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子实体形态的食用菌
这一篇知识会给全国农友们分享“不同子实体形态的食用菌”的内容进行剖析,期待对农友们有少许帮助,开始你的阅读吧!
食用菌子实体形态丰富多彩,有的是伞状(如蘑菇、香菇),有的是贝壳状(如平菇),有的是棒状(如蛹虫草),有的是漏斗状(如鸡油菌),有的是头状(如猴头菇),有的是珊瑚状(如珊瑚菌),有的是保龄球状(如杏鲍菇),有的是耳状(如木耳),有的是花瓣状(如银耳),还有的是笔状(如竹荪)。
一、伞状子实体1、双孢蘑菇子实体也就是菇体,双孢蘑菇子实体初期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后期逐渐成熟后菌盖展开呈伞状。
双孢蘑菇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较广泛、产量较高、消费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很多国家都有栽培,其中我国总产量占世界第二位。2、香菇成熟的香菇子实体伞状,半肉质至革质。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菇,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珍贵食用菌,也是我国著名的药用菌。我国栽培香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二、贝壳状子实体平菇子实体丛生或叠生,菌盖呈覆瓦状丛生,扇状、贝壳状、不规则的漏斗状。平菇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尤以河南、河北、山东、黑龙江等省最多。
三、棒状子实体蛹虫草子实体单个或数个从寄主头部长出,棍棒状,明显的分为头部和柄部两部分。野生蛹虫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均有报道。
四、漏斗状子实体鸡油菌子实体一般较小,呈喇叭或漏斗状。鸡油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等地。
夏、秋季主要生长在林中地上,散生至群生,可与云杉、铁杉、栎、栗、山毛榉、鹅耳枥等形成外生菌根。五、头状子实体猴头菇子实体头状或倒卵状,似猴子的头,故名“猴头”猴头菇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北温带的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如西欧、北美、**、俄罗斯等地。
六、珊瑚状子实体珊瑚菌是一种子实体接近珊瑚状的陆生真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珊瑚菌有“野生之花”的美称,除了可以食用外,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七、保龄球状子实体杏鲍菇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菌株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保龄球形、棍棒形、鼓槌状形、短柄形和菇盖灰黑色形。其中,保龄球形和棍棒形在国内栽培中较为广泛。
八、耳状子实体木耳子实体常常呈耳状或环状,渐变为叶状,薄而有弹性、胶质、半透明,中凹。木耳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有广泛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九、花瓣状子实体银耳子实体似鸡冠或花瓣,白色半透明,干燥后淡**或**。银耳是我国传统的食用菌,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贵州、安徽、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市的山林地区。
十、笔状子实体竹荪子实体笔状,菌顶部有钟状菌盖,盖下有白色的网状部向**似裙状。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好文探索: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朱斗锡教授谈羊肚菌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研究
摘要:从羊肚菌的形态特征、品种分类、研究近况、初生菌丝的形成、次生菌丝的形成、菌核的形成、异核体的形成、原基的形成、子襄孢子的形成以及羊肚菌的生理变化过程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为人工栽培羊肚菌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关键词:羊肚菌形态特征生理变化。
羊肚菌是一种非常珍稀名贵的食用菌,在西欧国家称为“蘑菇皇后”。
它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嫩脆,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制造的“必需氨基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菌、健胃,恢复疲劳,防癌、抗癌的功效,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健康的食品之一。
目前国内市场统货售价每公斤高达2000—3000元,并且货源紧张,十分抢手。
羊肚菌栽培近况: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历史在国内外已有100多年了,由于栽培难度很大,曾经有数万人在试验中途就放弃了研究,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已实现了大田商业化栽培,目前最高亩产已达到300公斤,但这项技术对于普通栽培者来说,要掌握好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出菇管理方面一般不易做到。
羊肚菌形态特征:羊肚菌在分类上隶属于子襄菌亚门(Asycotina),盘菌纲(Dis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
目前在我国常见的羊肚菌共有6种,其中有尖顶羊肚菌(Morchellacostata)、圆锥羊肚菌(Morchellaconica)、粗柄羊肚菌(Morchellacrassipes)、小羊肚菌(Morchelladeliciosa)、美味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茶褐羊肚菌(MorchellaumbrinaBou**a)。
羊肚菌外观多为尖顶型或圆顶型,长3—9cm,粗3—7cm表面布满不规则至近圆型小坑(蜂窝状),菌柄白色,长3—8cm,粗2—4cm,平滑、中空,基部膨大,子襄圆柱形,无色,大小为(280—320)×(18—22)mm,内含8个子襄孢子,孢子长椭圆型,白色或**,(20—24)×(12—14)mm,侧丝顶部膨大,粗为12mm,有时有隔。
羊肚菌野生分布很广,但产量很低,采摘困难,一年仅有春季发生,并且生长期很短。
随着自然气温的变化,出菇前后相差仅一个月时间,从小到长大一般需10—15天内完成。羊肚菌的生长快慢与出菇多少,完全取决于菌丝与温度之间的变化。
