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板栗白粉病孢子类型 板栗白粉菌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685 次
板栗白粉病孢子类型 板栗白粉菌

板栗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板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该病害的病原菌是白粉菌,其孢子类型有以下几种:

1.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是白粉菌的主要繁殖孢子,也是最常见的孢子类型。其形态为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4微米。分生孢子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在板栗叶片表面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状物。

2.原生质孢子

原生质孢子是白粉菌的另一种繁殖孢子,形态为卵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为10-20微米。原生质孢子在病害初期很少出现,一般在病害晚期才会出现,其繁殖速度较慢。

3.囊孢子

囊孢子是白粉菌的一种休眠孢子,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20-30微米。囊孢子能够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长期存活,待环境条件合适时再次繁殖。

以上是板栗白粉病的三种主要孢子类型,了解这些孢子类型对于预防和控制板栗白粉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拓展:

问:板栗白粉病是什么?

板栗白粉病是板栗常见病害。为害板栗、麻栎、锥栗、核桃、柿树等。产生白粉状病症,造成叶片早落,嫩梢枯萎。我国栗产区均有分布,因年份雨量不同,时有发生。

症状

病叶出现褪绿或黄白色不规则斑块,叶背面或嫩枝表面产生灰白色、白色粉状物。秋季产生由黄白色渐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严重时嫩叶、嫩梢长满白色状物,叶卷曲枯焦,枝条扭曲、枯死。

病原

Phyllactiniaguttata(Wallr)Lev.称滴状球针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真菌,是专性寄生菌。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孔口封闭。闭囊壳上生球针状附属丝。子囊孢子椭圆形,单细胞。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顶生,单生,孢子顶端尖。

发病特点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和病梢上越冬。次年春季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放出后借风传播。子囊孢子在叶片、嫩梢上萌发,长出芽管,从气孔侵入。此后,叶表面上长出菌丝体和大量分生孢子,再传播侵染。1年中可侵染数次。8~9月份菌丝体形成闭囊壳,9~10月份成熟越冬,菌丝体消失。

由于分生孢子内含许多液泡,主要含有水分。所以,干旱季节此病仍能流行,多雨季节有利于发生和流行。密植丰产园,’枝叶郁闭,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氮肥过多,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摘除病叶,集中烧毁。疏剪过密枝条,促进树冠通风透光。合理追施氮肥。

(2)药剂防治。生长季节发现病株时喷0.2~0.3度石硫合剂,或20%粉锈灵可湿粉1000~1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1000~1200倍液均可。

(3)选育抗病品种。

问:板栗2种白粉病发生危害有何规律?

病叶上初生块状褪绿的不规则形病斑,后在叶背面或嫩枝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秋天,在白色粉层中产生初为黄白色、后为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色的小颗粒状物,即病菌的闭囊壳。幼芽、嫩叶受害严重时呈卷曲、枯焦状,不能伸展。嫩枝受害严重时可扭曲变形,最后枯死。

病原为槲球针壳菌Phyllactiniaroboris(Gachet.)Blum.,病菌的分生孢子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倒卵圆形,大小为(5~12)微米×(8~15)微米,闭囊壳黑褐色,球形,直径140~270微米,外生5~18根球针状附属丝。内有近圆筒形至长卵形的子囊5~45个,子囊大小为(60~105)微米×(25~40)微米。子囊具略弯曲的柄,内含子囊孢子2个,少有3个。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25~45)微米×(15~25)微米。

另一种白粉菌,中国叉丝壳菌MicrosphaerasinensisYu,也能危害板栗,其白粉层多在叶正面,且较厚。其闭囊壳上的附属丝顶端为二叉状分枝3~5次,闭囊壳较小,直径84~168微米不常见(彩图99、图3-37)。

图3-37板栗白粉病

1.粉状叉丝白粉病子囊壳2.桷球白粉病子囊壳板栗白粉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西、浙江、安徽、贵州、广西等地。寄主除板栗外,还可为害茅栗、栎类等。尤以苗木,幼树受害重。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释放子囊孢子,借风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翌春4~5月开始发病。最适发病温度22~24℃,最适相对湿度70%~80%。在上述条件下,成熟的分生孢子2小时即可萌发侵入。在25℃条件下,侵入的白粉病3天即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一批分生孢子成熟脱落后,每隔3~5小时,又可再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传播,由气孔侵入。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8~9月形成闭囊壳,9~10月闭囊壳逐渐成熟过冬。温暖、干燥气候有利于发病。高氮低钾以及促进板栗生长柔嫩的土壤条件有利病害的发生。低氮高钾以及硼、硅、铜、锰等微量元素对病有减轻作用。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秋季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增施钾肥。(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半月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