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防治方法(脐橙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柑橘溃疡病识别及综合防控技术
柑橘溃疡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枝梢和果实,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和落果,也是国内、国际上的检疫性病害之一。本文通过对柑橘溃疡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总结,希望能为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1症状识别
柑橘溃疡病可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典型的症状是形成木栓化突起。柑橘叶片在病害前期,叶背会形成黄色针头大小油渍状斑点,随后斑点扩大以后,叶面的正面与背面都会随之隆起,过段时间,发病部位的表皮木栓化且开裂为火山口状,且周边会出现黄色晕圈;柑橘溃疡病病菌通常出现在果皮表面,病斑与叶片上相似,但木栓化程度更高,火山状开裂更明显,不会损害果肉或者影响果实形状,病斑直径约4.5mm,最大可达12mm,病果易脱落、如果苗木感染了柑橘溃疡病,就会生长不良和延迟出圃等;成年果树感染柑橘溃疡病的后果更加严重,重则影响正常生长,轻则影响果实外形品质。
2发生规律
2.1溃疡病发生流行动态
王利兵等研究发现,柑橘溃疡病菌在病株的病斑内越冬,也有少量能以潜伏侵染的方式在病株的未显症叶片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而冬季田间病落叶上病菌的存活期为85~91d;李云峰等报道鄂东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病株病斑内的病菌存活时间可达一年以上,是柑橘溃疡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柑橘溃疡病主要潜伏在病组织中越冬,以枝叶为主要越冬场所,翌年春病部流出菌脓,借风雨、昆虫、人工器具及枝叶接触传播到一定程度的幼嫩组织上,远距离以苗木、接穗和果实传播为主。
2.2溃疡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相关性
柑橘溃疡病适合发病的温度为20~35℃,最适温度25~30℃,在适温条件下,雨量和雨日与病害的发生呈正相关。杨秀娟等首次利用气候因素,结合溃疡病发生调查数据,认为在适宜的气温下,雨量越大、相对湿度也越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为害和传播,而雨日越多,不一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任建国等认为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雨量是影响柑橘溃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赖惠清研究表明,影响春梢溃疡病发生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4~5月、25℃气温天数的多少;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夏秋梢感病的主要因素,台风阵雨后5~6d病情激增,但连续大雨反而不利于发病,相对湿度在70%以下极不利于发病。
2.3品种及栽培管理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柑橘种类或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变化较大,品种混栽的果园,由于不同品种的抽梢期不一致,有利于病菌的传染。一般来说果园的栽培管理水平越高,柑橘溃疡病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修剪不到位、偏施氮肥、潜叶蛾为害严重都会加重溃疡病的发生。及时摘除夏梢并适当控制秋梢就可以使柑橘溃疡病发病几率减小。
3综合防治技术
3.1开展清园
发现病枝、病叶、病果采取彻底剪除并进行集中销毁。剪除前先喷施铜制剂,减少传播病源,再剪除病枝、枯枝、病叶、病果,园内落叶、落果一并清除,修剪后再喷施药剂进行全园防控。同时开展疫情监测与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3.2化学防控
在各次新梢长2~3cm和叶片转绿期,可选用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等铜制剂、农用链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每隔7d预防保护新梢,连喷3~4次;谢花后10d开始喷药,以后每隔7d左右再喷1次,连喷2~3次。其中铜制剂须单独使用,以免造成药害。推荐药剂须交替轮换使用,以降低病菌抗药性。
3.3加强栽培管理
控制氮肥施用量,夏秋季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勤喷叶面肥,通过养分调节改变树体抗病性;抹除全部夏梢和零星抽发的早秋梢及病梢,严格控制晚秋梢,保留春稍和秋稍;潜叶蛾、凤蝶、叶蝉、恶性叶甲等害虫能迅速传播溃疡病菌,要及时对其进行防治。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