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武功县条锈病自然灾害 武功县条锈病自然灾害事件

2024-04-1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850 次
武功县条锈病自然灾害 武功县条锈病自然灾害事件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其中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针对武功县的条锈病自然灾害,本文提出了应对措施,并探讨了如何在百度SEO最新优化规则下提高农业专家的网络知名度。

一、条锈病的危害

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茎、穗和麦粒,导致减产甚至歉收。条锈病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使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增加,导致小麦面筋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小麦制品的品质。

二、应对措施

为了减少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农业专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了多种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和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减少条锈病的发生。农民应该根据小麦生长期和土地肥力情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3、及时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农民应该定期巡视,如发现条锈病的早期症状,应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三、提高网络知名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开始通过网络向农民普及农业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网络知名度,农业专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参与农业论坛。农业论坛是农民交流经验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农业专家可以通过参与农业论坛,向更多的农民传播农业知识。

四、相关问题

问题一:如何预防条锈病的发生?

答案:预防条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防治。

问题二:条锈病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条锈病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歉收,同时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使小麦面筋质量下降。

问题三:有哪些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

答案:市场上已经推出了多种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如晋麦30、晋麦37、晋麦38等。

问题四: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有哪些区别?

答案: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杀死害虫或病菌,起到防治作用;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或消灭害虫或病菌。

问题五:个人网站有哪些好处?

问答拓展: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任务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

优势区域布局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将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优势区内选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便于生产中应用,本书暂保留。1亩≈667米2,余同。——编者注以上(农场5万亩以上)的558个县(市、区、旗、农场)作为重点发展县,抓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小麦生产全面发展。

(1)黄淮海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档闷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万亩,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最适宜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9.1%;单产337.3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1千克;产量70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9%。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为害较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行穗弯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聚集区,基本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面包、面条、馒头、饺子粉的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6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756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广适、节水、高产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二是集成组装强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播半精播、节水栽培、中强筋小麦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少(免)耕栽培技术;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稳步实施保护性耕作;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336个重点县。

(2)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地势低平,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左右,耕地面积万亩。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多,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麦的生产,是我国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的适宜地区之一。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5月下旬收获。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4261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0%;单产313.3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高6.1千克;产量13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2%。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穗发芽时有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为害较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弱筋、中筋小麦的优族亏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小麦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弱筋小麦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实施“抓弱筋、促中筋”战略,建成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饼干、糕点、馒头的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8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27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124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弱筋和中筋品种,加快抗赤霉病、白粉病和穗发芽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二是集成组装弱筋、中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播半精播、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挖掘稻麦两茬均衡高产潜力;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沟系建设,提高排涝降渍能力;五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3个重点县。

(3)西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个省(市),以冬小麦为主。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海拔300~2500米;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耕地面积万亩。生态类型多样,以生产中筋小麦为主,兼顾弱筋小麦。种植制度以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玉/苕”间套作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3232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1%;平均亩产201.7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105.5千克;产量6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雨多雾大晴天少,易旱易涝,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之一,条锈病为害严重。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作用突出。建成我国西南地区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南地区小麦自给率。该区适宜发展馒头、面条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39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25千克,总产量达到76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条锈病强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集成组装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稻草覆盖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小窝疏株密植、小麦套作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小麦机械化生产,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五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59个重点县。

(4)西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冬春麦皆有种植。该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50~250毫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地势复杂,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以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为主,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970万亩。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6月底至7月初收获;春小麦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至8月下旬收获。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2737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7%;单产251.4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55.8千克;产量68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干旱少雨,同时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对小麦生产安全影响较大。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老少边贫地区社会稳定作用突出。建成我国西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北地区小麦自给率。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9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60千克以上,总产量达到767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旱节水、高抗条锈病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加强保护性耕作、秸秆地膜覆盖、耕耙结合的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技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种、覆盖沟播等技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墒能力;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4个重点县。

(5)东北小麦优势区。

①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硬红春小麦产区。该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多在3%~6%;耕地面积万亩,人均、劳均耕地面积大,具备规模种植的优势,以大型农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春小麦4月中下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下旬收获。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6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9%;单产265.2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低42.0千克;产量1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干旱;收获期常遇阴雨,影响商品品质。

