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锈病病原菌形态 丁香锈病病原菌形态介绍
丁香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严重影响着丁香的生长和产量。其病原菌为丁香锈菌,是一种真菌类病原体,其形态特征如下:
病原菌形态特征丁香锈菌菌丝为淡***或淡棕色,直径约为2-3微米,菌丝上有许多分生孢子,孢子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约为1-2微米,孢子表面有细小的疣突,孢子堆积成***或棕色的锈斑。
丁香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严重威胁着丁香的生产和经济效益。针对丁香锈病的病原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问题:答:1.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害发生率;2.在生长季节定期进行喷药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菌剂;3.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答:丁香锈病对丁香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丁香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每年因丁香锈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
答:丁香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或棕色的锈斑,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干枯掉落。同时,病株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丁香的产量下降。
答:丁香锈菌不仅会感染丁香,还会感染其他植物,如白蜡、榆树、桑树等。需要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治。
答:选择杀菌剂应根据病原菌的特点和药效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常用的杀菌剂有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等。
问答拓展:丁香有哪些特征?
(陈伟平)
丁香(EugeniaaromaticaBaill.)别名丁子香、鸡舌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20世纪50年代引入广东南部试种,现广东省湛江、海南省、云南省景洪、勐腊有少量栽培。海南省万宁、屯昌、那大、澄迈为主要试种区。叶、花、果实及茎枝均可蒸取丁香油,作为芳香、镇痉及驱风剂。其成分含丁香油,油中主要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等。并含丁香素、邻苯三酚鞣酸。我国引种的丁香含油量14—21%,其中丁香酚含量达84—95%,丁香叶油的化学成分与丁香油近似,丁香叶含油6.6%,其中丁香酚含量78—82%。以花蕾(公丁香)入药。味辛,性温。有缓胃降逆、止痛的功能。治呃逆、呕哕、吐泻、胃痛、腹痛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树高10m以上,树干叉状分枝,树冠圆锥形,树皮平滑,黄褐色。叶对生,卵状长椭圆形,长7—12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侧脉平行,革质,密布油腺。花芳香,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肥厚,筒状,萼筒长l—1.5cm,先端4裂,裂片三角状;花冠短管状,白色稍带淡紫,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花柱粗壮,柱头不明显。浆果长椭圆形,紫红色,肉质,长1.9—2.3cm,直径9—12mm,先端有宿存萼片。种子椭圆形,长0.9—1.5cm,直径2.9—6.4mm(图18—1)。
图18—1(A)小叶丁香形态图
1.花枝2.果实
二、生物学特性
(一)种子生物学特性
1.种子成熟后,若不及时采收,会在树上发芽;但成熟度不够的果实,发芽率就低,小果发芽率亦低(表18—1)。成熟果实紫红色,每kg鲜果有600—700粒。
图18—1(B)大叶丁香形态图
