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088 次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病害症状

1.根部症状:棉花黄萎病的早期症状是根部发生病变,病株根部呈暗褐色,根系发育不良,甚至出现腐烂现象。

2.地上部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棉花的地上部会出现黄化、萎蔫、叶片枯黄、干枯等现象,严重的话会导致整株死亡。

二、防治措施

1.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率。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棉花黄萎病较为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棉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的早期,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福美双等药剂。

三、用户关心问题

1、棉花黄萎病是怎么引起的?

棉花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2、棉花黄萎病的危害有哪些?

棉花黄萎病会导致棉花生长发育不良,降低棉花产量和品质。

3、如何预防棉花黄萎病?

可以采取土壤消毒、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措施进行预防。

四、百科知识

福美双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长效、内吸式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棉花、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病害。

参考文献:

1、《现代农业技术大全》

2、《农业病虫害防治手册》

问答拓展: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怎么治疗?

棉花举伏闭枯萎病、黄萎病是引起叶片死亡或脱落的系统性维管束病,是棉花生长季节常见的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以防治为主,并根据不同棉区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农业控制

1.培育抗性物种现在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在棉花生产中,利用抗病品种,进步植株抗性,控制发病。

2.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入棉籽、棉籽饼和棉籽壳。

3.对轻病田要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到下沉田实行轮作,南方可水旱轮作二到三年,北方可与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轮作三到四年。

4.完善当前萌芽前的控制工作。棉花蕾期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发病的棉田,在棉花植株表现出症状前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等营养物质以提高棉花植株的抗性,减少发病。

5.加强现场管理。勤中耕深中耕厅孙,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加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防止氮肥的偏施。

第二、化学管制

1.种子和土壤处理:在翻耕前做好棉花正裂的化学浸、拌种作业,以消除种子上的细菌来源,或选择包衣棉花种子。分散病斑的土壤消毒。

2.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应立即拔除、收集、焚烧,并在病斑内和病斑周围进行消毒。

3.根灌和喷施:重度地块可采用喷施和根灌相结合的方式。

根灌,每株五十到一百毫升的液体,可以减少损害和控制**的传播。对于未发病的地块,应喷施黄腐酸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提高棉花植株的抗性,减轻病害。

预防病害最好的办法就是未病先防,也就是我们倡导广大农民朋友加强田间检查,发现散落的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进行焚烧,并在病株处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问答拓展:棉花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1、化防

杀菌剂可选用乙蒜素、70%敌磺钠、3%多抗霉素、36%棉枯净、70%恶霉灵等;营养剂可选用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或其它磷钾肥等;促进型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等。

化学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高稳定性,但大量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在食物链循环中积累,不仅会使环境质量变得糟糕,而且危害人体机能;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杀死其他有益的菌体。

在预防**的同时,也悔弯数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目前,人们正在积极寻求其他防治方法来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

2、生物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技术

生物菌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同时能够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等,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害上具有多重作用方式。

生防菌会产生对病原菌具有杀死作用的物质,如枯草芽孢杆菌、抗生素、细菌素、嗜铁素等代谢产物。施入的生物菌在土壤中会形成优势菌群,迅速占领植物体上一切可能被病原物侵染的位点,竞争枯黄萎病原菌的营养和氧气,使得其无处生存。

生防菌可打开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生酚类、黄酮类闹没、生物碱类等,这些物质具有直接杀菌的作用。生防菌可增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乙烯等生长调节素的生成,增强根尖活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间接的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与损失: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棉株感染后,叶片变黄变干,造成结铃少,结铃重减轻,造成大量叶片脱落,甚至所有叶片脱落,不结铃、结铃脱落变干,棉花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一般情况会减产10-30%左右,严重时减产80%以上,甚至不收获。常常给农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使得一年血本无归,因此抓好防治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

以上内碧首容参考:百度百科-棉花黄萎病

问答拓展:怎样防治棉花的黄萎病和枯萎病?

(1)搞好病害产地检疫。

棉花良种厂、良种繁殖基地以及供种单位均需要在生长期进行产地检疫。凡种子生产田黄萎病病株率超过0.1%的,一律不得作为种子用;发病率低于0.1%的,要及时拔除病株。调入疫区的种子要进行抽样检查,使用带菌种子要先用多菌灵胶悬液处理14小时。

(2)选用抗病良种。

在防治黄萎病的措施中,选用抗病种子或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生产上可采用中棉所系列、鲁棉研系列等品种。

(3)带菌种子处理。

硫酸脱绒后每千克用五氯硝基苯250毫升拌种或直接应用药剂浸种。现普遍采用的是种子包衣装袋法,比较简便使用。

(4)棉田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防病的最有效的措施。尽管黄萎病菌的寄主植物有很多,但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都不受黄萎病菌为害。轮作方式可为棉花—小麦—玉米—棉花。一般在重病年份经一年轮作,可减少发病率13%~26%,二年轮作减少发病率37%~48%。

(5)深翻棉田土壤。

棉花黄萎病菌主要分布在棉田0~20厘米耕作层的土壤中,而病菌侵染棉花的根系70%~90%也集中在20厘米以上,只有10%在20厘米以下。所以,土壤不翻耕置换,黄萎病侵害势必加重。深翻土壤,除减少耕作层菌量,减少发病株率和减轻发病程度外,耕作层中的病株残体和致病菌在深层土壤也加速消解,对健化土壤有着重要意义。深翻20厘米比深翻10厘米发病株率下降22.5%~25.0%,病情指数降低10.62%~16.88%,若翻耕深度加深30厘以上,防病效果更为显著。

(6)使用无菌肥料。

棉花黄萎病株以及其他寄主植物病株残体,往往作为沤制有机肥料的材料,一般对病菌控制不利;未经充分腐熟施于棉田,等于人工向棉田接菌,发病株率可达84.8%。一经高温沤制,温度保持60℃,维持一周时间,病菌会相应的**死,施入棉田,无病株出现。棉子饼和棉子壳也带有大量病菌,不能直接作为肥料施入棉田。氮肥有抑制黄萎病菌生长的作用,钾肥有助于减轻病害,磷肥的作用取决于氮和钾的水平。一般以1∶0.7∶1的配比,对控制病害、增加产量是有效的。

(7)棉田灌排配套。

应改大水漫灌为细流沟灌,发病可渗型降低50%,水流上游比下游发病轻。对黄萎病来昌喊弊说,及时排水可能更重要,要做到灌、排配套。

(8)清除病株残体。

减少土壤中黄萎病菌积累、繁衍的最有效方法,是将间苗、定苗和整枝打杈的枝叶及耐族时携带出棉田以外集中处理;及时清除棉田中的残枝落叶,就地或田外集中烧毁,发病株率可降低31.2%~50.3%,防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