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生活习性 蜜蜂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蜜蜂的生活习性
蜜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昆虫,它们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蜜蜂的生活中,有很多独特的习性。
蜜蜂的社会性
蜜蜂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生活在一个由女王蜂、工蜂和雄蜂组成的群体中。女王蜂是蜂群中的唯一生殖蜂,她们负责产卵并维持蜂群的稳定。工蜂则负责采集花蜜、花粉和水,还负责照顾幼蜂和维护蜂巢的建设。雄蜂则是无法采集食物和维护蜂巢的,它们的唯一任务就是**。
蜜蜂的舞蹈语言
蜜蜂是唯一能够用舞蹈来传递信息的昆虫。当工蜂在采集食物时,它会回到蜂巢并用一种特殊的舞蹈来告诉其他工蜂花蜜的来源和距离。这种舞蹈被称为“蜜蜂舞蹈语言”,通过舞蹈,蜜蜂能够告诉其他蜜蜂花蜜的方向和距离。
蜜蜂的采蜜行为
蜜蜂采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行为。当一只工蜂在采蜜时,它会先用舌头舔取花蜜,并将其存储在胃里。然后,它会飞回蜂巢,将花蜜交给其他工蜂,其他工蜂会将花蜜储存在蜂巢的巢室里,再用自己的体温将其蒸发成蜜。当蜜蜂储存足够多的蜜后,它们就会将巢室密封起来,以保持蜂蜜的新鲜度。
蜜蜂的觅食距离
蜜蜂的觅食距离与花蜜的质量和数量有关。一般来说,蜜蜂会选择距离蜂巢不超过3公里的花朵采蜜。如果花蜜的质量好,蜜蜂也会飞得更远。
拓展百科知识:
蜜蜂的舞蹈语言
蜜蜂舞蹈语言是指蜜蜂在采集食物时用舞蹈传递信息的行为。蜜蜂舞蹈语言是蜜蜂行为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是蜜蜂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蜜蜂舞蹈语言分为圆舞和摇摆舞两种,圆舞表示食物距离较近,摇摆舞则表示食物距离较远。蜜蜂舞蹈语言的研究对于了解蜜蜂觅食行为、蜜蜂的生态适应能力以及昆虫的行为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蜜蜂的采蜜行为
蜜蜂采蜜是指蜜蜂飞到花蜜源头采集花蜜的行为。蜜蜂采蜜一般在白天进行,采蜜的时间和距离与花蜜的质量和数量有关。蜜蜂采蜜时用舌头舔取花蜜,并将其储存在胃里,然后飞回蜂巢将花蜜交给其他工蜂,其他工蜂则将花蜜储存在巢室里,再将其蒸发成蜜。蜜蜂采蜜是蜜蜂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行为之一,也是蜜蜂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作用的重要体现。
参考来源:**,刘兴洲,丁洪伟.蜜蜂学[M].科学出版社,2024.陈宏民.蜜蜂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相关问答拓展:
1、蜜蜂的外形和习性?
1.蜜蜂的外形特征
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蜜蜂种类很多,体长8-20mm,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腰部较**、腹部纤细;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有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为少,腹未有螯针。蜜蜂是完全**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蜜蜂为社会性昆虫,蜂群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个体组成。
2.蜜蜂的习性
(1)食物
蜜蜂是完全以花(包括花粉和花蜜)为食的昆虫,外界蜜源丰富时蜂群将采集回来的花蜜酿制成蜂蜜并储存在蜂巢中,这些储存的蜂蜜实际上是蜂群以备不时之需而储备的食物。例如,冬季蜂群不能出巢采集食物,则以储备的蜂蜜为食,在养蜂生产中养蜂人也常用白糖及豆粉等作为饲料来饲喂蜜蜂。
(2)采集区域
蜜蜂的采集半径一般在3km左右,在外界蜜源匮乏时蜂群也会飞到5km左右的地方采集食物,但这样会大大降低蜜蜂的采集效率。另外,蜜蜂在出巢采集之前先由侦查蜂外出侦查蜜源,侦查蜂找到蜜源后以“蜂舞”的形式告知其他工蜂,之后大批工蜂才根据侦查蜂指示的方位前往蜜源处采集。
(3)修筑蜂巢
蜜蜂的蜂巢是用蜂蜡筑成的,蜂蜡是蜂群中工蜂分泌的脂肪性物质。整个蜂巢的最小单位是六边形的巢房,巢房整齐排列起来组成半圆形的巢脾,巢脾再平行排列组成半球形的蜂巢。蜂群在蜂巢中哺育幼虫和储备食物。
(4)寿命
蜜蜂(主要是指工蜂)的寿命是极为短暂的,其中蜂王在蜂群中寿命一般为4-5年,最长可达8年之久;雄蜂的寿命平均在3个月左右,但一旦与蜂王交尾则立即死亡;工蜂的寿命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越冬期的工蜂最长可活3-6个月,其他季节一般在2个月左右,最短为采蜜期期间,仅仅只有28天。
(5)蜇人
蜜蜂因尾部有毒针而被人们所畏惧,实际上蜜蜂一生中只能蜇一次人,蛰人后飞宫时毒针会将部分内脏也带离出来,蜜蜂很快便会死亡,因此蜜蜂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蜇人,但若蜂巢受到威胁,蜂群会群起而攻之。
2、蜜蜂生活习性,特点?
