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棕榈蓟马 蓟马科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276 次
棕榈蓟马 蓟马科

棕榈蓟马——农业害虫的威胁

棕榈蓟马,又称棕榈小卷蛾,是棕榈树上的一种害虫,属于蓟马科。它以棕榈树的幼嫩叶片为食,会导致棕榈树的叶片变黄、枯萎,影响棕榈树的生长和产量。棕榈蓟马的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热带地区的棕榈树种植区,棕榈蓟马的危害更加严重。

棕榈蓟马的危害

棕榈蓟马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棕榈树的叶片变黄、枯萎

棕榈蓟马以棕榈树的幼嫩叶片为食,大量的棕榈蓟马会导致棕榈树的叶片变黄、枯萎,影响棕榈树的生长和产量。

2.影响棕榈树的果实品质

棕榈蓟马会在棕榈树的果实上留下印记,影响棕榈树的果实品质,降低棕榈树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3.传播病毒

棕榈蓟马还会传播病毒,对棕榈树的危害更加严重。

如何防治棕榈蓟马

为了防治棕榈蓟马,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

在棕榈树的选育和种植过程中,应该优先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从根本上减少棕榈蓟马的危害。

2.定期喷洒农药

定期喷洒农药是防治棕榈蓟马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充分发挥农药的杀虫效果。

3.加强管理

加强棕榈树的管理,及时清理落叶和枯枝,减少棕榈蓟马的栖息地,可以有效地减少棕榈蓟马的危害。

用户关心的问题

1.棕榈蓟马的繁殖期是什么时候?

棕榈蓟马的繁殖期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在繁殖期,棕榈蓟马的数量会迅速增加,对棕榈树的危害也会更加严重。

2.棕榈蓟马对人体有危害吗?

棕榈蓟马对人体没有直接危害,但是它会导致棕榈树的叶片变黄、枯萎,影响棕榈树的生长和产量,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3.棕榈蓟马的防治费用是多少?

棕榈蓟马的防治费用因地区和棕榈树种植规模而异,一般来说,防治棕榈蓟马的费用比较高,但是如果不及时防治,棕榈蓟马的危害会更加严重,对经济效益造成更大的损失。

棕榈蓟马的百科知识

棕榈蓟马的生物特征

棕榈蓟马是一种很小的昆虫,成虫体长约0.4毫米,身体呈褐色或黑色。成虫的前翅呈三角形,后翅呈长方形。雌性成虫比雄性成虫稍大一些。

棕榈蓟马的生命周期

棕榈蓟马的生命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雌蓟马会在棕榈树的叶片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会在叶片上取食。幼虫的发育期大约为10天左右,成虫会在叶片上交配产卵,开始新的一轮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棕榈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2.《热带棕榈树害虫防治技术》

3.《棕榈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释义拓展:棕榈蓟马(缨翅目蓟马科动物)

昆虫名,为缨翅目,蓟马科。锉吸式口器,危害菠菜、枸杞、菜豆、苋菜、节瓜、冬瓜、西瓜、茄子、番茄等。成虫和若虫锉吸瓜类嫩梢、嫩叶、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嫩叶嫩梢变硬缩小,茸毛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瓜受害后亦硬化,毛变黑,造成落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茄子受害时,叶脉变黑褐色,发生严重时,也影响植株生长。

问答拓展:棕榈蓟马的卵长到1龄需要多久才

14天。棕榈蓟马在15℃~35℃均能发育,从卵到成虫只需14天;在27.20℃下产子最多,一只雌虫可产卵229个,在通拆则谨常的寄主植物上,发育迅盯贺速,且繁殖能力极强。棕榈蓟马昆虫名,为缨翅目,蓟马科。锉吸式口器,危害菠菜、枸杞、菜豆、苋菜、节瓜、冬瓜、西瓜、茄子、番茄等。成虫和若虫锉吸瓜类嫩梢、嫩叶、花和幼瓜的汁液,被害嫩叶嫩梢变硬缩小,茸毛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瓜受旅基害后亦硬化,毛变黑,造成落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茄子受害时,叶脉变黑褐色,发生严重时,也影响植株生长。

问答拓展:蓟马类对栽培西瓜有何危害

蓟马类属缨翅目蓟马科,扣属。如烟蓟马、棕榈蓟马指樱等。蓟马类食性杂,喜生活在花朵和嫩叶丛中,常在叶背沿叶脉行走取食,吸食汁液,并传播病毒。被害嫩叶、嫩稍缩扭变硬,叶不展,蔓不伸,不坐瓜,或瓜皮粗糙满布锈斑,或瓜僵而不膨大,或为畸形果、裂果。最危险的唯尺丛是蓟马传毒,幼苗受害感染病毒病。蓟马可用蚍虫啉大功臣、金大地等困指、阿克泰、水稻杀螟剂如杀螟2000、凯威167防治。

