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在发展中农业的作用
这篇经验文章会给大家分析一下“科学技术在发展中农业的作用”的内容进行精细讲授,期望对你们有点帮助,欢迎收藏本站!
科技创新是人类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在远古时代,原始的刀耕火种是我们人类祖先谋生的基本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感悟和发现农业发展的规律,从而在积累经验和科学思考的基础上逐步运用起技术创新这一手段,有效地改变了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翻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农业领域的每一细小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素负盛名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就颇为详尽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科技发展的状况。《齐民要术》记载了北方旱地精耕细作的成熟经验。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记的相关章节,也记录了诸多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革,充分反映了时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
历史证明,我们的先人早已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正处在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
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创新带来了农业发展的全新时代。
现代农业中,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为市场价值的优劣。
由此,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引导人们新的消费观念、促使开发新的涉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农业,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中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常常因产品自身的问题导致市场与生产的脱节,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不能协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科技创新在农业中的地位分析,其未来发展目标可表述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安全、生态等效益。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需要。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开辟人类高品质生活的健康时代。
再次,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的动力。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表明,某一事物状态的改变,必然带动与其相互关联事物的变化或组合或产生出新的事物。
农业科技创新在改变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必然打破原有产业结构的构成环节或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组合,导致大批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从而适应市场新的消费需求。第四,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出路。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农民收益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即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环节的科技生产手段和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出名优品牌,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产品获取理想的市场价格,实现良好的产出效益,达到农民增收。由此可见,依靠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精选问答:
1、明朝为什么科技那么发达?
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巨大的贡献。在农学、地理、兵器等方面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1、明朝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科学著作众多,倒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
2、天文方面。公元14世纪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现只有16幅的云图。1383年,明朝首先于南京设京师观象台,为首个明朝观象台。
1439年,张仪建造了浑天仪,并置于京师。浑天仪是根据学说浑天说用来展示出天体在天球上的各种运动及测量黄道及赤道坐标差的仪器。1442年,明朝于北京设立了首个观象台。
1607年,李之藻完成了《浑盖通宪图说》,是用作介绍天象的。1634年,明朝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天文望远镜,名为筩,其意思为筒, 而天文望远镜外形如筒一般。
3、数学物理方面。1450年,吴敬完成了《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584年,朱载完成《律吕精义》。1592年,程大位完成《算法统宗》,是最早记载使用珠算计算方法计算平方和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1613年,李之藻根据欧洲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与中国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重著,并完成《同文算指》。
4、医学方面。1406年,朱棣编成了《普济方》,由明朝周定王朱橚、教授滕硕及长史刘醇编辑。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后来更加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一部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1601年,杨继洲完成《针灸大成》,后来由靳贤补辑重编,1617年,陈实功完成《外科正宗》,共四卷。
1624年,张景岳完成《类经》,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继隋朝杨上善的《太素》,又一个对《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于1641年,吴游性完成《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首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
5、地理方面。1425年,郑和航海图完成,原载于明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百四十。1536年,黄衷完成《海语》。1565年,胡宗宪完成《踌海图编》,主要记录中国与**的海上交通及于韩国抗倭的历史。
1602年,利玛窦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图中包括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即南极洲与澳洲)。此图在晚明的地理著作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1639年,顾炎武始著《肇域志》,他于此年开始大量搜索史籍、实录等资料。1640年,徐宏祖完成《徐霞客游记》,是中国著名旅游家、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旅游日记,记录了他曾到访的地理等资料。
2、农业科技有哪些发展意义?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在农业最好的科技在种子,一但种子下地不可逆的,其它条件在地力,在管理,更多的是靠天吃饭。这些年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当务之急是做好灾害保险,至少让农民保住本金,才能保护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