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锈病的病害调查 玉米锈病的病害调查方法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10 次
玉米锈病的病害调查 玉米锈病的病害调查方法

玉米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治理,以保证玉米的生产和质量。同时,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遵循最新的百度SEO优化规则,以便更好地推广我们的治理方法和相关产品。

什么是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病害初期,叶片出现小的***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棕色或黑色。病害严重时,叶片会干枯、弯曲,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如何治理玉米锈病?

治理玉米锈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抗病品种。目前,有一些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可以通过培育这些品种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秸秆等,保持田间空气流通,减少病害的传播。同时,可以采用轮作、改变种植时间等方式,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3.使用化学药剂。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扩散。但是需要注意,使用化学药剂需要遵循安全用药的原则,不要超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如何根据最新百度SEO规则进行优化?

根据最新百度SEO规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2.关键词优化。在文章中合理使用关键词,避免过度堆积,同时需要注意关键词的选择,以符合用户搜索的习惯。

4.页面结构。页面需要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布局,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找信息。

玉米锈病相关问题:

1.玉米锈病的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玉米锈病的病害会使玉米叶片干枯、弯曲,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降低玉米产量。

2.除了化学药剂,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理玉米锈病?

除了化学药剂,我们还可以采用培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方法进行治理。

3.如何判断玉米是否感染了锈病?

玉米感染锈病后,叶片会出现小的***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棕色或黑色。严重时,叶片会干枯、弯曲。

4.玉米锈病的危害除了影响产量之外,还有哪些方面?

玉米锈病不仅会影响玉米产量,还会降低玉米的品质和口感,从而影响玉米的市场价值。

5.玉米锈病治理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理时,需要注意安全用药的原则,不要超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相关拓展:

问: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常有病虫害发生,玉米锈病的发病原因又是什么?

玉米锈病属真菌性病害,在田间与其他病原菌不一样的是,锈病病原菌不是在土壤中赿冬的,而是玉米在其生长季节,从锈病寄主上转寄到玉米植株上的一种病害。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玉米锈菌有多个生理小种,在利用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时,抗病品种的选育和使用都是针对特定小种的,因而必须监测小种变化,防止因小种改变致使抗病品种失效。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特别容易诱发玉米锈病,此外光照不足、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气太差,也可以提高锈病发生的概率。玉米锈病是一种气候传染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不及时防治,玉米果穗也会受到侵袭,从外观很好判断,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生锈的东西,玉米锈病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生锈差不多。

玉米锈病目前是玉米栽培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多在玉米中后期发生较多,总体发生为害偏轻,但个别年份或地区有时会发病较重,对产量影响大。选种不好冲侍团,抗病能力差,是发病基础,再就是种植过密,不透风,不透光,再遇上高温连阴天,多雨等等,造谈伏成锈病突发,像铁锈一样,呈黄点点状。

玉米锈病主要以防为主,一旦发现散橘有这种情况,必须及时防治,这种病菌传播非常快,如果大面积的发生了,那就很难控制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锈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害,夏玉米种植区域,7-8月份是高发期,发生比较严重,作为一种气候传染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到了穗期以后,还有可能危害玉米穗部,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

问:玉米锈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玉米锈病是一种空气传播的病害,传播速度快。它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在一个小范围内,并传播成广泛的危害。患病的玉米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严重的情核瞎判况下,玉米植株干枯,影响玉米灌浆和成熟期的晚些,秃梢增加,籽粒丰满,导致千粒重下降,最终减产。

一,玉米锈病发病原因

玉米锈病的发生主要受玉米品种、栽培条件、高温、降雨等因素的影响。

(1)常年种植同一品种,抗病性下降,病害严重。

(2)田间地势低洼,种植密度高,通风差,病害严重。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玉米生长旺盛,降低抗逆性,加剧锈病的发生。

(3)温暖神和的气候有利于细菌夏孢子的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春玉米锈病发病时间为6月,7-8月为高峰期。锈病发生后,病害现场产生的xiaspore(锈色粉)通过气流传播而被感染。玉米拔节期处于多雨高温气候(即温度20~30℃,多云多雨,相对湿度大于95%),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玉米锈病的防治