问答拓展:蓟马详细资料大全

蓟马是昆虫纲缨翅目的统称。幼虫呈白色、***、或橘色,成虫***、棕色或黑色;取食植物汁液或真菌。体微小,体长0.5-2mm,很少超过7mm。

蓟马科Thripidae隶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总科Thripoidea,全世界已知276属2000余种,包括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棍蓟马亚科Dendrothripinae、绢蓟马亚科Sericothripinae和蓟马亚Thripinae4个亚科。该科昆虫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食性复杂,主要有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其中植食性占一半以上,是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蓟马别称:蓟虫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亚门:有颚亚门(Mandibulata)纲:昆虫纲(Isecta)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目:缨翅目(Thysanoptera)体长:0.5mm-15mm体色:***、褐色、黑色卵长:0.1-1mm卵形状:长椭圆形卵颜色:白色食物:植物或真菌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品种分类,瓜蓟马,葱蓟马,稻蓟马,西花蓟马,大姜蓟马,危害状况,叶片受害,幼果受害,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防治要点,

形态特征

黑色、褐色或***;头略呈后口式,口器锉吸式,能挫破植物表皮,吸允汁液;触角6-9节,线状,略呈念珠状,一些节上逗举有感觉器;翅狭长,边缘有长而整齐的缘毛,脉纹最多有两条纵脉;足的末端有泡状的中垫,爪退化;雌性腹部末端圆锥形,腹面有锯齿状产卵器,或呈圆柱形,无产卵器。稻管蓟马形态特征触角5-9节,节Ⅲ-Ⅳ感觉锥叉状或者简单;下颚须2-3节,下唇须2节;翅较窄,端部较窄尖,常略弯曲,有2根或者1根纵脉,少缺,横脉常退化;锯状产卵器腹向弯曲。

生活习性

蓟马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夏、秋三季主要发生在露地,冬季主要在温室大棚中,危害茄子、黄瓜、芸豆、辣椒、西瓜等作物。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3~5月份则是第二个高峰期。雌成虫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雌产卵22~35粒。雌成虫寿命8~10天。卵期在5~6月份为6~7天。若虫在叶背取食到高龄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蓟马的成长历程该科昆虫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食性复杂,主要有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其中植食性占一半以上,是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它们常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植物的表皮组织***其汁液,引起植株萎蔫,造成籽粒干瘪,影响产量和品质。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在雨季,如遇连阴多雨,葱的叶腋间积水,能导致若虫死亡。大雨后或浇水后致使土壤板结,使若虫不能入土化蛹和蛹不能孵化成虫。

品种分类

本科约全世界已知280余属,2000余种,分为4个亚科,包括锯尾亚目中的大多数种类,植食性种类占大多数,食叶栖花,也有少数为捕食性。很多重要害虫包含在本科内,世界性分布。在现代蓟马科分类研究工作中,广为接受的是蓟马科分为4亚科的系统: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35属125种)、棍蓟马亚科Dendrothripinae(3属95种)、绢蓟马亚科Sericothripinae(3属140种)和蓟马亚科(225属1700种)。中国有蓟马科昆虫79属315种。缨翅目昆虫通让肢称为蓟马,全世界已知约6000种,中国已知约600种,主要有蓟马科和管蓟马科。在瓜果、蔬菜上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类有瓜蓟马、葱蓟马等,此外还有稻蓟马、西花蓟马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蓟马:

瓜蓟马

瓜蓟马又称棕榈蓟马、棕黄蓟马,主要危害节瓜、冬瓜、西瓜、苦瓜、番茄、茄子及豆类蔬菜。成虫、若虫坦指世以锉吸式口器取食心叶、嫩芽、花器和幼果汁液,嫩叶嫩梢受害,组织变硬缩小,茸毛变灰褐或黑褐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瓜受害,果实硬化,瓜毛变黑,造成落瓜。瓜蓟马瓜蓟马在广西一年发生17~18代,世代重叠,终年繁殖,3~10月为害瓜类和茄子,冬季取食马铃薯等作物,每年有3个为害高峰期,即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以及9月,尤以秋季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瓜蓟马成虫活跃、善飞、怕光,多在节瓜嫩梢或幼瓜的毛丛中取食,少数在叶背为害。雌成虫主要行孤雌生殖,也偶有两性生殖;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雌产卵22~35粒,若虫也怕光,到3龄末期停止取食,坠落在表土。