1、生活习性:蜜蜂完全以花粉和花蜜为食,蜂王在巢室产卵后由工蜂喂食,待蜂粮吃尽,幼虫化蛹后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1-3代不等。雄性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负责营巢,外出采集花粉、花蜜贮存于巢室以备不时之需,寿命比雄性长。
2、特点:蜂王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任,产卵期间每天都要进食蜂王浆,促进快速代谢保持旺盛的产卵能力。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存在的唯一作用是与蜂王**。工蜂雌**发育不全,但它许多结构特化,更适应工作需要,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侦察蜂通过跳舞表达所探查到蜜源的方向与距离。蜜蜂腺体释放的微量化学信息物质,被称为信息素,也叫外激素,依靠空气或个体间的接触进行传播,对同种个体间来说传播的是一种语言。
3、蜜蜂习性及筑巢方式?
蜜蜂的生活习性
1、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蜜蜂。
2、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
3、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4、寄生性,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营社会**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
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
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
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5、社会性
蜜蜂过群居生活,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种类型,群体中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雌蜂和雄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专司**,**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蜜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蜜蜂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天后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16天后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ceranaFabr.和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的生产力。
蜜蜂筑巢方式
蜜蜂不仅十分勤劳,而且还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它的筑巢技能常令人叹为观止。从教学角度来看,如果整个平面都由正多边形来铺满,那么,只有正三角形、正六边形和正方形这三种图形可以完成。蜜蜂在建筑蜂房时,正是选择了角数最多的正六边形。整个蜂房由无数个正六棱柱状的蜂巢组成,紧密而有序地排列在一起。这种结构不仅非常符合实际需要,而且还十分精巧奇妙。
长期以来,蜜蜂筑巢的技能引起了许许多多科学家的注意。早在22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巴普士就仔细地观察并研究了精巧奇妙的蜂房结构。在其著作《数学汇编》中,巴普士这样写道:“蜂房里到处是等边等角的正多边形图案,非常匀称规则。”而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曾经说过:“这种充满空间的对称蜂房的角,应该与棱形12面体的角相同。”法国天文学家马拉尔弟则亲自测量了很多的蜂房,结果发现:每个正六边形凤巢的底,均是由3个完全相同的棱形拼成的;同时,他还测量出每个棱形的的锐角均为70度2分,钝角都是109度28分。
18世纪初,法国哲学家列奥缪拉提出这样一个设想:以这样的角度建造起来的蜂房,应当是相同容积中最省材料的。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个猜测,列奥缪拉便向巴黎科学院院士、瑞士数学家克尼格请教。克尼格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对这个数学上的极位问题做了大量计算,最后的是要建造出相同容积中最省材料的蜂房,每个棱形的锐角应为70度34分,钝角应该为109度26分。这个与蜂房的实际数值仅差2分,这么小的误差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了。
4、蜜蜂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特性一:温度要求
蜜蜂属于变温昆虫,是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庞大家庭,也具备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自我体温调节能力,能够保持在34℃~35℃的范围内,蜜蜂数量越多,蜂巢内温度越稳定,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发育和繁殖,蜜蜂最适宜的温度是在15℃~25℃之间。当气温在5℃~35℃时(白昼荫处气温),蜜蜂就能出巢活动,如果温度过高时工蜂会通过扇动翅膀蒸发水分以利于降温,或离开巢脾集结到巢内较大的空间及巢门口散发热量。如果到了寒冷的冬季时,蜂王停止产卵(10℃以下),蜜蜂会集体离开巢脾,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段子越冬期。
特性二:湿度要求
湿度也是蜂群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蜂巢中央的相对湿度为77~84%,蜂巢内各部位的湿度变动在25%~100%之间。流蜜期时蜂巢中央的相对湿度为55~60%,流蜜期结束或无流蜜期,则子脾之间的相对湿度为76%~91%,因为哺育子脾需要较高的湿度,酿蜜时因蒸发采集花蜜中的过剩水分,而需要降低湿度。越冬期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巢内干燥,蜜蜂体内及巢蜜中水分蒸发快,蜜蜂会感到口渴而吵闹,导致越冬失败。有趣的是:意蜂扇风时头向内翅膀向外,犹如一台抽气机将水汽扇出,而中蜂则像鼓风机一样把风打进巢内。
特性三、光线要求
光线对蜜蜂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流蜜期来临时,为**蜜蜂出勤采蜜,可将蜂箱的摆放和巢门朝向南为宜,宜摆放在阴凉处。当外界气温偏低时巢门不可朝东摆放,以免蜜蜂受光的引诱而外出受冻致死。基于蜜蜂的趋光性,为避免损失,养蜂场应尽量处于黑暗环境,切忌直接面对光源。如果是定点养蜂或在房屋附近养蜂,一定要注意夜晚的灯光使用,特别是**蜂王交尾期间,光线造成的危害更大。
特性四、气候要求
特性五:其他要求
除了以上因素外,蜜蜂的生活也离不开流动的新鲜、无污染空气,如果空气不流通,蜂群会出现不安的状态,尤其是特别闷热的环境、突然的暴晒等。蜂群摆放
5、蜜蜂的外形特点和习性?
