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锈病病菌的有性孢子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983 次
小麦锈病病菌的有性孢子

小麦锈病病菌的有性孢子——危害与防治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锈病却是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病菌引起的,而小麦锈病菌的有性孢子是小麦锈病的主要传染物质之一。有性孢子是小麦锈病菌繁殖的重要手段,其对小麦生产的危害不容忽视。

有性孢子的形成和传播

小麦锈病菌的有性孢子形成在小麦锈病菌菌丝上,其形态多样,有长条形、椭圆形、卵圆形等。有性孢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会破裂释放出来,随风传播到周围的小麦田中,从而引起小麦锈病的传播。

有性孢子的危害

有性孢子是小麦锈病的重要传染物质,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性孢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能够迅速繁殖,从而加剧小麦锈病的传播。

2.有性孢子会在小麦田中长期存活,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造成持续的危害。

3.有性孢子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性孢子的防治

针对小麦锈病菌的有性孢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小麦田的通风和日照,减少小麦锈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采用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喷洒药剂,杀灭小麦锈病菌的有性孢子,防止小麦锈病的传播。

拓展问题

问题一:小麦锈病菌的有性孢子是如何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的?

答案:有性孢子会在小麦田中长期存活,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造成持续的危害,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问题二:小麦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案:小麦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两种。

问题三: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问题四:如何识别小麦锈病?

答案:小麦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红色、褐色等锈斑,有性孢子形成后,锈斑会变成黑色。

问题五: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案: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抗病品种、喷洒药剂等。

相关拓展:

问:锈菌具有多态型产生5种孢子类型,其中就包括

小麦秆锈病病原物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m.,担子菌门柄锈菌属。亮闹橡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
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
但在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红褐色,单胞,中腰部有4个芽孔,孢壁上有明显的刺状突起。
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或圆锥形,柄较弯禅长,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菌丝体发育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温度为18℃~22℃。
自然条件下,侵入的最低温度为旬均温l0℃。
夏孢子不耐低温,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冬季寒冷的地区不能越冬。
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
小麦秆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用鉴别寄主可区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
迄今为止,国已鉴定出16个生理小种,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
1993年首次发现致病力较强的2lC3CTR致病类型,主要分布敬旁于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西和甘肃等省。
由于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含有能抵抗2lC3小种群的Sr5基因,故2lC3CTR的出现暂未对生产构成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2lC2和34C
1、34C2发生的频率在上升,最近又发现新小种34C3和34C4。
小种40的毒力较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它都不能抵抗,但它出现的频率一直很低。

问:小麦的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防治?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24年同期增加44.8%,比一周前增加29.1%,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碰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纯档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笑裤毕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问:小麦锈病在小麦叶片上产生孢子堆突破小麦叶片表皮,影响小麦的蒸腾作用。

A

问:【单选题】小麦锈病在小麦上产生。A.锈孢子和夏孢子B.夏孢子和冬孢子C.锈孢子和冬孢子D.性孢子和锈孢...

夏孢子和冬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