2.种子怕干燥,不耐贮藏。用潮湿细沙或湿木糠贮藏种子,可延长生活力,将种子剥去果皮用潮沙或湿木糠贮藏21天基镇,使种胚保持鲜好率达74.2—82.8%,出苗率达71.0—86.2%,青果较耐贮藏,熟果果皮易腐烂不耐贮藏(表18—2)。
表18—2丁香果实及种子不同贮藏方法对生活力的影响
3.种子播种育苗变异大,播后出苗不整齐,苗大小不一,壮弱差异大,定植后壮苗生长快,开花早;弱苗生长慢、开花迟,在幼龄期内易死亡。
(二)生长发育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表18—1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对出苗的影响
1.生长习性
(1)幼龄树生长缓慢,喜阴不耐烈日曝晒,种后三年内需间作荫蔽树和精心管理。5龄后生长加快,并进入开花阶段(表18—3)。
表18—3丁香树各龄生长情况表
(2)丁香树顶端生长优势强,且成龄树枝条萌发力强,创伤或折顶后仍能抽生大量直立向上生长的新梢。在成龄树上企图截干矮化,反而引起大量萌发徒长枝;但幼龄树枝条萌发力弱,折枝断茎后易造成死亡,故幼龄期的丁香树不宜修剪,并注意勿损伤嫩枝。
(3)丁香地上部枝叶茂密,树冠大,枝条质坚脆,而根群浅且纤细,支持力弱,遇强风往往易断茎、折枝,树干开裂,倒伏死亡。
2.开花结果习性
丁香种植后5—6年开花,有大小年,10—15年为初产期,株产2—3kg花蕾。在海南兴隆地区初引种时,每年仅一次开花,花期多在3—5月。引种数年后,每年有两次花期,即12月至翌年2月,4—6月。第一次花期开花量少,时遇干旱低温,落蕾落花严重;4—6月开花量大,是收花的主要季节。丁香虽为自花授粉植物,但从人工授粉试验来看,以异花授粉和自然杂交结果率高(表18—4)。丁香开花授粉后经70—108天果实成熟。完全成熟的种子,如果果实尚未脱落,种子内的胚根已经萌动,逢高温多雨季节,则可看到长在树上的果实含锋拿实生苗。
表18—4丁香人工授粉成果情况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丁香喜热带海岛性气候。在我国海南试种区,年平均气温23.1—24.4℃,月平均最高气温26.0—28.4℃,月平均最低气温16.7—18.8℃,年雨量1330—2530mm。极端低温8—10℃时生长正常,可大量抽出嫩枝叶;偶然出现极端低温5℃时,嫩叶受害,落蕾、落花;极端低温达3℃时植株死亡。丁香虽可忍受5—6℃的短时低温,但从生产角度看,绝对最低气温不宜低于6℃,最冷月均气温不宜低于15℃,才适宜于种植而收到经济效果。在旱季及雨量较少的地区需行灌溉。雨量过多达3000mm以上时,丁香花蕾的香气欠佳。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枝叶虽茂,但病叶病果较多,开花也少。幼龄树喜阴谈搭,不耐烈日曝晒,生长缓慢,宜精心管理。成龄树喜光,需充足阳光才能早开花,开花多。地上部枝叶茂密,冠幅大,侧枝细脆而根系浅,支持力小,不抗风,需设防风林加以保护。土壤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5—6的砂壤土为好。地下水位要低,宜在3m以下,积水易烂根死亡。
三、栽培技术
(一)繁殖方法
采用种子繁殖。定植5—6年开花结果,果实5—6月陆续成熟,随各地气候与品种而不同。当果实为紫红色时,应及时采收,宜随采随播。如不能及时播种,可放入潮湿细沙或湿木糠贮藏,以免干死。剥掉果肉比带果肉贮藏,能较好地保持生活力。剥时注意从果柄一端剥起,既易剥又不伤害种胚。鲜果播种,一般播后7天果肉才开始腐烂,35—40天出苗。若剥掉种皮,在8—9月播,3天后胚根入土,出苗率高达90%以上。开沟点播,行距15cm,粒距约5cm,种子平放或直放,胚根朝下,盖土厚1cm与土面平或稍低一些。播后约10天出苗。幼芽出土为红色锥尖状。生长至4—5cm,具两片红色幼叶,即可移植于苗床或移入营养袋里育苗。用塑料袋育苗,既方便运输,又能提高成活率。
在播种前搭好荫棚,保持60—70%的荫蔽度,有弱光照射。刚出土的幼苗,要及时浇水以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待长2对真叶后,每1—2个月施稀尿水、硫酸铵或尿素液一次。一年后苗高20—25cm,便可定植。
(二)定植
丁香的根群纤细,穿透力弱,宜选深厚松软的土壤栽植,心土硬结或有石砾层的土壤都不宜栽植,需排水良好。定植前按株行距5×6m挖穴,穴深、宽各50cm,每穴施厩肥或牛粪10—15kg,粘重的土壤还需掺河沙15kg,与表土混匀填穴备植。选雨季阴天定植。幼苗不宜修枝叶,以免影响生长和树型。带土团种植成活率高。
(三)间作
1—3年的幼龄树需荫蔽,保持50—60%的荫蔽度。植距较宽,行间可种香蕉、木薯、玉米、牧豆,既可遮荫保持湿度,又增加收益和有机肥源。
(四)田间管理
丁香幼龄生长缓慢,一年生植株才25—30cm高,3龄内必须精心管理,这是引种栽培丁香成功与否的关键,风害严重的平原地带要先栽植好防护林。
1.施肥、浇水、培土