(1)不同玉米品种抗锈性差异明显,应大面积推广抗病杂交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易患病改改,而马齿苋品种抗病能力较强。

(2)加强栽培管理。锈病一般在雄性选择期间开始发生,在7月中下旬的雨季爆发。建议及早播种,避免疾病在雨季的流行期,以减少危害,提高产量。二是增加腐肥、磷、钾、微肥的施用,避免氮肥的局部施用,并尽可能及时喷施叶面养分,提高植物抗病性。第三,注意雨后排水减湿,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收货后田间茎叶残留植物,减少田间细菌来源。

(3)玉米包衣技术的推广,收获或贮藏时湿度高,种菌量大,播种时不做化学处理,有利于秧苗病害的发生。用种子包衣,或用三唑酮、好立克等药剂包扎种子,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可减少锈病的发生和危害。在6月底和7月初,20%三唑啉酮。43%tebuzolol(40%克),40%。40%、复兴、10%时高交替防治2次。

问:今年玉米锈病严重,会对冬小麦有影响吗,会通过土传病害传播吗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担子菌亚门真菌。
所以个人认为有传播的可能

问:玉米病害防治

有30多种,主要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茎腐病等。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和粘虫等。
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螟、玉米灯蛾、玉米病毒病、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茎腐病、玉米锈病、玉米炭疽病、玉米霉斑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普通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
玉米叶斑病(胡麻叶枯病)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为针头状班点,后来变成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为长形或纺缍形,中央淡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全年玉米各生长期均会发生,气温20-32℃时最易发生,中下位叶斑病较多。发生时喷施丁香油400倍液防治之,预估防治率可达70-75﹪。
玉米煤纹病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为针头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水浸状纺缍形,2-15公分长灰绿色病斑,高湿时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春作生长中期,即3月下旬至5月中旬,气温在18-27℃,高湿时最容易发生,冬季及夏季时,气温不适合,所以很少发生。防治方法同叶斑病。预估防治率可达70-75﹪。
玉米锈病
分为普通型及南方型锈病,病斑多见于叶片,但叶鞘及苞叶也会感染。普通型锈病之夏孢子堆生在叶片表皮下,破裂后产生咖啡色粉末状之夏孢子。南方型锈病之夏孢子堆埋生在叶片表皮下,为小圆形并成金***。幼苗期较易感染疾病,但田间会发生大多在生长中后期。防治方法同叶斑病。预估防治率可达70﹪。
玉米嵌纹病
玉米矮化嵌纹病毒B型系统为主要病原,经由机械传播或蚜虫媒介感染健株。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出现密集黄斑后,扩散至全叶片成黄绿相间的系纹病征。严重时叶片退绿黄化,甚至茎部、叶鞘、穗叶及雄花上都出现系纹。若苗期被感染,有生长缓慢及植株矮化现象。防治方法,玉米在第6、7叶时感染,可增施一次氮肥促进罹病株之生长,若在第8叶以后感染,对产量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用防治。另外应注意媒介昆虫玉米蚜虫之防治。
玉米螟
为玉米最重要害虫,在3-9月间播种的玉米被害较严重。成虫在深夜活动,将卵块产于株高约20公分以上的玉米叶片背面,孵化的幼虫危害玉米各部位,最后在为害部化蛹。防治方法,可于株高20公分开始释放赤眼卵寄生蜂,每公顷施放蜂片200片,以抑制玉米螟卵粒孵化。另外分别于玉米轮生初期,轮生中期,雄花抽初前4-5天,雌花吐丝后3-4天,施用苏云金杆菌(iu/mg)粒剂于心叶。每公顷用量5公斤。预防防治率可达70-80﹪。
玉米蚜虫
为玉米生育后期的主要害虫,尤其气候干燥时为害严重。蚜虫群集心叶或苞叶、雄花及雌花梗吸汁为害,使植株生育不良,发生时喷施4.5﹪苦楝油2500倍液防治之。预估防治率可达70-80﹪。[6]
1、玉米穗腐病:
(1)玉米穗腐病发生情况:玉米穗腐病在庄浪县的发生面积随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和年份而变化,2024年发病面积3500hm2,病穗率46%;2024年发病面积3000hm2,病穗率26.5%,2024年发病面积4500hm2,病穗率44.3%,2024年发病面积5300hm2,病穗率23..9%。
