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什么症状(小麦锈病危害症状)
小麦秆锈病,真菌性病害,是小麦锈病中的一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分布广泛,基本在小麦种植区域或多或少都有发生,长江流域、华东沿海以及南方的一些区域,发生相对会重一些。
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杆和叶鞘,严重的情况下,叶片和穗部也会受害,如果遇到秆锈病流行的年份,不及时防治,能减产一半左右,所以,正确认识小麦秆锈病,做好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最终的增产很有必要。
小麦秆锈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大红斑,在小麦锈病中,有一句话,为了分清条绣和秆锈而说的,这句话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可以看出,分辨秆锈就看茎杆是否有红斑,红斑外翻如唇状,而这些病斑是有孢子所组成的,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许多隆起呈椭圆形的夏孢子堆,破裂后,会散出锈褐色的粉末,从远处看,和生锈差不多,到了后期,夏孢子堆(或者周围)会出现黑色的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的是黑色的粉末状物。
小麦秆锈病,主要是靠夏孢子进行传播危害的,一般情况下,从南到北进行危害,当冬季寒冷来临时,病菌主要在南方区域进行越冬,温度相对高,等到第二年春天来临之后,这些病菌会进行北移,从南方危害至中部,再到北方,周而复始。
小麦秆锈病主要是靠气流进行远距离的传播,所以传播速度很快,有农户会认为南方到北方距离远,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小麦秆锈病要越冬以外,还会在一些自生麦苗上面越夏,比如华东、华中的一些小麦种植区域,田间可能会长出自生麦苗,给了秆锈病病菌生存繁殖的场所,等到下一次种植小麦,遇到合适的天气气候条件,开始进行危害。
1、品种问题
一些小麦品种,对于病害的抵抗力较弱,抗病性不强,或者是常年种植某一个品种,特别是已发生秆锈病的小麦进行自留种,这些情况,都很容易导致小麦播种后感染秆锈病。
2、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主要是高湿)对于小麦秆锈病的发生占比很大,遇到连阴雨天气较多时,发生会加重,据观察,当小麦处于抽穗期前后时,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更容易导致秆锈病的发生,另外,田间有露水时,也会加大秆锈病的发生。
3、田间管理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到位,导致小麦出现苗弱、苗黄时,容易感染秆锈病,因为这种情况下,小麦的抵抗力相对是弱的,更容易被病害所侵袭,比如播种过密、播种过早或过晚、田间过于干旱、施肥不合理等等因素,都会出现上述情况。
4、菌源数量
菌源数量越多的地块,发生秆锈病的情况就越严重,这点相信大家都明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防,降低菌源的数量,越少越好。
1、选择抗病品种
小麦种子时,以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主,特别是上年秆锈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建议及时更换品种来进行预防,这点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之一,效果不错,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有差异,本篇内容就不一一介绍具体品种,大家到当地农资店询问即可。
2、注意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小麦能够正常生长,苗齐苗壮,不要出现苗弱苗黄的情况,从播种的时间分析,不要过早过晚,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决定,一般在10月上中旬即可,同时播种量不要过多,每亩25-30斤即可,特殊情况可适当加量。其次是水肥管理,如果田间过于干旱,要么播种前进行浇水,要么在分蘖后,浇一次越冬水,以及年后返青时,浇一次返青水,根据墒情来决定。肥料方面,底肥+追肥+叶面肥综合使用,保证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营养。
3、清除病残体
针对已发生秆锈病的麦田,尤其是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等到小麦收获后,田间的麦秸以及杂草等病残体,要及时清理出田外,避免给病菌留下生存的场所,同时在第二年小麦播种时,深耕土地,进一步消灭病菌的生存空间,达到预防的目的。
4、药剂防治
如果田间已发生秆锈病,建议越早防治越好(或者还未发生,想打药预防也可以),防治秆锈病,以唑类的杀菌剂为主,比如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等,除了秆锈病以外,上述药剂对于其他病害也起到预防和防治效果。
针对喷施杀菌剂预防和防治秆锈病时,要注意以下3点:
1、针对发生严重的地块,一次防效不好,中间间隔7-10天,可多次使用,具体根据病害的危害程度以及小麦的生长情况来决定。
2、打药时一定要打透,用水量不要过少,不仅要喷施小麦上部,下部也要喷到。
3、打药过程中,不要漏喷,以免出现防治效果不好的情况出现。
小麦锈病有哪些?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彩版一,1~3)。
3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黄色,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黄色,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秆锈病夏孢子堆为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孢堆愈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秆锈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条锈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West,叶锈菌为P.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秆锈菌为P.graminiavar.triticiEriks.etHenn.。3种锈菌夏孢子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条锈菌球形鲜黄色,叶锈菌近球形橙黄色,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黄色。3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冬孢子堆顶部条锈菌扁平或圆形,褐色;叶锈菌扁平并略向下斜,暗褐色;秆锈菌略呈尖圆形。
3种锈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夏孢子能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条锈菌在小麦生长后期随气流吹到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冬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传到平原冬麦区,发病后以潜伏菌丝越冬或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以不间断侵染繁殖方式越冬,早春再长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叶锈菌适温范围广,可在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小麦播种出苗后再侵入并越冬,春季再为害。秆锈菌越夏场所与条锈菌相同。但越冬地区仅限于福建、广东等南方麦区,冬后随气流向北部麦区传播。
3种锈菌的适温范围很不一样。条锈菌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18~25℃,所以条锈发病最早,秆锈发病最迟。锈菌侵染必须植株上有水珠或有水膜时,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露天气有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茂密,贪青晚熟麦田,均有利病菌侵入为害。
(1)农业防治。选育抗病丰产良种,同时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适期推迟播种,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越冬基数;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后及时灌水。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的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或种子重量的0.2%的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大田锈病病叶率达5%时,需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6677平方米30毫升或15%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麦叶子上有铁锈颜色是什么病麦叶子上有铁锈颜色很有可能是小麦叶锈病!
一、典型症状
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很少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
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别于秆锈病和条锈病。
二、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
2、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3、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上湿气滞留。锈斑病,高温高湿易发,网上查下各类药名找农药店选择
小麦秆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图7-8)。受害部位产生的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孢子堆穿透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比正面的大。
图7-8秆锈病症状肝癌的症状在早期很不明显,甚至患病后较长时间毫无不知感觉。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逐步产生一些以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日渐消瘦等症状。到晚期限则会有黄疸、腹水、呕血、昏迷等表现。肝癌病人的上腹部常可摸到巨大的肿,但此时已到中晚期,甚至已向肺部等处转移。肝痛、纳差、乏力、消瘦、腹胀、腹块、发热、黄疸等为肝癌常见的症状,但这些大多已属中晚期症状。此外尚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