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对虾养殖技术

2023-08-2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47 次
对虾养殖技术

虾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产之一,其在全球的养殖量约占水产养殖总量的20%左右。其中,对虾养殖更是占据了虾类养殖总量的绝大部分。对虾养殖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对于提高虾类养殖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虾养殖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适宜对虾生长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对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水温和水质、合适的饵料以及充足的氧气等条件。对虾养殖需要选择适合的水域和场地,保证水源清洁,控制养殖密度,以及进行定期换水和养护等措施。

对虾的繁殖和生长需要充足的饵料。对虾的饵料主要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常用的植物性饵料有豆粉、玉米粉、麦麸等,动物性饵料则包括鱼粉、虾粉、虾皮等。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饵料,合理搭配,保证虾的营养和健康。

对虾养殖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防治。对虾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原体的影响,如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加强对虾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虾的***。同时,对虾养殖场也需要加强场地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害的发生。

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不断进步,对虾养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对虾品种,提高虾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利用智能化技术监测虾的生长和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虾的问题等。

相关百科:

对虾:

对虾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虾类之一。其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河口、红树林、海湾、沿海滩涂等水域。对虾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质:

水质是指水体中包括水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各种因素。对虾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水质环境,因此对虾养殖需要选择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养殖密度适中等条件良好的水域。

饵料:

饵料是指用于饲养动物的食物,对虾的饵料主要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和选择适宜的饵料,能够保证对虾的营养和健康,提高虾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相关问答拓展:

淡水对虾养殖技术?

淡水对虾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养殖效益:1.池塘规划:选择水质清洁、水深适宜、土壤肥沃的池塘作为养殖基地。

2.选种:选择品种优良、成活率高、生长快速的优质虾种。

3.投喂管理:科学投喂,根据虾的生长状态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饲料,投喂量要适量,不能过多或过少。

4.育苗:提高育苗技术,保证育苗质量,减少虾苗死亡率。

水产养殖技术和基础知识?

1、投饵率:100千克鱼吃多少饲料,用百分之几表示。如:投饵率为3%表示100千克鱼吃3千克饲料。

2、夏花:鱼苗经过20-25天的培育,长成3厘米左右称为夏花。也有把这一阶段分成1.5-2厘米的乌子和3厘米的夏花两个培育阶段。

3、一龄鱼种:夏花分塘后至冬天或翌年春天,一般长到10厘米以上称为一龄鱼种。亦称冬片、春片、仔口、新口。

4、二龄鱼种:一龄鱼种再培育一年称二龄鱼种,亦称老口鱼种。

5、水温:指水体的温度,一般用温度计测量,测量位置为水表以下50厘米。

⑴ 水温是影响鱼类摄食和生长的第一因子。一般来讲,鱼类在1-33℃水温中都能生长,10-15℃为弱度生长期,15-24℃为一般生长期,20-32℃为适宜生长期,24-30℃为最适生长期;水温超过32℃,鱼类摄食明显下降;水温超过33℃,鱼类停止生长;水温超过36℃,鱼类开始死亡。草鱼在27-30℃摄食最旺,低于20℃,生长速度明显下降;鲤鱼在23-29℃摄食最旺,低于15℃生长受到抑制。

⑵ 水温也是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的发生和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和细菌***发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而有些***,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流行病。

6、透明度:透明度是用测定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盘)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⑴ 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的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盐形成的颜色)。

⑵ 透明度的测定方法为:将黑白盘缓缓放入水中,当盘上黑白界线模糊时,水面到黑白盘的距离就是它的透明度,单位用“厘米”表示。

⑶ 在鱼类生长季节,透明度应保持在20-40厘米之间。

7、酸碱度:又称PH值,它是反映水体酸碱性的指标,是与水产养殖密切相关的重要水化因子和生态因子。

⑴ 在常温下,PH<7.0为酸性,PH>7.0为碱性,PH=7.0为中性。

⑵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PH=7.5-8.0的微碱性条件下是大多数鱼类获得稳产、高产较为理想的酸碱度。