②功能定位。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子粒品质好,商品率高。建成我国东北地区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商品麦基地。该区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馒头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③发展目标。到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71千克,总产量达到19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④主攻方向。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硬红春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二是集成组装强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深松耕蓄水保墒节水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地力,提高抗旱保墒能力。

⑤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16个重点县。

主要任务(1)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

针对各地小麦生产条件和影响小麦生产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障碍因子,筛选、更新、推广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逆性强的品种;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2)集成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技术力量,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组装适合不同优势区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和应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节水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各小麦优势区创新具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3)加强质量检验监测工作。

对区域试验中的小麦品系进行品质测定,为筛选确定新品种提供品质依据;对审定后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进行跟踪鉴定,检测小麦品种的品质稳定性;定期对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质量抽查、品质检验和综合评价,编制全国和各优势区小麦质量年度报告,提供有关检验检测信息;研究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制修订有关标准,提高小麦品质检测的质量和水平。

(4)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

坚持产加销相结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企业+基地+中介”等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期货、现货交易方式,大力促进产销衔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扶持壮大小麦优势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发布品种、技术、价格等信息,稳步推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种麦农民持续增收。

问答拓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防范和减轻农业风险,既有利于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也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还有利于保护城乡广大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段乱凯的影响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为抗御自然灾害,长期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建设了一批防御自然灾害的工程,为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目前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涝灾、洪灾、风灾、雹灾、火灾、病虫害、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2024年为例,农业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6.2%,其中旱灾2073.8万公顷,洪涝灾800.3万公顷,造成农作物绝收面握唤积近500万公顷。另外还有大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草原,遭受了病虫害、鼠害等灾害的影响。

  (二)采取综合措施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

  1、工程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的特点,今后要把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进一步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视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区安全建设,提高江河防洪标准。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流域和地区,要建设一批新的水库和灌区,扩大灌溉面积。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区,要搞好节水增效工程建设,在水资源利用上,要防止过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对下游生态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加快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实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在多方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改善水、肥、气、热等要素在农田的耦合条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机运水平。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运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同时,要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应节水节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和气化等新技术的农业机械。

  四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陪余退耕还林(主要是巩固成果)、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五是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积极实施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检验监督、控制扑灭、技术支撑以及物资保障系统。积极有效防控蝗虫、稻飞虱、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动植物病害。同时还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

  2、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一些自然灾害损失程度严重,以及农户居住分散、生产规模小、多为野外作业等原因,使得农业保险的承保、定损、理赔难度大,而且农业保险的风险和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必要的政府支持,仅靠市场机制难以较快发展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农业保险使生产风险减少,有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农作物产量。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对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23号)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近几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稳步推进,2024年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风险保障700多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202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积极试点,探索经验,比如: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并于今年首度安排约10亿元支农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保险,采取“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原则,在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区试点。四川省成都市,在8个区(市)县开展水稻保险试点工作,首批参加水稻保险试点的种植面积约2万亩,成都市、县两级政府给予了6.2元/亩的保费补贴,农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亩的保费,这种水稻保险的实施,对防范风险、促进生产、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非常有利。为有效降低能繁母猪养殖风险,鼓励能繁母猪生产,2024年7月,国家决定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费由政府负担大头,养殖户(场)负担小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差额补贴。今后要在总结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生猪保险,并建立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2024年9月,国家又决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补助。

  3、科技创新

  新的时期,我国农业正逐渐向着生产规模化、品种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已取得重大进展,为种质创新、生态保护、农业灾害防治等创造了新的条件。3S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向“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当前,以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生物农业发展很快。一些技术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如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10年间增长了50倍,2024年达到9000万公顷。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生物农业。根据《生物质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要重点加强农业良种、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科技研发与应用。

  4、加强农业气象工作

  农业与气象关联度高。要坚持把气象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来利用,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天气和气候预测预报、粮食产量评估和预报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该总结经验,完善设施,提高水平。同时,在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测实时服务,利用卫星遥感和相关技术开展旱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潜力,应该进一步提高设施和服务水平。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任务,在与其他业务结合的同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充实、完善设施和创新机制。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网格的细化工作。

  第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积极开展飞机、火箭和高炮增雨作业,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