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鱼苗放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4-01-1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91 次
鱼苗放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这篇知识会给广大农资人剖析“鱼苗放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的内容进行精细分享,但愿对你们有所收获,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清塘消毒:在鱼苗下塘前10天至15天,每亩用生石灰60公斤至100公斤或漂白粉135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消毒。对清好的池水进行一次毒性试验,方法:鱼苗放养前一天,取几尾鱼放在鱼池网箱中,观察6小时至8小时,若鱼苗活动正常,即可放苗。

  施足基肥:在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50厘米至60厘米,在池中施肥培养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

  一般每亩施腐熟的人粪**或猪牛粪300公斤至400公斤,池水透明度30厘米至40厘米,水色呈茶褐色、油绿色或淡**为鱼苗下塘的最适时候。施肥后若大量出现桡足类、枝角类及红虫等,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0.4ppM杀灭。

  当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绿藻过多时,鱼苗易患气泡病,池塘要加注新水后鱼苗再下塘。

  鱼苗放养:应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健康无病的鱼苗。

  鱼苗放养前,先将其放入塑料盆中。将鸡蛋黄揉碎用水稀释,经40目聚乙烯网过滤后,均匀洒入盆中。

  每万尾鱼苗投喂2个至3个蛋黄。待鱼苗吃饱后投放鱼池。

  同一池塘要放同批鱼苗,尤其草鱼、鲤鱼,绝不能大、小套养。应选择晴好天气放苗,放养鱼苗时,要站在上风头慢慢放养,让鱼苗游飘入水中,否则,会降低鱼苗成活率。

  适时注水:鱼苗下塘时水深50厘米至60厘米,以后每隔3天至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厘米至15厘米,培育期间共加水3次至4次,最后水深1米至13米。每次注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鱼苗长时间顶水,影响体质。

  注水时应注意在注水口用密眼网过滤,以防野杂鱼和敌害生物随水进入塘中。同时不让水流冲起池底淤泥,搅浑池水。

  黑鱼鱼苗养殖方法黑鱼苗如何养殖。

  水花鱼苗养殖技术主要有:进行清塘、施加基肥、投放鱼苗、饲喂方法等。

  1、进行清塘:水花鱼苗是刚从受精卵中孵化出的鱼苗,体质较弱,养殖水花鱼苗时,需要先将池塘里的水放干,让其被太阳暴晒,再将池塘底部超过10厘米的淤泥挖走,然后往其中泼洒生石灰,消灭寄生虫卵和有害昆虫,避免水花鱼苗死亡。

  2、施加基肥:养殖水花鱼苗时,需要在进水口包上密眼网布进行过滤,避免有有害生物随着清水进入池塘,再往池塘中施加腐熟的鸡鸭粪便等农家肥料,增加肥力,促进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生长,为水花鱼苗提供食物。

  3、投放鱼苗:养殖水花鱼苗时,需要在环境温度高于10度时,将鱼苗投放入水中,有利于提高水花鱼苗的存活率,并且要在池塘中安装增氧机,使水里的含氧量提高,避免水花鱼苗缺氧,而且可以向水里泼洒食用盐,防治水花鱼苗感染气泡病。

  4、饲喂方法:饲养水花鱼苗时,需要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最好一小时投喂一次,可以给水花鱼苗提供鸡蛋黄、豆浆、牛**、**粉等食物,满足水花鱼苗的营养需求,而且需要每隔2-3个月更换一次池水,避免水质发臭。

  1、在孵化箱中,将水体搅拌成漩涡,鱼苗可以在漩涡边缘逆水游泳。

  因为水流的速度较快,只有强壮的鱼苗能在急流中游动。

  2、取少量油炸食品放入盘中。

  鱼苗活泼、干净,能在水面上游泳。倒出水后,鱼苗停留在盘子底部剧烈挣扎,头部和尾部弯曲成一个圆圈。

  养殖黑鱼苗时首先就要确定池塘的养殖面积,黑鱼苗养殖不宜养殖过多,但是可以分为几个池塘分开养,一个池塘在2-5亩左右。

  水深2米左右,池底的淤泥不宜过多,在池塘的进出水口必须设置防逃网,防止养殖过程中黑鱼出逃。在放养前需要将生石灰对鱼池进行泼洒消毒,也可以在池塘中种植宽一米左右的水浮莲,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黑鱼跳出池塘,还能有效的为池塘遮阳。

  池塘要选择在远离嘈杂吵闹的地方,有充足干净卫生的水源,有良好的排水换水系统。

  选择鱼种时一般都会在市场上买,虽然市场上的价格都比较低,但是它们的规格都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会使鱼受到机械损伤。

  所以在放养鱼苗前,必须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或者是用食盐水和漂白粉将鱼苗浸泡20分钟左右,对鱼苗进行消毒。黑鱼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面积、饲养技术和饲料等各种因素来决定。

  一般一亩最多可以养殖2500尾黑鱼。

  只要有过黑鱼养殖经验的人都知道,黑鱼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不管是活肉还是死肉,主要是以池塘中的各种小鱼小虾为食。

  人工投喂黑鱼的时候,每天必须定点定时的投喂,每天至少在上午10点与下午3点投食两次。一般放养一个星期后,鱼种就会开始到水面上开始抢食,在黑鱼进食的时候也要仔细观察黑鱼的进食情况,如果食物附近的黑鱼比较少或者是黑鱼之间的抢食不激烈的时候,便代表大部分黑鱼已经吃饱了,可以停止投喂了。