⑶ 在没有外来废水污染的情况下,PH值主要受光照、水温、有机物的含量影响。

8、溶解氧:又称溶氧,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气,通常简记为DO,单位为mg/L(毫克每升)。

⑴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在一天24小时中,16小时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

⑵ 溶解氧多少往往是鱼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据统计,直接或间接缺氧致死的鱼类,约占养殖鱼类死亡总数的60%。

⑶ 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的措施有:

①根据季节、天气合理投饵施肥,防止鱼类浮头。

②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加池水透明度和补偿深度。

③合理使用增氧机,特别是应抓住每一个晴天,在中午将上层过饱和氧气输送至下层,以保持溶氧平衡。

④施用无机肥料,特别是施用磷肥,以改善池水氮磷比,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9、氨态氮:又称氨氮,是鱼类等水生动物主要代谢物及有机质氧化分解的产物。

⑴ 氨态氮包括离子氨和分子氨,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较易吸收的氮肥;分子氨的毒性较强,对于水产养殖而言,分子氨应低于0.2mg/L。

⑵ 分子氨和离子氨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值和水温;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PH<7.0时,氨态氮几乎无毒;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所以,如果氨氮已经超标,千万不要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否则,易引起氨氮中毒。

⑶ 氨氮中毒特点:没有季节,没有昼夜,没有天气好坏之分;但多见于成鱼池、高产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⑷ 氨氮中毒症状: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体暗,鳃乌,***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动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氨氮中毒后,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毫无反应。

⑸ 控制氨氮超量的方法有:

①换水。

②合理施用磷肥。

③全池泼洒沸石粉。

④全池泼洒硼酸钠(硼砂)。

⑤全池泼洒硫代硫酸钠。

⑥全池泼洒生物制剂。

⑦晴天中午打开增氧机曝气。

⑧应急时全池泼洒食盐,干扰阻止氨氮继续入侵鱼体,然后立即加换新水。

10、亚硝酸盐: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在溶氧充足时可进一步氧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当溶氧不足情况下则生成亚硝酸盐。

⑴ 亚硝酸盐主要受水温,PH值和溶解氧影响,水温越高,PH值越大,溶解氧越高,则亚硝酸盐的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⑵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亚硝酸盐应低于0.1mg/L。

⑶ 亚硝酸盐中毒一般为慢性反应,表现为摄食量下降,鳃丝及鳃盖内表面血管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体力衰退,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背部底面呈***,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体中,草鱼会发生出血病。

⑷ 控制亚硝酸盐超量的方法同控制氨氮超量的方法。

11、摄食性鱼类:指能直接吞食饵料的鱼类,如:草鱼、鲤鱼、鲫鱼、青鱼等。

12、滤食性鱼类:指不能直接吞食人工饵料,只能摄取水中的饲料粉末和浮游生物的鱼类,主要指花鲢和白鲢。

13、饲料系数:指生产1千克鱼所需要的饲料量。如饲料系数为2.0,代表吃2千克饲料长1千克鱼。

14、三防:指防浮头泛池,防敌害侵扰,防洪涝逃鱼。

15、四消:指池塘消毒,鱼种消毒,水体消毒,食场、饵料、工具消毒。

16、八字精养法:1958年,我国池塘养鱼工作者将复杂的养鱼生态系统进行简化和提炼,形成了“水、种、饵 、密、混、轮、防、管”八个要素,形成了概念模型,简称“八字精养法”。

⑴ 水: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主要指水质、水温、水深、水的透明度、水源情况等。管好水是管好鱼的基本条件。

⑵ 种:包括优良的鱼苗、鱼种的繁殖培育,新品种引进驯化,苗种的提纯优选以及投入品种的合理搭配。苗种必须来源于经国家批准的苗种场,并经检疫合格。

⑶ 饵 :包括投饵的方法、饵料的种类、配合饲料的配方、饵料与水质的关系、饵料与鱼病的关系等。饵料的使用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⑷ 密:指合理密养,因地制宜地确定科学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鱼的种类有较大的关系。以草鱼为主养鱼的池塘密度要比鲤、鲫为主养鱼的密度稀一些。