葱蓟马

葱蓟马又称烟蓟马、棉蓟马,体型较大,体长约1.2~1.4毫米,体色自浅***至深褐色不等。年发生8~10代,世代重叠。葱蓟马寄主范围广泛,达30种以上,主要受害的作物有葱、洋葱、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和葫芦科、茄科蔬菜及棉花等。保护地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蓟马的发生,由于其繁殖速度快,若不及时防治,会造成灾害性危害,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果实的品质。葱蓟马为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有4龄,后2龄处于不取食状态,常被称为“前蛹”及“蛹”,其实为3龄、4龄若虫。成虫较活跃,能飞能跳。怕阳光,白天多在叶荫或叶腋处为害,阴天和夜间才到叶面上活动为害。雌虫以产卵器刺入叶内产卵,1次产1粒,每头雌虫1生可产卵数十粒到近百粒。雌虫还可孤雌生殖。5-6月间卵期6-7天,初孵幼虫群集为害,以后即分散。3-4龄为前蛹,前蛹期1-2天,蛹期4-7天,整个蛹期在土中度过。温度适宜,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0多天。葱蓟马在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严重。在葱上发生的最适条件是气温23-28℃,相对湿度40%-70%。雨季到来,虫口减少。

稻蓟马

稻蓟马寄主有稻、麦、游草、稗、看麦娘等,稻蓟马除上述寄主外,还可在玉米、高粱、甘蔗、菸草、豆类上寄生。稻蓟马成、若虫锉吸叶片,吸取汁液,轻者出现花白斑,重者使叶尖卷褶枯黄,受害严重者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稻管蓟马主要危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实。若危害心叶,常引起叶片扭曲,叶鞘不能伸展,还破坏颖壳,形成空粒。稻蓟马稻蓟马在我国南方可终年繁殖为害,江淮稻区一年发生10~14代,以成虫在看麦娘、李氏禾、芒草、麦类及稻桩上越冬。3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麦类及禾本科杂草上取食、繁殖,4月下旬水稻秧苗露青后,成虫大量迁往稻秧上,在水稻秧田及分蘖期稻田为害、繁殖,至7月中旬后,气温升高,水稻圆杆拔节后,虫口数量急剧下降,大都转移到晚稻秧田为害,以后再转移到麦苗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或叶鞘间生活,11月底成虫进入越冬。成虫性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水稻出苗后就侵入秧田。天气晴朗时,成虫白天多栖息于心叶及卷叶内,早晨和傍晚常在叶面爬动。雄虫罕见,主要营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叶面正面脉间的表皮下组织内,对着光可见产卵处为针尖大小的透明小点。秧苗4~5叶期卵量最多,多产于水稻分蘖期,圆杆拔节后卵量减少。初孵若虫多潜入未展开的心叶、叶鞘或卷叶内取食。自第2龄起大部分群集在叶尖上为害,使叶尖纵卷枯黄。3、4龄隐藏在卷缩枯黄的叶缘和叶尖内,不再取食,也不大活动,直至羽化。稻蓟马不耐高温,最适宜温度为15~25℃,18℃时产卵最多,超过28℃时,生长和繁殖即受抑制。所以在长江流域6、7月份间发生多,为害重,尤以此2月气温偏低的年份易大发生。

西花蓟马

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著名的危险性害虫,原产于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岛发现,1980年前主要分布于美国北达科塔州与德克萨斯州以西,以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曾是美国加州最常见的一种蓟马。但自1980年以后,该害虫适应性显著增强,不再局限于原先的生存环境,相继扩散到荷兰、丹麦、法国、芬兰、***等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危害花朵的西花蓟马该虫取食植株的茎、叶、花、果,导致植株枯萎,同时还传播包括臭名昭著的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其寄主范围广,食性杂,寄主植物多达500余种,包括多种蔬菜、花卉、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而且在其扩散过程中,其寄主植物种类一直在持续增加,呈现明显的寄主谱扩张现象。远距离扩散主要依靠人为因素如种苗、花卉调运以及人工携带等,在运销途中即使遭遇不适的温度、湿度等劣境,到埠后仍能存活并保持相当的活力,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就能在入侵地迅速适应成为当地的重大害虫,造成农作物严重损失。我国南方各省和北方温室的气候条件均适合其发生危害,因此该害虫存在着在我国更大范围迅速扩散危害的可能。

