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叶锈病如何防治 大麦叶锈病如何防治最好
大麦叶锈病的防治
大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大麦叶锈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大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子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黄褐色锈斑,对大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防治方法对于保障大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防治方法,可选用的药剂有多种,如三唑酮、氧化锌等。在选用药剂的时候,应该根据病情和气候条件进行选择,同时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浓度,以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主要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对叶锈菌进行生物控制。例如,可利用茵蝇来控制叶锈菌的传播。茵蝇会寄生在叶锈菌的卵上,从而阻止叶锈菌的繁殖和传播。
3.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是一种综合性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采用抗病品种、灌溉排水、土壤改良、合理施肥等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根据大麦的生长特点和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目的。
问题拓展
1.大麦叶锈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大麦叶锈病会导致大麦叶片凋萎、萎缩,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大麦的产量和品质。
2.大麦叶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大麦叶锈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土传播等。
3.如何预防大麦叶锈病的发生?
预防大麦叶锈病的发生,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措施,同时注意排水和通风,及时清除枯萎和病叶等。
4.生物防治大麦叶锈病的原理是什么?
生物防治大麦叶锈病的原理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对叶锈菌进行生物控制,防止其繁殖和传播。
5.大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大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病害防治等。
问答拓展:大麦叶锈病有哪些为害症状?种植户该怎么预防和治理?
大麦叶锈病有哪些为害症状?农户们该怎么晌轿防治大麦叶锈病?在种植大麦时,农户们常常会问类似的问题。以下内容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还可以为害叶鞘、茎及穗。被害部位散生红褐色疱状小圆点,即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大麦将成熟时在叶背和叶鞘产生黑灰色短线状的病斑,即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伏于表皮下,不破裂。
侵染规律:
(1)越冬。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南方冬大麦上越冬。(2)传播。春、夏季南方产生大量夏孢子,逐渐向北方的春大麦上传播为害,在其中的一些高寒地区越夏后,秋季再传播到南方冬大麦区侵染秋苗。大麦叶锈病菌以夏孢子形态在大麦自生麦苗上越夏,播种出苗后侵染秋苗,并在麦苗上以菌丝或夏孢子堆形态昌谨胡越冬。春天气温回升,恢复发展,繁殖传播危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耐拦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大麦抗病力。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0%烯肟?戊唑悬浮剂2500倍液,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次。
问答拓展: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1.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隐祥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第一,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第二,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第三,3~5月份雨量较多;第四,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用96%天达恶霉灵2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型25克(1袋),兑水2~3千克,均匀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随拌随播,切勿闷种。可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袭笑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水加入25克“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北、西北、东北麦区。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菌的生长,因而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的,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体潜伏在麦叶内越冬。
(2)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3.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的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
(1)症状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
(2)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4.小麦白粉病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灶禅搏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50克兑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2116”效果会更好。
5.小麦纹枯病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势。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
(1)症状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
③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
④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
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天达裕丰30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或兑水300~450千克泼浇,或兑水15~25千克低量喷雾,第1次在返青后病株率达5%~10%(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喷药,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药后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
6.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1)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的流行轻重。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黄淮海平原、西北和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
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次。用多福合剂(含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600~800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
7.小麦全蚀病(1)症状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春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2)防治方法选用耐病品种;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增施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
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6%的天达恶霉灵(5克)6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一袋(25克)600倍液,兑水15千克喷施。
8.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主要由蚜虫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个别年份危害相当严重。
(1)症状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植株严重矮化。病重的叶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后不能拔节抽穗。感病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发黄的叶片呈亮***,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条纹。穗期感病的植株仅旗叶发黄。有的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紫色。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②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
③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叶面喷施“天达2116”和天达裕丰,增强植株抗病力。
④治蚜(虫)防病(参照麦蚜的防治)。
问答拓展:大麦种植种传病害多,大麦的种传病害怎么防治?
大麦种传病害包括大麦丝黑穗病和条纹叶枯病,是典型的种传病害,即全株病害是由种传细菌引起的,对大麦产量影响很大。过去用浸种(混播)防治大麦种传病害,但防治效果不稳定。2000倍25%斯波克乳油浸种24小时,对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为98.4%;用3000倍燃手液浸种48小时,对黑穗病和条纹叶枯病有100%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用浸种灵和石灰水浸种。而用3~5ml25%斯波克乳油和10kg小麦种子混少量水处理,对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99%。但拌种对松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较差。拌种法只适用于大麦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区。
发病初期在病斑上生长丝状白色霉斑,然后覆盖表面的霉斑像羊毛一样逐渐增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大麦遭受白粉病后,蒸腾速率会明显增加,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大麦叶片过早枯萎,分蘖数和成穗率下降。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和品质。合理安排播种量,推迟播期。加强场地管理,增加磷钾肥用量,促进行间通风透光,防止倒伏,促进大麦生长,达到防病的目的。16%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混50公斤水,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
它主要损害大麦叶,其次是叶鞘,严重时还损害茎和穗。受伤部位散布着黄褐色凸起的圆点。大麦成熟后,会产生一堆黑色的,近乎长方形的冬孢子,埋在表皮里。大麦遭受锈病后,植株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失去绿色和***,导致种子干燥,产量下降。发病初期使用16%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混50公斤水喷雾防治。
分为松散型丝黑穗病和坚硬型丝黑穗病两种。打头后耳朵变成黑粉,被风吹走,只剩下光秃秃的耳朵。硬黑穗病和松黑穗病的区别是病穗变成黑粉粘在一起,直到收割脱粒。丝黑穗病主要通过种子载体传播,播前种子处理防治皮拿嫌敏兆效果好,田间病害发生后难以控制。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