⑸ 混:指合理的混养搭配。包括不同品种的混养,以及同一种鱼大中小规格的混养。这样既可达到充分利用水体和天然饵料的目的,又为轮捕轮放打下了基础,还为第二年的生产准备了大规格鱼种。

⑹ 轮:指捕大留小,捕大补小的操作制度,轮的目的是为了不断调整合理的池塘载鱼量,既充分利用了养殖水体,又能使商品均衡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⑺ 防:指防治鱼病,防治虫、鸟、兽的危害,防逃,防偷盗,防止水源和水质的污染,防止水质的恶化和缺氧、浮头等,这是饲养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措施,与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⑻ 管:是八字精养的关键,以上叙述的七个方面的技术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这个管字上。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巡塘,看管拦鱼设备等。要管好养殖的鱼,不仅要求饲养人员有较好的技术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17、肥、活、嫩、爽:这四个指标为水质的感官指标。

⑴ 肥: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含量多,池水呈黄褐色和绿色,饲料养鱼与肥水养鱼不同,水质要求不要太肥,透明度在25-40厘米为宜。

⑵ 活:是指水体在活动,水色早、晚有变化,早上淡,下午浓,俗称“早青晚绿”。

⑶ 嫩:是指水体肥而不老,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种类多,水面有光泽,看起来比较舒展,不凝重。

⑷“爽”是指水质清爽,无浑浊感,水体不清爽是鱼浮头,泛池的主要原因。

18、四看:四看是指“看水温、看水色、看天气、看鱼类吃食情况”。四看是投饵量的现场确定标准,投饵时应遵照执行。

⑴ 看水温:水温10℃以上即可开食,15℃以上可开始投嫩草、粉碎的贝类和少量配合饲料,水温20℃以上,可逐渐加大投料量,在鱼类发病水温和季节时应限制投料。

⑵ 看水色:池塘水色以“肥、活、嫩、爽”为好,可正常投饵。

⑶ 看天气:天气晴朗,池水溶氧条件好,应多投,而阴雨天溶氧条件差,则少投。

⑷ 看鱼类吃食情况:投料时根据鱼群争食情况适当调整投料时间和投料量,并借正常情况下早上10点鱼群争食情况判断水质的优劣。

19、五定:五定是指“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查”。做好这“五定”是池鱼丰产的重要措施。

⑴ 定质:是指投喂的饲料要新鲜、适口,营养平衡,不含病原体和有毒物质。在生产中,一定要选择优质饲料,不可随意变动饲料配方。

⑵ 定量:是根据鱼体大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适当均匀投喂饲料,不能忽多忽少,每天的投饵量要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 般以投饵30分钟左右为宜。

⑶ 定时:指投饵要有一定的时间,应准时投饵。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养殖应根据季节,水温和天气等情况适当调整。高密度养殖投饵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

⑷ 定位:是指投饵要有固定的位置,使鱼类形成条件反射后方便管理。

⑸ 定查:指鱼类吃食完毕后,一定要检查残饵情况,以便及时判断鱼的吃食情况,以确定鱼类有无反常行为。

20、匀、好、足:在投饵时,应尽量满足这三个基本条件。

⑴ 匀:表示一年中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量的饵料,在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投饵量应相差不大。

⑵ 好:表示饵料、肥料的质量好。

⑶ 足:表示施肥投饵量适当,在规定的时间内鱼将饲料吃完,不使鱼过饥或过饱。

⑷ 必须强调指出,在当前饵料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饵料成本,充分发挥饵料的生产潜力,应坚持做到一年中连续不断的投喂足够数量的饵料,特别是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应坚持每天投饵,以保证鱼类吃食均匀。渔谚有“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或“一天不投,三天白投”的说法,形象的说明时断时续的投饵对鱼类生长所带来的影响。据统计,同样的单位投饵量(即每放养1kg摄食该种饵料的鱼类一年的投饵量),年投饵次数比正常少30%-50%(即每次投饵量多),青鱼、草鱼、鲂鱼、鲤鱼、鲫鱼的净产量比正常池低50%,滤食性鱼类的净产量比正常池低30%。 投饵必须坚持匀字当头,匀中求足,匀中求好的要求。

南非白对虾技术?

