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小檗白粉病病原 紫叶小檗病虫害防治
紫叶小檗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叶片呈现出漂亮的紫色,非常受人们的喜爱。这种植物也容易受到一种叫做白粉病的病害的侵袭。
白粉病的病原
白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这种真菌的学名为Erysiphegraminis,它是一种生活在植物表面上的寄生菌。当这种真菌侵入紫叶小檗的叶片时,就会引起白色的粉状物质在叶片表面形成。
白粉病的症状
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的粉状物质。这些粉状物质会逐渐扩散,覆盖整个叶片。同时,叶片也会逐渐变黄,严重时会萎缩和脱落。如果不及时治疗,白粉病还会影响紫叶小檗的生长和发育。
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紫叶小檗的生长环境干燥通风,避免湿度过高。
- 定期给紫叶小檗进行***,清洗叶片表面的尘土和杂物。
- 使用合适的肥料,增强紫叶小檗的免疫力。
如果紫叶小檗已经感染了白粉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 使用白粉病专用的杀菌剂,喷洒在叶片表面。
- 将感染严重的叶片及时剪除,避免病菌扩散。
- 增强紫叶小檗的免疫力,帮助其抵御病菌的侵袭。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紫叶小檗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持紫叶小檗的健康生长,我们需要加强对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关拓展:
问:紫叶小檗白粉病防治
1减少侵染来源,将病叶、病枝及时清除,集中销毁。
2植株栽植不宜过密,适当进行疏枝,增加植株内部的通风透光性。疏枝时造成的伤口用愈伤防腐膜封闭,防止病菌侵染。
3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N、P、K肥合理使用,N肥过多易诱发白粉病。灌水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土壤排水要好,不要积水。
4休眠期喷洒石硫合剂晶体100倍液+护树将军1000倍液,消灭越冬菌丝。
5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施一次,至少3次。
问:花卉白粉病的病原及发病条件是什么?
1.月季、玫瑰、蔷薇白粉病病原有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pannosa)和蔷薇单囊壳(Sphaerotheca.rosae),都属子囊菌门真菌。除了为害月季、玫瑰、蔷薇外,是桃树等普遍发生的病害。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休眠芽内、病叶、病梢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当气温17~25℃、湿度大时病害重,尤以生长最适温度21℃、空气相对湿度97%~99%时发病最重,也就是说只有在高湿环境条件下该病菌对月季、玫瑰、蔷薇等为害重。
2.凤仙花白粉病病原是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balsaminae)等,属子囊菌门真菌。可侵染凤仙花、百日草、波斯菊、大金鸡菊、三色堇、木槿、玫瑰、瓜类等。在气温适宜、高湿和通风不良时发病重。
3.菊花白粉病病原是菊科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属子囊菌门真菌。可侵染菊花、紫藤、枸杞、凌霄、福禄考、风铃草、美女樱、飞燕草、蜀葵、瓜叶菊、金盏菊、百日草、非洲菊、金光菊、大丽花、向日葵等植物。有人认为我国南方无性态的菊粉孢(Oidium.chrysanthemi)是菊花白粉病的主要病原,并侵染瓜叶菊、非洲菊等。菊花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在南方和北方温室不存在越冬问题。以20~24℃、空气干燥时发病最重。菊粉孢以子囊果在受害组织上越冬,翌年子囊果开裂,散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在温和、干燥天气下发病重。
还有许多白粉病病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病芽上越冬。早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新梢。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以4~6月和9~10月发病较重。施氮肥偏多,过度密植,阳光不足或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问:叶子长白霉是什么病?
白粉病
1.
感染白粉病原因:植物的叶子上出现白色像发霉一样的东西,可能是感染了白粉病,此病多发生于枝条中下部老叶片的背面,在发病初期,在叶子背面会出现很多圆形的白粉状小霉斑,之后霉斑会逐渐扩大连成一片一片的,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叶子背面全部都是白粉。在叶子正面会出现淡***褐斑,之后白色的霉斑之中会出现***的小颗粒,逐渐从***变成褐色,最终变成黑色的小粒点。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栽种,秋冬季节要做好清扫工作,减少染病的源头。做好药剂防治,冬季可用石硫合剂或50%硫磺胶悬剂500倍液喷树干、枝条。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硫胶悬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
遭受蚧壳虫原因:植物的叶子有白色的发霉物质,可能是遭受了蚧壳虫。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