玉蜀黍
(2)玉米穗腐病危害性:受病籽粒黑褐色或红褐色,百粒重降低1/2以上,品质变坏。人畜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反应[5],试验观察:原粮内混入20%有病籽粒时,人食用时口感涩苦、味酸臭,过量食用会出现四肢无力、发热、恶心、呕吐、腹涨、腹痛、头晕等症状;马、骡、驴、猪等家畜饲用时出现腹泻、拒食,生长速度减慢等现象;羊、鸡饲用后食量减退,并出现母鸡产蛋率下降等现象;原粮中带有病粒,商品价值降低0.2-0.4元/kg,种子中带有病粒,播种量增加1倍。
(3)玉米穗腐病损失程度:为了测定穗腐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沈单10按果穗大小,病害程度分类,把有病果穗分成5级,测定各级果穗长度,无病果穗粒重(w),有病果穗中健康粒重(y),各级损失情况以公式损失率(%)=[(w-y)/w]×100计算。测算结果表明,果穗受害后0、1.2.3.4级的损失率分别为0、18.4%、27.3%、45.0%、68.2%。
(4)玉米穗腐病症状:玉米穗腐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发生,最典型的症状为种子霉烂、弱苗、茎腐、穗腐,其中以穗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2、种子霉烂与弱苗:病菌污染粘附在种子表面,经播种后,受害重者不能发芽而霉烂,造成缺苗断垄;轻者出苗后生长细弱缓慢,形成弱苗。
3、穗腐:大田再侵染发病初期果穗花丝黑褐色,水浸状,穗轴顶端及籽粒变成黄褐色,粉红色或黑褐色,并扩展到果穗的1/3-1/2处,当多雨或湿度大时可扩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红色霉层,白絮状或绒状,果穗松软,穗轴黑褐色,髓部浅***或粉红色,折断露出维管束组织。
(1)病原菌:通过对庄浪县采集到的玉米病果穗不同部位镜检,并按真菌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镜检[5。9],发现属典型的镰刀菌分生孢子,对照有关文献资料比较鉴定[1-8],属半知菌类、瘤座孢科、镰刀菌属(Fusarium)、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Schw),有性阶段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赤霉属(Gibberella)的小麦赤霉病菌(G..zeae(schw)petch),为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茎腐,基腐和穗腐。
(2)发病规律:病源菌从玉米苗期至种子贮藏期均可侵入与为害,而霉烂损失在果穗收获风干过程中。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种子、玉米根茬、茎秆、穗轴等植物病残体上腐生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子囊孢子成熟飞散,落在玉米花丝上兼性寄生,然后经花丝侵入穗轴及籽粒引起穗腐。穗腐的发病程度受品种、气候、玉米螟为害、农艺活动、果穗(原粮、种子)贮藏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3)穗腐的发病程度因素影响:
a.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庄浪县大面积种植的中单2号、酒单4号、酒单2号抗病性较强,病穗率在0-3%,而沈单10(组合Q1261/沈137)、沈单16(组合137/K12)不抗病,病穗率高达31.2%-46%,自交系478(组合8112/5003)及其杂交种掖单12.掖单13等高度感病,病穗率达50%左右。据观察易感病品种“青秆成熟”,果穗花丝多,苞叶长而厚,籽粒排列紧密,穗轴含水量高,水分散失慢;而抗病品种果穗花丝少,苞叶薄,顶部籽粒外露,在收获前已成熟***,雨水不易淋入。另外,第2.3果穗发病率明显高于第1果穗,病害级数高,损失程度亦大。
b.9-10月份降雨量及阴雨天数是发病的关键:玉米收获期及收获后由于秋雨连绵,造成农户对果穗不能及时收获和剥皮晾晒,给病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湿度条件,1999-2024年9-10月沈单10发病程度(y)与降雨量(x)的关系经回归统计分析:y=-0.751+0.311x,相关系数r=0.908>P(0.01)=0.874,说明x与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
c.温度条件适合病菌的生长发育:据资料介绍[2.4-5]:小麦赤霉病菌生长发育温度4-32℃,空气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分生孢子在湿度条件适宜时,8℃左右即可产生,以25℃时产生速度最快,温度低于4℃,发芽速度极慢,至少需要1d以上;形成子囊孢子的最低温度9-10℃,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4-35℃,以25-30℃为最适宜温度。而庄浪县9/下-11/上是玉米成熟到果穗晾晒期,该段时间历年逐旬平均气温12.6-6.5℃,能够满足病菌生长发育。如果果穗堆积在一起,呼吸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更有利于病菌再侵染,扩大病害程度。