南非白对虾饲养技术:

一、养殖水质

南非白对虾体型与中国对虾酷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可达11-325px。南非白对虾为广盐性热带虾类,常栖息在泥质海底,白昼多匍匐爬行或潜伏在海底表层,夜间活动频繁,喜静怕惊。养虾用水为无污染的河水或与经曝晒过的井水混合后使用,水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pH值7.6-8.6,水温为16-35℃(渐变幅度),盐度0.5-40‰(渐变幅度),氨氮l,溶解氧>5mg/l,其它指标应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

水质处理

1、水色急剧变化

理想水色应为忧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养殖前期,由于池水中浮游动物过多远超过虾苗所能利用的数量,且大量摄食进行光合作用的单胞藻类,导致池水造氧功能降低,水色变浑浊和清白,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

处理方法:

(1)适当补水和施肥,以调节池水中藻类的组成,使绿藻或硅藻成为优势种群,并形成一定的数量。

(2)如果是纯淡水养殖,还可以施用适量的粗制海盐或海水晶,以维持水体微量的盐度,满足南非白对虾的生理需要。

(3)施用生石灰合沸石粉,以调节水色,使水体pH7.5~8.8范围内,水体透明度维持在750px~1000px。

2、地衣过度生长

(1)在天热炎热季节放苗,一次注足池水1.2m~1.5m,并且尽快施肥,将池水水质控制好,抑制池底地衣的生长。

(2)采取人力捞出,一般在晴天中午进行,否则容易造成池中虾体缺氧浮头。

(3)使用粒状的含氯消毒剂,在地衣生长区域投撒,当药物沉降到池底后慢慢溶解而发挥药效,使地衣的基部枯死腐烂,约一天后,成团的地衣将浮上水面,在用人力将其捞出。

3、有害物质超标

养殖南非白对虾的池水水质要求是氨态氮0.3mg/L~1.9mg/L,亚硝酸盐0.02 mg/L~0.09 mg/L。如果水质严重恶化,处理方法有:

(1)用枯草杆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

(2)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等。

(3)合理补水或换水,最好直接将较差的池水放掉,再注入新鲜水体入池,并正确使用增氧机。

4、蓝藻泛滥成灾

养殖后期,在虾池下风口处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翠绿色的“水华”,这些“水华”是由于饲料投喂量过大,在池水中的残饵及虾体排泄物降解转化过程中,而使池水有机质含氮量升高,水体pH值一般达到8.0~9.5,偏碱性,导致虾体不易消化的蓝藻大量繁殖,并最终成为池水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当池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时,很快导致蓝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的蛋白质容易分解而产生大量的有毒羟胺、硫化氢,引起严重的“泛池”事故。处理方法有:

(1)经常加注清水,并注意调节好水质,可以控制蓝藻的繁殖。

(2)当池塘有蓝藻大量繁殖时,选择在晴天的中午于下风口处排放池水,尽可能降至最低水位,一般可以排放到池水1/3左右,然后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以杀灭蓝藻,但要注意观察,随时能够采取加水、增氧等抢救措施,否则不宜使用。

(3)在池塘下风口处的水面用密眼筛绢网捞取蓝藻,也可以局部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以杀灭蓝藻。

5、水质改良

定期定量使用水质改良剂,目的是为提高溶解氧,稳定藻相的波动,减少PH的波动、降低氨氮、降低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正确使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调整和保持水体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以减少环境变化对虾的影响,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具体做法:每半月加麦饭石、沸石粉或以沸石粉、过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水质改良剂。沸石粉的使用量,正常情况下,每半月至20天每亩加20-30公斤,或按产品销售使用说明使用。水质改良剂除沸石粉、麦饭石外,还有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又称益生菌、利生菌、益生素,主要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原露等,微生物制剂能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及其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等,稳定pH值,提高水中的DO及水体生态环境中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另外,有些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还能利用其分泌的多种酶类及抗生素,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减少甚至消灭病原体的影响来改善水质,达到防病的目的。据有关研究检测表明,一定的微生物制剂可以大幅度减低病毒的感染能力,其机理和这些微生物在水体增殖过程中分泌的胞外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对白斑病毒等的感染性有抑制作用。