春季2—3月施追肥,每株施稀人尿10—15kg,或硫酸铵25—30g,过磷酸钙50—100g,氯化钾或硫酸钾50—150g,混合厩肥10—15kg,开沟施下。丁香不耐旱,干旱易引起落花落果,幼树枯萎,旱季要经常浇水。若细根露出,应培土3—5cm。幼龄期管理操作不要碰伤嫩枝,否则会影响生长,破坏树型。
2.修剪
将离地面50—70cm以下主秆的侧枝剪去,分叉主秆,去弱留强,上部枝叶适当修剪。以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有利花芽分化和抗风。
3.地面覆盖
在干湿明显的地区尤其重要。可间种绿肥作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这样夏秋季可保湿降温,防止土壤冲刷,冬季可以保湿保温。
4.防风
在台风频繁地区,当台风来临前要及时做好防风工作,可用绳子或竹子固定植株。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出现微红斑点,逐渐扩大成紫红色近圆形的斑点,中心变灰白色穿孔。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病。防治方法: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000倍溶液喷射。
2.煤烟病
是由黑刺粉虱、介壳虫类、蚜虫的分泌物引起真菌寄生而引起的。防治方法:防治致病害虫。加强管理,适当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也可减轻发病。其它参见印度萝芙木。
3.介壳虫
成虫、若虫吸食茎、叶汁液并引起煤烟病。防治方法:参见印度萝芙木。
四、采收与加工
适时收花,少留果实,这样既可提高公丁香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减少丁香树体养分的消耗,调节均衡生长,实现高产稳产。丁香定植后5—6年开花结果,20年前后为盛产期,寿命可达100—130年,花蕾盛产期2—7月,产量亦有大小年之别,须加强管理。一般现花芽后6个月含苞欲放的花蕾便可采收。剪下饱满、微带红色的花蕾,晒4—6天至脆易断时即为公丁香,干鲜比为1∶3,嫩的为1∶3.5—4。优质的丁香,有强烈的芳香气,味香而辣。商品以个大身干、色紫红、有光泽、油质重、含苞未放、无杂质、清香的为上品,暗色或黑色是干燥时处理不当。经自然授粉,逐渐膨大成紫红色的幼果,采收晒干后即是母丁香,味辛辣,含油量较公丁香少,品质较差,药性相同。
问答拓展:锈病是当归经常的出现病症,锈病出现的规律是什么?
葱柄锈菌的病原菌,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地区则以夏孢子在葱蒜类蔬菜上反复辗转侵染和危害,或者是在活体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暖以后,【主要症状】:叶尖开始发病时,病初叶上有淡***小斑点,后扩大为梭形或长陏圆形,灰白色,稍隆起。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灰色霉层。
锈病主要发生在大葱大蒜的叶片上,叶鞘上和花的梗上,有的时候蒜薹也会被感染。最初发病的症状是椭圆形的褪绿斑点,病斑上以后慢慢会出现黄的或者是红的斑,一堆一堆的,连续重茬不仅会使宏档土壤中的稀有矿物质元素缺乏,降低葱蒜类农作桥陪物的抗病能力,而且还会使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并在来年危害农作物生长。
病部初为梭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出现圆形或者圆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有***晕圈,一般基部叶片比顶部叶发病重,,这两种病菌有冬孢子和夏孢子两种形态。冬孢子主要隐藏在病株残体中过冬,是春季的主要侵染源;夏孢子孢子可借风力进行传播,是秋季的主要侵染源。
发病规律 1.病原菌葱锈病是担子菌亚门葱柄锈菌和葱锈菌侵染引起。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单胞,黄褐色或橙***;冬孢子呈长椭圆形,棍棒状,双胞,淡褐色,具有长柄,容易脱落。,会在叶片表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夏孢子,并且呈凸起状,而这些孢子破裂后,会有***的粉状物,这就是夏孢子,具体形状大家可看图,有人形容,就类似铁生锈那样,锈病孢子萌发后可以从寄主表皮或气孔迅速侵入,锈病萌发适宜温度7~19℃,当温敏绝蠢度高于25℃时,发病率明显下降,潜伏期为7-15天左右。
问答拓展:我的丁香花叶子背面长满了像铁锈点的小斑点,有的叶子已经枯萎了。是锈病还是红蜘蛛呢。良种药我都用了也
有粉状物的话应该是锈病,建议用烯肟菌胺·戊唑醇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