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病虫害及防冶方法
此篇农资内容会给农友们聊聊“茶叶病虫害及防冶方法”的内容进行细致讲授,期待对广大农资人有一点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防治茶叶病虫害,要注意病虫害种类、生物平衡、定期清洗、合理施肥。病虫害主要有茶尺蠖、茶蚕、茶炭疽病、茶云叶枯病等。
及时清理茶园内的虫卵和病斑,施肥时注意清洁,保持种群平衡。
要想防治茶叶病虫害,首先要了解它们的种类。
茶叶害虫主要有茶尺蠖、茶蚕、茶毛虫、茶黑毒蛾、茶白毒蛾、扁刺蛾等。病害主要有茶炭疽病、茶云叶枯病、茶煤病、茶树晒斑病等。
等等,我们需要对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要想防治病虫害,就必须保证茶园生物种群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平衡,使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创造繁殖地和为害虫天敌种群栖息,减少整个茶园。
定期对茶园进行巡查,清理茶园内残留的根插和土壤中的茧,做好闭园工作,减少害虫从根部进入,修剪病枝叶及时处理。
将带有虫卵和病菌的枝叶带出茶园,焚烧销毁。
还要做好茶树的施肥管理,采取合理的施肥方案,避免茶树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适时施肥,增加磷钾肥的施肥量,提高茶树的健康。
抗性,使茶树具有抗病能力,减少感染机会。
好文探索: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识别:该虫属不完全**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体长3—4毫米,全身黄绿至绿色。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与体色与成虫相似。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
被害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为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无茶可采,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无趋光性,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怕阳光直射,常栖息在嫩叶背面。发生规律:一年发生9~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
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6月份和10月份。
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防治要点:(1)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采除大量的卵,抑制其发展。(2)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3)叶蝉发生较大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
识别:成虫体长6—13毫米,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圆形、集产。
幼虫黄褐色,各节的背面与侧面有8个绒球状毛瘤,上着生**毒毛、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有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很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挤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2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孵化,为害期分别在4—6月、7—9月之间。
防治要点:(1)利用茶毛虫的群集性,结合田问操作摘除孵块和虫群。(2)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流行年份,收集虫尸,喷施病毒。(3)灯光诱杀成虫。(4)在低龄幼虫期喷施Bt制剂。茶刺蛾。
识别:成虫体长12一16毫米,茶褐色、趋光性强。
卵散产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的锯齿附近。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幼虫共6龄,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渐转为枯焦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自叶尖向内取食叶片成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叶左右即移至另一叶为害,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全叶食尽,每头幼虫可为害10张叶片。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
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2代发生较多。
防治要点:(1)冬季进行茶园深耕,可阻止翌年成虫羽化出土。(2)灯光诱杀成虫。(3)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霉雨季节收集罹病虫体,再喷施到田问。茶丽纹象甲。
识别:以成虫取食茶树叶片为害。
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灰黑色上覆黄绿色鳞片,其羽化后,先在土中潜伏2—3天再出土活动取食。成虫善爬行,飞翔力弱,具假死性,咬食叶片呈不规则缺口,上午露水于后及下午2时至黄昏期间活动最盛。
卵椭圆形,黄白色,散产于土表。幼虫孵化后在表土中活动取食、老熟后入土化蛹。
蛹为离蛹,长椭圆形。发生规律:一年发生l代,以幼虫在表土越冬。
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因此一年中以夏茶受害最严重。防治要点:(1)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捕捉。(2)喷施球孢白僵菌。(3)冬季深耕,减少越冬虫口数。
识别:成螨体小,桂红色,呈胡萝卜形,卵球形,白色透明,幼虫螨体色浅,体形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成螨和若螨以针状口器刺吸叶汁,主要为害嫩叶,被害叶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
发生规律:一年约发生25代,以卵、幼若螨及成螨在叶背越冬。世代重叠严重。
成螨常在叶正面活动,幼若螨几乎全栖息为害在叶背面。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
高湿多雨和高温干旱对其发生均不利。防治要点:(1)及时分批多次采茶,能一定程度抑制该虫的发展。(2)喷施浏阳霉素。(3)发生较多年份,秋季用石硫合剂封园。
识别:该虫一生经过成虫一卵一幼虫一蛹四个发育阶段。成虫灰白色,栖息在茶丛中,有一定的飞翔能力。
卵产于成叶和新叶的背面。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为幼虫。
幼虫是黑刺粉虱为害茶树的主要虫态。孵化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刺吸茶树汁液,同时分泼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煤病,阻碍光合作用,影响茶树的发芽和树势。
幼虫经过3龄后在原处化蛹。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
第1—4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园及台刈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发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防治要点:(1)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2)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或人工助迁罹病茶枝。(3)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蜂。茶尺蠖。
识别:成虫体长9—12毫米,体翅灰白色,卵短椭圆形,堆积呈卵块,幼虫有5个龄期,蛹长椭圆形。
以幼虫取食嫩叶为害茶树,1—2龄期形成发生中心,3龄后分散取食,4龄后开始暴食,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食尽。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土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堆产,幼虫l一2龄多在叶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丛荫蔽处,幼虫具吐丝**习性,老熟时入土化蛹。
防治要点:(1)结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2)灯光诱杀成虫。(3)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4)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5)在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茶白星病。
识别:本病主要为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初生针状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灰白色,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严重时一张叶片上多达数百个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致使叶片生长畸形,提早脱落。受害芽叶成茶昧苦、汤色浑、有异臭。
发生规律:本病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本病是低温高湿**害,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于发病。气温高于25℃时不利发病。
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高山茶园适宜发病。防治要点:(1)及时分批采茶可减少侵染源,减轻病害的发生。(2)常年发病的茶园可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精选问答:
1、茶叶上的什么虫害?
对茶树影响较大的害虫主要是小绿叶蝉、螨类、蚜虫、黑刺粉虱和尺蠖类等。
1、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成虫体长3.3—3.7mm,淡黄绿至绿色,复眼灰褐至深褐色,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末端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浅鲜绿色,常具白色斑点。前翅半透明,略呈革质,淡黄白色,周缘具淡绿色细边。
2、螨类
螨类蛛形纲害虫,常见的害螨多属于真螨目和蜱螨目,是危害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在中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及华北地区等广泛地区。还分布在同纬度经济作物区。
3、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
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
4、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5、尺蠖
尺蠖(chǐ huò),尺蛾的幼虫。
属于节肢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幼虫统称。尺蠖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参考资料:百科-茶叶
2、怎样防治茶炭疽病?
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选用抗性品种,合理施肥,均可抑制病害发生。②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800~1000倍液(每亩70~100克)、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亩75~100克)、70%甲基硫菌灵1000~1500倍液(每亩50~75克)茶园喷施。非采摘期可选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秋季结束后,茶园喷施45%石硫合剂150~200倍液(每亩375~500克),也有抑制病害蔓延的作用。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