大姜蓟马

在大姜上发生的蓟马多是黄蓟马,它的成虫和若虫锉吸大姜的心叶、嫩稍、嫩叶的汁液,使被害嫩叶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嫩芽和嫩叶卷缩,心叶不能正常张开,出现畸形。黄蓟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为发生危害高峰期,以夏初最为严重。初羽化的成虫具有向上、喜嫩绿的习性,且特别活跃,能飞善跳,行动敏捷,以后畏强光隐藏,白天阳光充足时,成虫多隐蔽于叶腋或幼叶卷中取食,少数在叶背危害。
防治蓟马可以同时使用农药防治和物理防治。点片发生时用5%啶虫咪2000倍连续防治2-3次,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打药时间,下午光照不强时打药,同时建议在药液中加入50克红糖,以充分提高防治效果。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蓟马对蓝色敏感的特性,采取蓝板诱杀:每亩地使用30×40厘米蓝板20-25块,离作物上部高出15-25厘米排放。

危害状况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嫩果实(如茄子、黄瓜、西瓜等)被害后会硬化,严重时造成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被蓟马危害的水稻有的种类可形成虫瘿,降低了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进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种类还可传播病毒病,如烟蓟马(Thripstabaci)可传播番茄斑萎病毒TSWV,严重危害番茄、菸草、莴苣、凤梨、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又如于2024年传入我国的检疫性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identalis,它对植物造成多种危害,同时还能传播番茄斑点萎蔫病毒TSWV、凤仙斑点坏死病毒INSV和菸草条纹病毒TSV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该科蓟马有还有一些对人类有益的种类,有些种类可以捕食其它昆虫,是天敌昆虫,可用在生物防治上,如食螨蓟马属Scolothrips的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takahashi捕食叶螨及其卵,有些种类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如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

叶片受害

嫩叶受害后使叶片变薄,叶片中脉两侧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条斑,表皮呈灰褐色,出现变形、卷曲,生长势弱,易与侧多食跗线螨为害相混淆。

幼果受害

表皮油胞破裂,逐渐失水干缩,疤痕随果实膨大而扩展,呈现不同形状的木栓化银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痕。但也有少部分发生在果腰等部位。这类“疤痕果”大约可分成三类:一是距果蒂约0.5cm周围,有宽2~3mm的环状疤痕;二是果面上有一条或多条宽1mm左右的不规则线状或树状疤痕;三是果面或脐部出现一个或多个钮扣大小的不规则圆形疤痕。圆形疤痕常与树状疤痕相伴。在幼果期疤痕呈银白色,用手触摸,有粗糙感;在成熟果实上呈深红或暗红色,平滑有光泽。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为害。

物理防治

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在田间设定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粘板高度与作物持平。

化学防治

常规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常规药剂,防效逐步降低;目前国际上比较推广以下防治方法:1)水稻苗期蓟马、飞虱:推荐用噻虫嗪类品种,进口品种锐胜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国内试验品种百瑞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蔬菜:茄果、瓜类、豆类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灌根,减少病毒病的发生,同时减少地下害虫危害,进口品种阿克泰,国内知名品种大功牛;3)果树:芒果等蓟马危害较重作物,可以使用25%噻虫嗪大功牛喷雾,但要提高使用量,如800倍喷雾,同时可以微乳剂类的阿维菌素桶混使用。4)菸草:移栽前灌根或者定植时喷根,可以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25%吡虫啉1000倍、25%噻虫嗪大功牛3000-5000倍。5)高抗性蓟马,如:2024年广西地区、寿光地区等豆角、茄类、辣椒等作物上的蓟马,种类繁杂,抗性奇强,常规噻虫嗪、吡虫啉等成分很难做出防治效果。

防治要点


1、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特性,建议在下午用药。
2、蓟马隐蔽性强,药剂需要选择内吸性的或者添加有机矽助剂,而且尽量选择持效期长的药剂。
3、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药剂熏棚和叶面喷雾相结合的方法。
4、提前预防,不要等到泛滥了再用药。在高温期间种植蔬菜,如果没有覆盖地膜,药剂最好同时喷雾植株中下部和地面,因为这些地方是蓟马若虫栖息地5、蓟马施药小技巧:蓟马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叶蓟马,(在南方称头蓟马)在叶上或者生长点上活动,一种是花蓟马,在花里活动,如果是叶蓟马,观察活动规律,看什么时间段多就什么时间打药,如果是花蓟马,一定要早起9点前施药,因为早起花是张开的,打药的时候用喷雾器托著向上打,效果是最好的,如果下午打花蓟马,花朵已经闭合,效果没有早起打好,如果是早起打的话,当天下午看就会死虫70%以上,第二天下午看的话基本死完,药有两种杀虫方式,一种是触杀,一种是胃毒,行业行业规矩是能触杀不胃毒,也就是尽量做触杀,触杀不到的才靠胃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