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054 次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一名农业方面的专家,我深知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而夏孢子是小麦叶锈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探讨。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

夏孢子是小麦叶锈病菌的有性生殖孢子,其结构主要由子囊壁、子囊、壁层、双层膜和细胞质组成。其中,子囊壁为夏孢子最外层,由多糖组成,具有保护和固定夏孢子的功能;子囊为夏孢子的主体部分,内部包含8个单倍体配子体,具有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壁层位于子囊壁和子囊之间,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撑夏孢子的作用;双层膜位于子囊内部,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具有调节物质进出的功能;细胞质位于子囊内部,包含胞质、细胞器等,是夏孢子代谢活动的场所。

影响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的因素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的形态和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浓度等。

温度

温度是影响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适宜的温度下,夏孢子的形态和特征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病原体。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夏孢子的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失去活力。

湿度

湿度也是影响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适宜的湿度下,夏孢子的子囊壁和壁层可以更好地保护夏孢子,防止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在过高的湿度下,夏孢子的结构会变得松散,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光照

光照是影响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的另一个因素。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夏孢子的形态和特征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病原体。而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照条件下,夏孢子的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失去活力。

气体浓度

气体浓度也是影响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适宜的气体浓度下,夏孢子的形态和特征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病原体。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气体浓度下,夏孢子的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失去活力。

拓展问题:

1.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风传和人工传播两种。其中,风传是夏孢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风力将夏孢子传播到周围的小麦田中;而人工传播则是指通过农民或机器等人工手段将夏孢子传播到其他地区。

2.如何有效防治小麦叶锈病?

有效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使用生物农药等。其中,选择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降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3.小麦叶锈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和品质的降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由于小麦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还会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4.如何识别小麦叶锈病夏孢子?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的识别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夏孢子的形态和特征。具体来说,夏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30-50微米,表面有明显的条纹状芝麻状突起,并且颜色为棕色或黑褐色。

5.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的生态适应特征是什么?

小麦叶锈病夏孢子的生态适应特征主要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强,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侵袭力。这些特征使得夏孢子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传播,从而对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有哪些?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彩版一,1~3)。

症状

3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秆锈病夏孢子堆为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孢堆愈合成陵腔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秆锈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病原

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条锈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West,叶锈菌为P.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秆锈菌为P.graminiavar.triticiEriks.etHenn.。3种锈菌夏孢子槐铅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条锈菌球形鲜***,叶锈菌近球形橙***,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3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冬孢子堆顶部条锈菌扁平或圆形,褐色;叶锈菌扁平并略向下斜,暗褐色;秆锈菌略呈尖圆形。

发病特点

3种锈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夏孢子能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条锈菌在小麦生长后期随气流吹到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冬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传到平原冬麦区,发病后以潜伏菌丝越冬或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以不间断侵染繁殖方式越冬,早春再长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叶锈菌适温范围广,可在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小麦播种出苗后再侵入并越冬,春季再为害。秆锈菌越夏场所与条锈菌相同。但越冬地区仅限于福建、广东等南方麦区,冬后随气流向北部麦区传播。

3种锈菌铅汪好的适温范围很不一样。条锈菌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18~25℃,所以条锈发病最早,秆锈发病最迟。锈菌侵染必须植株上有水珠或有水膜时,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露天气有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茂密,贪青晚熟麦田,均有利病菌侵入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育抗病丰产良种,同时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适期推迟播种,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越冬基数;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后及时灌水。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的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或种子重量的0.2%的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大田锈病病叶率达5%时,需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6677平方米30毫升或15%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问:小麦条锈病症状

苗期:幼苗的叶片上出现夏孢子堆,呈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成株期:发病叶片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成熟期: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圆形夏孢子堆,后期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

一、小麦条锈病症状

1、苗期

感染条锈病之后,幼苗的叶片上会出现较多的夏孢子堆,一般呈现为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2、成株期

(1)发病叶片先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斑,即夏孢子堆。

(2)夏孢子堆较小,形状呈椭圆形,颜色为鲜***,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3)发病后期,夏孢子堆的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

3、成熟期

(1)此时染病,在发病初期小麦的叶鞘上会出现较多的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黑褐色卵圆形孢子堆。

(2)发病后期,开始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叶背的症状一般比叶面更明显。

二、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因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栽培管理: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4、温度: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数碧秆锈病最迟。

5、湿度: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避免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2)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3)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宏御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2、药物防治

(1)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公斤,或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

(2)春薯绝举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喷1次。

问:云南省小麦叶锈病在什么时期是高发期

云南省小麦叶锈病在什么时期是高发期:云南省小麦叶锈病在2月中下旬是高发期。叶锈菌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5-20℃。造成叶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小麦秆锈病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入温度要求为3—31℃,最适18--22℃。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主要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为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问:能够引起小麦叶锈病的生物是()A.真菌B.细菌C.链球菌D.根瘤

由分析可知,有的真菌等微生物寄生在生物体内,从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并使生物患病.如有的真菌寄生在小麦等植物上,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使小麦患小麦叶锈病.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