1、外形:蜜蜂表皮颜色为黄褐色或者黑褐色,有两对膜质的翅膀。2、习性:主要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3、蜜源:可以在养殖场所周围种植茶花、槐花以及玫瑰花等植物。4、注意事项:需要经常巡查养殖基本,避免外来昆虫入侵。
蜜蜂有哪些特点
1、外形特征
蜜蜂的外壳颜色为黄褐色,上面长有浓密的细毛,并且身体两侧有两对膜质的翅膀,前面的翅膀较大,后面的翅膀略小,另外蜜蜂属于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变化。
2、生活习性
蜜蜂是完全以花蜜为食物的昆虫,采集的半径在3公里左右,并且蜂蜜喜欢群居,每一群蜂都是独立的,为了防止外来蜂入侵,蜜蜂会展现自己的守卫能力。
拓展好文: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一、物种论述
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因能采花酿蜜并能为植物授粉而被人们所熟知,除南极大陆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共有9种蜜蜂,尤以中华蜜蜂(中蜂)、意大利蜂(意蜂)、卡尼鄂拉蜂(卡蜂)、欧洲黑蜂(包括新疆黑蜂和东北黑蜂)等最常见。
二、形态特征
1、蜂王:蜂王是**发育完全的雌性蜜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型大,比工蜂长1/3,腹部长,翅膀仅覆盖腹部的一半,足3对,腹部末端有螫针,腹下无蜡腺,足不如工蜂粗壮,须与雄蜂交尾后才能正常产卵。
2、工蜂:工蜂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型比蜂王小,管状口器发达,腹部圆锥形,腹上有蜡板,末端尖锐且有毒腺和螯针,足3对,股节、胫节和跗节有特化形成的花粉框和花粉刷。
3、雄蜂:雄蜂是单倍体雄性蜜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体型比工蜂粗壮,体色黑色,头近圆形,复眼比工蜂和蜂王大,翅宽大,足3对,腿粗短,无螫针、蜡腺和嗅腺,专职与新蜂王交尾,交尾后很快就会死亡。
三、发育周期
1、蜂王:蜂王是受精卵发育成的雌性蜜蜂,在蜂蜡修筑成的“王台”中完成发育,其中卵期约为3天,幼虫期约为5天,蛹期约为8天,从受精卵到羽化成蜂一共需要约16天。
2、工蜂:工蜂是受精卵发育成的雌性蜜蜂,在蜂蜡修筑成的工蜂房中完成发育,其中卵期约为3天,幼虫期约为6天,蛹期约为11天,从受精卵到羽化成蜂一共需要约20天。
3、雄蜂:雄蜂是卵细胞发育成的雄性蜜蜂,在蜂蜡修筑成的雄蜂房中完成发育,其中卵期约为3天,幼虫期约为7天,蛹期约为13天,从卵细胞到羽化成蜂一共需要约23天。
四、生活习性
1、群居性:蜜蜂是典型的群居性昆虫,任何个体离开群体都无法独立生存,例如蜂王离开工蜂后会被饿死,一只蜜蜂就相当于一个细胞,实际上蜜蜂也是以群体为单位进化的。
2、社会性: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群体由工蜂、雄蜂和蜂王组成,其中工蜂负责几乎所有的劳作,雄蜂负责与新蜂王交尾,蜂王负责产卵并分泌蜂王信息素维持群体秩序。
3、营巢性:蜜蜂是典型的营巢性昆虫,不管是哺育幼虫还是储备食物都离不开蜂巢,蜂巢由数张或十数张平行且垂直于地面的巢脾构成,巢脾又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巢室组成。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