4、玉米螟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在调查中发现,凡被玉米螟为害的果穗或茎秆,穗腐与茎腐同时发生,经济损失重。经统计分析,穗腐病发生率(%、y)与玉米螟虫株率(%、x)呈y=axb幂函数曲线关系[12。13],y病=1.3712x0.9549虫,F=323.82**>F0.01=10.04,回归关系极显著;玉米螟防治与不防治的穗腐病发生率(%)经t测验,t=5.589**>df0.01=3.106的极显著标准。这是因为玉米螟钻蛀所排粪便污染了茎秆与穗轴,给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场所。
发病程度与种植方式和播期有关:根据调查,地膜覆盖种植的沈单16第1果穗发病率18.5%,第2果穗发病率31.3%,分别比露地发病率低16.1.19.2个百分点;“谷雨”前播种并1次全苗的沈单10发病率21.7%,比“立夏”后补苗的发病率低21.6个百分点。总结其发病率低的原因是地膜覆盖和适期早播,能提早玉米的成熟期,使易感病品种的穗轴和籽粒含水量较低的缘故。
玉米病虫防治
玉米穗腐病的初侵染来源广,湿度是关键,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种,改善贮存条件,农药灌心与喷施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亲本(制种)或品种
建议科研单位、制种企业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亲本及组合,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同时县市种子公司、农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中,应把对该病的抗性列为鉴选重点,对抗性差的品种不予引种;庄浪县应在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2、地膜覆盖,适期早播
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种的穗轴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减轻收获和贮存期的病菌感染。
3、及时剥掉苞叶,防雨淋湿受潮
玉米收获期多秋雨,收获后的果穗不要堆集过厚,应及早剥去苞叶,打结成串挂在通风向阳处晾晒,对不能打结成串的果穗应摊薄晾晒,并经常翻动,防止受热而发病,如有降雨及时遮挡,防止雨淋。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
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据试验观察:果穗受雨淋不剥苞叶堆积3d,果穗顶端霉烂长度由3cm扩展到7cm;剥掉苞叶如不清除病果穗顶端霉烂部分,在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由5cm扩展到15cm;对果穗霉烂部分清除不彻底,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扩展2-5cm;而清除彻底干净,穗腐病就不在发展。
4、早脱粒,防霉变
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霉烂。
处理玉米秸秆,压低初侵染源。
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大量累积是镰刀菌、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场所。所以,必须对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及时采取喂(饲喂家畜)、氨化(氨化饲草)、粉(粉碎喂猪)、沤(沤制肥料或作为沼气填充料)、烧(烧坑做饭)的办法彻底处理,减轻病虫初侵染源。
5、种子精选包衣
因玉米种子表面病菌存活时间1a以上[5],生产经营单位,在供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小病籽,用20%福?克种衣剂包衣[14],每100kg种子用药量444.4-800g,或用30%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每100kg种子用药量214-300g。
6、化学药剂防治
在玉米喇叭口期,用直径2mm左右水洗河沙5kg与20%氰戊菊酯8-10ml,50%多菌灵WP50g均匀搅拌制成的颗粒剂,每hm2用量60-75kg灌入玉米心叶正中心和组成心叶丛的4-5片叶间隙,避免在结露和卷叶时施药,据试验:灌心不仅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达100%,而且对玉米穗腐病、粘虫、蚜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同时在玉米收获前15d左右用50%多菌灵WP1000倍液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