现时,附近水体一般呈蓝色或绿色,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鱼池池底富集,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蓝藻中的项圈藻可快速产生致死因子,破坏养殖对象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蓝藻毒素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判扰判象中毒死亡;或者即使数量少,也可通过食物链积累效应危害养殖对象,直至危害人体。

扩展资料

蓝藻生长期较短,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三个阶段:生长期、高峰期、衰亡期。蓝藻生长期内通过光合作用细胞增殖,水柱体的藻类总量迅速增加;高峰期蓝藻密度达到最大,出现气囊与胶鞘,在合适的气象、水文条件下上浮,水面呈鲜亮的绿色。

衰亡期蓝藻开始腐烂降解,蓝藻衰亡5天后变为黄绿色,衰亡22天后变为浅**,衰亡50天后变为白色。治理技术全面推广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在于成本,另一方面在于大型浅水湖泊的自然特征与服务功能。

东太湖岸线曲折,湖湾较多,为沉水植被发育以及生态调控技术的实施提共了良好的条件。西太湖岸线顺直且岸堤多为水泥驳岸,湖面开阔,强风浪对湖底侵蚀和波生流对湖岸基底的掏蚀严重,大大增加了湖滨湿地和湖体生态重建的难度。

太湖地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改善湖体水质除了控制内源释放,关键在于流域污染治理,从源头上进一步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同时,要从根上解决蓝藻暴发问题,应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严控污染物入湖,入湖河道口设立生态缓冲区;同时定期清淤,削减内源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