经过多年来的试验研究与观察,我们对羊肚菌不同基质及不同条件下的羊肚菌菌丝,出现不同的形态、细胞扩张、繁殖运动、菌核的形成过程和菌核的分化途径以及子实体的发育过程,都作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羊肚菌初生菌丝形成:羊肚菌是一种营腐生型的土生真菌,在自然界中,羊肚菌的菌丝体在经过漫长的繁衍和贫瘠的挣扎中,寻找和缓慢消化有限的有机营养物质时,绝大多数菌丝只能维持简单的繁殖和生命活动,对有性生殖发育却需要内在的营养条件和外界的**因素才能完成,否则在生殖生长方面就会受到严重的抑制,只有在其可消耗的有机物质被充分转化适宜的有机营养源或被消耗殆尽后,在不适的条件下产生菌核进行休眠,通过休眠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能量物质,也可形成异宗结合,产生异核体。
在羊肚菌的初生菌丝、同核或多核体中,经过减数**,有的还会发生区域性变化,每个分区分别出现10~15个核,而且变化极大,主要为隔膜多孔,促进核可以自由流动,核最多可达120多个,并可**形成一个庞大的菌核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核颜色逐渐加深为褐色。
羊肚菌的菌核形成:羊肚菌子襄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初生菌丝,并与另一亲和性(**因子不同)初生菌丝发生质配,相互融合,产生较稳定的异核体菌丝(子实体不具锁状联合),两个基因性不同的核能起遗传互补的作用而亲和,如初生菌丝在条件不适时未发生质配,或外界条件不适宜菌丝进一步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时菌丝演变形成菌核。
羊肚菌的菌核是由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开初形成1~2毫米的金**小点,慢慢扩大,聚多,集成单个大菌核,菌核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特定的条件下也可停止生长,有时还产生褐**素,同核体、异核体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均可形成菌核,菌核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不能代表出菇,也不是子实体原基形成前的象征,而是在菌丝发育过程中的不宜条件生理必然反应。它用菌核的方式储藏下来延续生命,吸收空气养分,抵抗外界的能力。
菌核在不利条件的诱导或**因素时,还可继续休眠或加厚,若条件适宜时也可直接形成分生孢子,又产生新的菌丝进行循环。
羊肚菌异核体形成:在特定的条件下,亲和性的初生菌丝相互融合,形成而受到局限的异核体,这些异核体的菌丝虽有遗传互补作用,并且每个细胞中都有数对,但进行类似双核体的核配对率却很低。
如条件不利于异核体菌丝营养生长时,则又形成异核的菌核,在人工条件**或经受自然冬季冷冻后,异核菌核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形成次生菌丝,继续进行营养性生长,二是进入有性阶段形成子实体。
羊肚菌原基形成:一般是在异核体菌丝发育进入性成熟后,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开始扭结形成子实体原基,早期的原基是由单一菌丝产生,大小约1毫米左右,呈辐射状排列的同聚体,随后发育成熟,不定菌丝蔓延开来,几天后,子囊盘从原基表面伸出,初为小黑圆点,慢慢伸高,基部变大,长至2~3毫米时,基部与顶端出现分化,基部为白色,成为菌柄,顶部出现沟纹,成为菌帽,长至小麦大小时完全可以分辨出子实体的组成轮廓,菌柄白色,菌帽成花纹状的棱纹。
羊肚菌子囊孢子形成:当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发育成熟时,子襄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羊肚菌子囊孢子,羊肚菌子襄母细胞为多核细胞,其中,进行配对的两个核已转移到子囊母细胞的顶端,并在其后形成一个大的液泡,并将这两个细胞核融合成一个大的二倍核,而大液泡仍留在原处,4次有丝**后发生减数**,再通过游离细胞的形成,使子囊孢子定位,在子囊孢子的壁形成后,每个子囊中含有8个子囊孢子,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8个子囊孢子本身的性别是不一致的,其中4个是“+”的,另4个是“—”的,而且它们各自萌发的菌丝与性别也是一样的,因此双方必须产生核聚变,形成核配,成为异核菌核后才能进入生殖生长,这仅仅是内因,还要结合外因条件才能正常出菇。
羊肚菌孢子成熟后,受到外来**,子实体的体温增高,孢子通过囊盖破裂爆炸飞出去。
在通常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很难形成核配,因此对繁衍下一代有性生殖的成功率都不高,这也是野生羊肚菌产量低的一个因素。
羊肚菌的生理变化及发育过程有无数的奥秘,羊肚菌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与外界条件是促进生理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营养成分能促进不同的功能转换和复杂的生理变化,有时在同等条件下,菌丝生长也会变化无常,无论是形态、色泽都各不相同,除本身的品种基因而外,营养物质、原料配制、环境条件、生理变化、管理措施都是影响羊肚菌生理变化的关键。
特别是营养方面主要依靠人工添加、原料配制,结合羊肚菌本身菌丝体的生物酶来分解基物制造营养,再加上土壤中营养物质形成所需要的生长条件,这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结合,都构成了复杂的生理变化,也为羊肚菌的生长发育增添了无数的奥秘。
精选问答:
1、蜂窝蘑是羊肚菌吗?
蜂窝蘑和羊肚菌并不是同一种菌类,它们属于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同于羊肚菌。蜂窝蘑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也是一种受人喜爱的菌类,菌盖呈鲜**或橘红色,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羊肚菌则是一种草根菌类,菌盖类似高山羊肚形状,表面呈黄绿色,内部白色或**,口感鲜美,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材。
2、山上最常见的蘑菇?
山上蘑菇有:
1、松蘑
在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林中,经常能发现的一种蘑菇,松蘑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滑嫩。不但风味极佳、香味诱人,而且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2、肉蘑
野生的肉蘑就比松蘑要少得多,也比较难找,价格也比松蘑要贵的多,肉蘑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滑嫩。不但风味极佳、香味诱人,而且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称。
3、榛蘑
榛蘑的菌多生长在高山森林地里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里,特别是深沟两旁湿润的地方,生长最为旺盛。榛蘑的生长期为每年初秋8~9月,雨后第二天最宜采摘。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