因此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无公害健康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做到少用药或不用药。

二、入塘准备

养虾池塘可新开发也可利用原池进行改造,养虾池每个池塘的适宜面积为5-30亩,长方形或正方形,池深2.5-3.0米,养殖期可保持水深2.0-2.5米,池底平整,堤坡完好,保水性能强。养虾池的防渗材料一般选择HDPE土工膜。虾池设进排水系统,进排水闸要有过滤网,也可不设进排水系统,用泵提水即可,虾场最好要有蓄水池,以供养虾换水用。

1、清淤整池

虾池中的残饵、对虾排泄物、动物***、死亡的藻类和枯死的水草等是综合形成淤泥的基础,也是造成虾池老化、病害发生和低产的原因之一。清淤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有害的沉积物清除掉。

具体做法为:收虾之后,应将池内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彻底清除池中污泥与杂草,清淤的深度为10-20厘米,对投饵马道和池塘死角进行重点清理。新建池塘可不清淤,但需药物消毒。

2、药物清池

1、清池前要尽量排除池水,以节约用药量;

2、应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以提高药效;

3、顺风施药,可借助风力泼洒均匀;

4、药物下池后要不断搅水,做到边泼洒边搅动,使药物与积水均匀混合;

5、注意池内死角、积水边缘坑洼处和蟹洞内都应与药液接触;

6、清池后要全面检查药效,如果施药后仍发现有活鱼,则应再次清池;

7、各种药物均有一定毒性和腐蚀性,操作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和人体皮肤接触,用过的器具应及时清洗。

3、消毒除害

由于虾苗下塘时仅为0.7-25px,体质较瘦弱,避敌害能力差,尤其在蜕皮时更易遭袭击, 养虾的池塘比养鱼池塘要求条件高,必须做到年年清淤消毒,将池塘内的敌害生物及病原菌杀掉。

清塘药物及使用

1)、生石灰

生石灰是广谱性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均有杀灭作用,生石灰还能稳定水质条件,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底质通透性,同时还可起直接施肥的作用,有利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 生石灰是比较理想的清池药物。

用法为:在春季放养虾苗以前,每亩用75-100公斤生石灰,全池遍撒,然后进水洗池。也可带水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5-1.0公斤,用铁锹均匀撒入池中即可。

2)、漂白粉或漂白精

漂白粉或漂白精是广谱消毒剂,可以全面地杀死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及病毒、细菌等各种微生物病原体等。漂白粉进入水中后,能产生具有很强杀菌能力的次氯酸,漂白粉的有效氯越高,杀菌能力越强。

用量是:每立方米水体加入含有效氯25%-30%的漂白粉50-70克或含有效氯60%的漂白精25-35克,用水溶解后泼洒全池,并将此液泼洒在干露的池面上。

3)、茶籽饼

茶籽饼是山茶科植物油茶果实榨油后所剩下来的渣滓,其有效成份是皂角甙。皂角甙是一种溶血性的毒杀剂,能选择地杀死鱼类和软体动物,但对甲壳类和其它饵料生物的毒害较小。皂角甙对鱼类的毒性要比虾类大50倍。这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期短,只需几天药性即可因生物降解而消失。因此茶籽饼对于清除害鱼效果较好,但对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无效。

使用方法:使用时将茶籽饼烘干粉碎,用水浸泡一昼夜,按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的用量撒入水中,经1-2小时即可杀死鱼类和贝类。为了提高池塘消毒除害的效果,有些池塘采用生石灰和茶籽饼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进水方式