  黑鱼的食性非常大,所以它的排泄物也多,因此很快就会使池塘中的水变得越来越肥,导致大量的浮游动物繁殖滋生。

  引起池塘中开始缺氧,所以在养殖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水中溶氧量的变化,如果发生了缺氧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增氧,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时,那就要采取水面杀菌的方法了,在池塘边上3米左右的地方泼洒敌百虫。

  虽然黑鱼的抗病抗病能力很强,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低,但是在秋季时,没有正确管理的话,还是会导致黑鱼得病的,所以大家在这个时间一定要时刻注意黑鱼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的做出对应措施。

  1~3厘米的鱼苗由于比较小,喂不了鱼粮,因此只能喂水蚤或熟蛋黄等。

  1、投喂饵料。刚孵出的鱼苗,体长02~03厘米,靠吸收体内卵黄囊中的营养生活。

  孵出后2~3天,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殆尽,鱼的消化系统已初步发育完全,鱼鳔中充满气体,鱼苗开始向各方向游动、觅食。对这些刚开食的鱼苗,应酌量投喂轮虫、纤毛虫类的浮游动物,即“洄水”。

  若无“洄水”,可投喂熟蛋黄,方法是用1~2层纱布将蛋黄包住,挤碎,然后将纱包置于水面上轻拍,边拍边移动,使蛋黄均匀悬浮于水中,供鱼食用。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这样喂养7~10天后,鱼苗渐大,可停止喂蛋黄,改喂活水蚤。鱼苗长到1厘米以上时,可投喂各类轮虫。

  2、换水。鱼苗孵化后,每日吃剩的食料积存水中,日久**则会影响鱼苗生活,因此需要换水。

  换水要采用脱水的方法,即换水时,将鱼和比较清的老水一起倒入新水中。第1次脱水约在孵化后10天至半个月后进行,以后每隔半月进行1次。

  经过3次脱水的鱼苗,全长已达2厘米左右,应进行换水。由于鱼的抵抗力较弱,换水温差以保持在4℃内为宜。

  3、选鱼与分池。在鱼苗的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各种养殖鱼的特点,不断地择优去劣,以保证培育出优良品种。

  一般1尾留种亲鱼,大约要经过4~5次选择,才可达到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熟蛋黄作为饲料的话,一定要控制好喂食量,喂多了很容易坏水。

  可以找一块干净的纱布,将蛋黄包裹好,然后轻轻捻一点到鱼缸中,没吃的话最好清理出去,或者单独用一个缸喂食。

  草鱼鱼苗养殖技术,一年能长多少斤。

  鱼苗池要选周围要比较坚实,其次就是储水性能比较好。

  鱼苗池要选在有阳光照射同时又有遮蔽物的地方,最后就是鱼苗池的水就六七十厘米。在放入鱼苗前要将池子清理干净、消毒。

  投喂的食物是昆虫和鱼苗专用饲料或是一些浮游生物,等到鱼苗长到四五厘米的时候,就可以改喂各种各样的轮虫了。

  换水并不是说全部换除,需要留下一部分相对比较干净的旧池水,然后注入三分之二的新水,这样在投放的时候水中就还会有鱼苗需要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这样方便它们自己觅食。

  鱼苗经1个月左右的培育,食性早已经转变完成,规格均在3厘米~4厘米,此时是夏花鱼苗了,除了部分出售外,就必须分塘管理,只留每亩约1万尾的夏花继续培育至冬春鱼种。

  在分塘的前2天,要进行拉网适应性锻炼,操作要轻快敏捷,减少人为造成创伤。

  在防病方面,按常规消毒法进行。秋后,上、下午各投饵1次。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殖后至冬季,鱼苗基本达到10厘米~20厘米,进入冬季,气温很低,如暂不投放,把鱼种并在较深的池塘越冬,等待春天投放。

  。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高的江河、溪流或水库作为池塘。

  2、池塘面积约为1-3亩,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较为适宜。3、每亩投放规格3-4厘米的鱼苗800-1000尾。

  4、注意不要一次性投入过多鱼苗。5、上、下午各投放1次饵料,后期随着鱼苗的生长,加大剂量。

  (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高、无污染的江河、溪流或水库,配置好相应的设施。

  (2)池塘面积一般为1-3亩,呈东西走向的长方形。

  (1)合理控制密度,每亩投放800-1000尾,规格约3-4厘米左右。

  (2)不能一次性投入过多的鱼苗,容易造成鱼苗自相残杀。

  (1)适量投喂豆浆等人工饲料,上、下午各投放1次,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渐增加投。

  (2)养殖草鱼的过程中,要要培育肥水,繁殖大量的天然饵料。

  (1)选择气温合适的天气投放饵料,一般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2)夏季要注意防鱼苗缺氧泛塘,一旦发现鱼有浮头的倾向,要立即打开增氧机,避免草鱼苗死亡。

  1、草鱼鱼苗一年可以长2斤。

  2、养鱼先养水,保证水纯净有生命力。塘底泥土过多,可以取出底泥暴晒一段时间,彻底消毒。

  3、养殖草鱼需要大量的藻类,可往池塘中投放大量的有益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等。

  4、草鱼放养前,需要接种血热疫苗。

  5、选择无病,身体颜色一致,皮肤无溃疡、痂皮或斑点,鳍片完整,无畸形,移动灵活,不易捕捉的鱼种。

  6、定点、质量、定量投喂新鲜饲料,不要频繁的更换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