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条锈病生理小种最新 条锈病发病条件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389 次
条锈病生理小种最新 条锈病发病条件

条锈病生理小种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该病原菌可通过寄主植物的气孔和伤口进入植物内部,随后侵入叶片和茎部,引起植物组织的病变和坏死。该病害对多种经济作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其生理小种成为了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条锈病生理小种的病原特征

条锈病是由一类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生理小种有多个,其中以植物寄生的条锈菌最为常见。该菌体呈线状,生长迅速,能够在植物体内繁殖并形成分生孢子,进而引起植物组织的病变。该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物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条锈病生理小种的防治策略

目前,针对条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遗传防治和栽培技术防治等多种手段。其中,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也存在着环境污染、药害残留等问题。生物防治和栽培技术防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三、条锈病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条锈病生理小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条锈病的转基因作物,同时也在探索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分子机理、代谢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四、条锈病生理小种的相关问题


1.条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物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条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目前条锈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哪些?

目前,针对条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遗传防治和栽培技术防治等多种手段。

3.为什么化学防治存在环境污染、药害残留等问题?

化学防治存在环境污染、药害残留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农药存在毒性,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4.转基因技术在条锈病生理小种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

转基因技术在条锈病生理小种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植物基因,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目前已经培育出了多种抗条锈病的转基因作物。

5.条锈病的防治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条锈病的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防治方法难以完全覆盖所有生理小种。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表面有微刺,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梭形或棒形,双胞,横隔处有缢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具短柄(图7-4,图7-5)。

图7-4夏孢子

图7-5冬孢子

条锈病菌耐寒力强,其发育与侵入所要求蚂孝梁的温度均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10~15℃,萌发最适温度10~12℃,最低0℃,最高32℃。病菌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很弱,夏孢子在36℃下经2d即失去活力,且在高温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死亡越快。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萌发率低,如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在蒸馏水中需6~8h才萌发,且萌发率不超过30%,而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4h后即可萌发,萌发率高达80%以上。

条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并命名了近100个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由于各国生产上所使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因而国外的鉴别寄主及国际统一鉴别寄主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经过多年研究,选定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鉴别品种,包括Trigo、Ewreka、Fulhenb、保春128、南大2419、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Ⅱ号、丰13号、洛夫林13、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牛朱特等17个品种,已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其中条中31和条中32为最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已经慎腊成为许多地区的优势闷运生理小种。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还可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已发现病菌还有节节麦、山羊草属、鹅观草属、雀麦属、碱草属等14属74种杂草寄主。这些杂草寄主在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迄今未发现条锈病菌的转主寄主。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说明了什么?

(1)病叶标样采集:标样是在田间采集的发病叶片,编号保存,用于接种鉴定标样应由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的麦田和不同的品种中采集,应有代表性每年春季在各地小麦栽培品种麦田区域试验品种麦田原始材料圃及小麦品种抗锈性变异观察圃中采集夏季则由锈菌越夏地带的晚熟冬麦和田间自生麦苗上采集,晚秋在早播冬麦区大田采集尽量采摘病斑不相连的新鲜病叶,展平后装入纸袋中,让病叶迅速脱水,制成蜡叶标本标样需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品种名称等,并尽快寄往或带回鉴定地点

(2)菌种繁殖:用高感品种铭贤169(未发现有抗条冲悉锈病基因)盆栽1叶期幼苗繁殖菌种接种前将各标样病叶分别置于二重皿中保湿处理10h左右,使之新生夏孢子,然后用涂抹法接种幼苗叶片,喷雾后在6~13℃下保湿24h,然后移入温室培育并加罩玻璃筒隔离

(3)接种鉴别寄主:备好全套鉴别寄主的1叶期幼苗,用各标样繁殖的菌种接种接种后喷以细雾,在6~13℃下保湿24h,然后移入温室培育温室温度控制在14±3℃,每天光照10~14h

接种方法视标样菌种繁殖数量而异若发病良好,产生7片以上病叶,可在孢子形成盛期用病苗扫抹法接种若发病叶片少,可用指形管采集孢子1~2次,用采得的孢子加滑石粉稀释20倍后以撒粉法接种

(4)发病调查记载:各鉴别寄主充分发病后,进行发病记载主要判定记载反应型,附记病叶率和严重度

(5)小种和新小种的确定:依据发病记载,用各鉴别尘碧寄主的反应型,与模式小种的反应型比较,即可判定标样所归属的小种类型若不能确散兄乎定,则需重复鉴定若某一鉴别寄主上出现抗感不同的反应型时,应分别分离菌种再作鉴定,必要时需进行单孢子分离鉴定

若发现某标样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已知小种不同时,有可能为新类型,需重复测定和甄别先从表现特异反应的鉴别寄主上分离菌种,重复接种核实若仍呈特异反应,则分离单孢子菌系用单孢子菌系接种鉴别寄主鉴定,并分别在不同温度(11℃15℃17~18℃)下鉴定,若在各种温度下,特别是在较高温度(17~18℃)下仍表现稳定的特异反应,则可认定为新类型我国仅对有重要流行潜势的新类型予以小种编号所发现的新类型尚需在甘谷杨陵成都和北京等地进行成株期分小种圃鉴定,以了解对我国主要栽培品种和重要抗源的成株致病特点,若确与已知小种有重要区别,且构成严重威胁,经全国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协商确定为新小种,统一编号命名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征

病原中文名: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etHenn
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um),轿链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u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段基,分别为条中1一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闭燃孙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