清池之前即应安装滤水网,避免清池后仍有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外闸槽应安装网目1厘米左右的平板网,阻拦浮草、杂物进入袖网。内闸槽需安装60目锥形袖网。锥形袖网的网长8-10米。滤水网应严密安装,用棕丝、橡胶嵌条或麻片塞严闸槽和闸底的缝隙。

在药物清塘后10天便可进水。进水应缓慢,切勿因水流过急而冲破滤水网。每次进水前应检查滤水网是否破损,并扎紧、扎牢网口,避免滑脱。进水之后应将网袋内的鱼、虾等杂物倒出池外,扎好网口,经清洗后挂于闸框上凉晒。

5、肥水方式

池塘的肥水工作要在放苗前15天开始进行,为便于繁殖基础饵料生物,前期进水70-2000px,选择晴天施放肥料。新虾池以试用发酵后的有机肥为好,每亩施用20-25公斤,分2-3次投入。老虾池以施化肥为宜,一般亩施氮肥1公斤,磷肥1公斤,以后每周施肥一次,用量减半。

三、投放虾苗

1、虾苗选择

(1)虾苗规格尽量均匀;

(2)体形比较粗壮;

(3)体色白色透亮;

(4)规格最好是在25px左右;

(5)游动活泼,逆水能力强,易附壁、附底;

(6)胃肠内食物饱满;

(7)无畸形,一般高温育苗或用某些药物就容易造成畸形;

(8)体表光滑,无聚缩虫等附着物、无斑点;

(9)虾苗淡化要求盐度至2‰以下(或根据池塘水质情况而定),淡化全程不少于7-10天;

(10)有条件的单位最好进行病毒检疫。

2、记数方法

虾苗计数采用干称量法或杯量法。这两种方法称量,虾苗的数量较为准确,以便养殖期间的管理。

3、虾苗运输

虾苗运输应根据路程远近、运输时间及运输者所具备条件而定。通常近距离可采用拉鱼箱运输,远距离使用尼龙袋充氧运输。

1.拉鱼箱运输:将鱼箱加水1/3,充氧,在水温20℃以下时,每0.1立方米可装全长25px虾苗40万尾,可经受5-8小时运输。运输时避开中午炎热天气,中途不能停车。

2.尼龙袋运输:使用容量为30升的尼龙袋,装水1/3,可运输体长为25px虾苗2万尾,充入氧气,在20℃左右可经10-15小时运输。

4、放苗密度根据

池塘放苗密度应根据虾池条件,水交换条件,饵料供应情况,虾苗的规格和养殖技术,管理水平等来确定养成规格和计划产量,并按照计划产量、规格和预计虾苗成活率确定合理放苗量。

5、投苗量计算

每亩放苗量(尾/亩)=计划产虾量(公斤/亩×要求出池时每公斤尾数÷预计成活率

一般情况下,未经中间培养的虾苗一般成活率为30%-50%,经过中间培养的虾苗一般成活率为70-80%。

6、投放条件

(1)养殖池水深应达70-2000px,水质肥沃,水色为黄绿色、黄褐色、绿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

(2)池水温度恒温在18℃以上,放苗时温差不超过±2℃。

(3)虾池盐度不得低于0.5‰,育苗池水与养虾池水的盐度差不应超过2‰,否则应采取逐步过渡法,使虾苗逐步适应池水盐度后再放苗。

(4)养殖池水pH值在7.8-8.7之间。

(5)大风暴雨天气,不宜放苗。

7、放苗注意事项

(1)放苗前要对池水进行分析,确认符合养殖水质条件后方可放苗。必须采用后未发现死苗再大批放苗。

(2)一个养虾池的虾苗应一次放足,避免多次放苗,否则容易造成虾苗体长大小不一,在缺饵料的情况下会出现大虾吃小虾的现象。

(3)放苗地点要选择虾池避风的一边,切忌在迎风处或浅滩处放苗,以免虾苗被风直接吹到滩面死亡。

(4)虾苗计数要准确,放养时最好重新计数。

(5)长途运输苗种而不进行中间培育的单位,在放苗时,可取出0.5%-1%苗样置于该养殖池中的网箱中,正常管理一日后,再次计数,借以估计放苗成活率。

四、饵料管理

南非白对虾养殖采用天然饵料和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投喂方法。虾苗前期以池中天然饵料主要是轮虫和枝角类为食,以后逐渐添加人工配合饵料,养殖中后期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人工配合饵料应为营养全面,粘合度好、粒径适当的颗粒饵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在投喂管理上,由于虾类和鱼类不同,胃小,肠道短,每次摄食量小,但消化排泄快,因此在投喂上要少量多次,随时检查虾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另外,虾同鱼的摄食方法也不同,鱼多为吞食,饵料的粘合度不需太强,而虾的摄食方式为抱食,要求饵料的粘合度要好,否则饵料入水虾一抱就散,不但虾吃不饱影响生长,造成饵料的浪费,提高养殖成本,而且容易败坏水质,诱发***。

饵料投喂方法为人工投饵,将人工配合饵料沿池边均匀投喂,要坚持勤投少喂的原则,每天投饵4-6次。放苗后的第一个月,通常日投喂次数可安排4次,每日6-7点、10-11点、15-16点、20-21点。以后随着对虾的增长,投饵量加大,可以增加投喂次数,每日投喂6次,从早6点到22点,大约三小时投喂一次,下午以后的投喂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投喂量为池虾总重量的3-5%,并随天气、温度、水质、虾的活动情况而增减。

为观察虾的摄食情况,可在池内设几个投饵盘,投上饵料,观察虾对饵料的吃食和饱食情况,如投饵后很快被吃光,就应增加投饵量,如果在下次投饵之前仍有余饵,就应减少投饵量。也可在投饵1小时后,检查虾胃的饱满度,如果有2/3以上的虾为饱胃,说明投饵充足,如果饱胃和半胃的虾不足1/2,则是投饵不足,应当增加投饵量。

南美白盐水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

1、建塘清塘

想要养殖好南美白对虾,就要选择无污染、水质较好的地方建塘,而且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让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更快,建塘应该保证水深3m左右,并设置合理的进排水口,合理的增加投料和增氧设备,清除掉池塘的杂物和垃圾之后,暴晒一个星期,然后泼洒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

2、池塘进水

池塘消毒后,要往池塘注入肥水,一般往新水中投放适当的稀粪肥,保持池水为碱性环境,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批次加水,合理的控制池水的透明度,这样对于养殖南美白对虾是有很大好处的。

3、虾苗投放

一般每公顷投放75~1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这样合理的放养密度,利于南美白对虾快速育肥,放养过多,就容易导致***的发生。在引进虾苗之前,要对虾苗进行严格的筛查,避免虾苗携带病毒。

4、水质管理

虾苗生长到5cm之前,主要通过培水育肥方式管理水质,水质比较透明时,需要投放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的控制水的透明度,可以提升虾苗的生长速度。

5、投料管理

虾苗想要快速育肥,就要做好饲料的投喂工作,根据南美白对虾的进食情况喂食。并做好日常巡查工作。出现投喂过剩或者水中缺氧的现象,就要及时的控制南美白对虾的饲料投喂量,而且要及时更换水质。6、病虫害防控

南美白对虾容易发生红腿病和烂眼病,红腿病发生后,附肢变成红色,这个时候需要往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大蒜素,进行投喂,就可以看到很好的防控效果,烂眼病发生后,虾会潜伏在池塘底部水草中,眼球持续肿胀,后期会腐烂掉,这个时候就需要往饲料中添加抗菌素,连续投喂3~4天即可见效。

室内养对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室内养虾需要的条件和技术包括水质条件、养殖设备、放养密度、补钙、防病等方面。

水质条件要求水深控制在0.9-1.5米,水体适宜的硬度是250mg/L以上,不要使用自来水。养殖设备可以选择水桶、鱼缸、脸盆等,底部铺放一层泥沙。放养密度一般在15只左右。定期补钙可以在水中放入磷酸钙、豆浆等,为虾补充钙元素。

防病需要定期消毒,及时换水增氧并将食物残渣捞出来,防止水质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