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 紫云英人才计划
此篇知识文章会给全国农友们分析“紫云英”的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希望对农友们有所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紫云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也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它的学名叫AsarumsieboldiiMiq.,属于马兜铃科的植物,因其花冠呈紫色,且花瓣向上翻卷,形如云朵,所以得名紫云英。紫云英生长在我国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
紫云英的药用价值紫云英作为一种中药材,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它的根茎和叶子都可以入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1.清热解毒
紫云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2.消肿止痛
紫云英还可以消肿止痛,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有一定的疗效。
3.抗菌消炎
紫云英中含有挥发油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皮肤感染等**。
4.改善肝胆功能
紫云英还可以改善肝胆功能,对于肝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紫云英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
紫云英的种植技术1.土壤选择
紫云英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且对酸性土壤适应性较强。一般来说,pH值在5.5-6.5之间的土壤最适宜种植紫云英。
2.水分管理
紫云英对于水分的要求较高,需要适当的水分来维持生长发育。在干旱的季节,需要加强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3.光照管理
紫云英喜欢生长在半阴湿的环境中,对阳光的要求不高,因此在种植时可以选择遮荫的地方。
4.剪枝管理
紫云英生长较快,需要定期进行剪枝管理,以保持整齐的形态和促进新的生长。
紫云英的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只需要注意土壤、水分、光照和剪枝等方面的管理即可。
拓展百科知识1.马兜铃科:马兜铃科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包括了众多的药用植物,如紫云英、马兜铃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学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作用。紫云英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3.pH值:pH值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其值越小表示酸性越强,越大表示碱性越强。对于不同的植物来说,其适宜的pH值也不同。
参考文献:[1]杨梅芳.紫云英的药用价值及其种植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24,(15):27-28.[2]刘强,高鑫.紫云英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24,35(1):1-4.相关问答拓展:
1、常见豆科植物有哪些?
常见豆科植物:
食用类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赤豆、豇豆、菜豆、藊豆、木豆、落花生等;
饲料类有;紫云英、苜蓿、蚕豆、翘摇等;
材用类有:合欢、黄檀、皂角、格木、红豆、槐等;
染料类有:马棘、槐花、木蓝、苏木等;
树胶和树脂类有:**胶、木黄芪胶、柯伯胶等;
纤维类有印度麻、葛藤等;
油料类有大豆、落花生等。
有不少种类的根部含有“根瘤菌”。植物就利用这些菌类来吸取大气中的游离氮素以为己体之需。所以,这些植物对于土壤改良和农田轮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些含氮的根部腐烂后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或将全株植物犁入土中当为绿肥,其效更著。
2、豆科十大植物?
一、大豆
大豆通称黄豆,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二、花生
花生,即落花生,蔷薇目、豆科,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出油率远高于其他油料作物,出油率高达45%-50%,同时在纺织工业上用作润滑剂,机械制造工业上用作淬火剂。
三、蚕豆
蚕豆又称罗汉豆、胡豆、兰花豆、南豆等,为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部至北非,相传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原。
四、豌豆
豌豆为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是一种营养性食品,特别是含铜、铬等微量元素较多,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江西等多个省区。
五、扁豆
扁豆通用名藊豆,为豆科扁豆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嫩荚作蔬食,白花和白色种子入药,有利于暑湿邪气的祛除,健脾止泻之效,同时扁豆还有显著的消退**的作用。
六、苜蓿
苜蓿是豆科苜蓿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苜蓿含有最丰富的维他命K,成分之高,驾乎一切蔬菜之上。
七、黄芪
黄芪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保护植物。
八、四季豆
四季豆是菜豆的别名,是餐桌上的常见蔬菜之一。四季豆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于河北、山西、四川、云南、湖北、江苏等省均有种植栽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九、刺槐
刺槐为豆科刺槐属落叶乔木,该树种树冠高大,叶色鲜绿,每当开花季节绿白相映,素雅而芳香,是园林绿化过程中常见的行道树和庭荫树。
十、凤凰木
凤凰木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因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被誉为世上最色彩鲜艳的树木之一。凤凰木植株高大,由于树冠横展而**,浓密阔大而招风,在热带地区担任遮荫树的角色。
3、豆科植物分类?
豆科是被子植物中继兰科和菊科之后的第三大科,其中包括三个亚科:即云实亚科、含羞草亚科和蝶形花亚科。
根据最新资料,整理出世界豆科有42族、634属、种,中国有33族、169属、1518种(另外含15亚种、167变种和41变型),其中外来种158种(含亚种和变种,隶属于73属)。
4、解豆科药材哪些品种?
属于豆科植物的药材有一些,常见的种类如下:
根类:苦参、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
茎类:苏木、鸡血藤、降香;
皮类:合欢皮;
叶类:番泻叶;
花类:槐花;种子类:决明子、沙菀子;
果实类:补骨脂
5、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叶常绿或落叶,通常互生,稀对生,常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少数为掌状复叶或3小叶、单小叶,或单叶,罕可变为叶状柄,叶具叶柄或无。托叶有或无,有时叶状或变为棘刺。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通常排成总状花序、聚伞花序、穗状花序、头状花序或圆锥花序。
豆科为双子叶植物乔木、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直立或攀援,常有能固氮的根瘤植物。有650属,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
拓展好文: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
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
福寿螺[Pomaceac**iculata(Lamarck)],又名大瓶螺、苹果螺、金宝螺、洋螺、鬼仔螺等,属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Pilidae)瓶螺属(Pomacea)。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热带和**带种。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苏里南和乌拉圭;亚洲的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老挝、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群岛、泰国和**;北美洲的美国;在非洲有可能分布于埃及。
福寿螺螺作为一种食用水产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菲律宾、**、泰国,1980年被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被引入中国大陆地区。近年来已在我国的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不同程度遭受螺害的范围已达37个县(区),发生面积13万hm2。
成螺:福寿螺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卵:卵块产于距离水面10~30cm的岸壁、植物茎秆等处;卵块橙红色,随着孵化颜色逐渐变浅,卵块的长径为2.0~5.0cm,短径平均为1.2cm,长径垂直水面;每个卵块含卵200~500粒,卵块最长可达8.5cm,重2.7g左右。空卵壳为白色。
福寿螺体形呈圆形,有半月形的角质厣,个体较淡水田螺大。成螺体重平均约为25g,最大可达30g以上,螺苗生长迅速,经三个月培育,增重倍数达54.67倍。福寿螺喜阴湿,具有避光性,夜间、阴天活跃,适宜生长在水沟、浅水塘、鱼塘和稻田中。营两栖生活,在水温12℃以下时活动能力显著减弱,8℃以下进入冬眠,6℃以下会冻死。在室内无水、气温2~17℃的环境里,不食不动,壳口紧闭,进入休眠状态。秋冬季连续休眠120d后,仍有51.8%的成螺和58.3%的中螺存活,且能正常活动。仔螺和螺苗也有一定的休眠能力,大约休眠2个月后全部死亡,中螺和成螺的休眠能力最强,螺苗和仔螺的休眠能力最小。
福寿螺卵块呈蜂窝状,刚孵化出的仔螺体高2.0~2.4mm,淡褐色,从胚壳到脐部一带为点状红色。当温度在20~24℃范围内,卵块孵化时间为18~25d;气温在28~32℃范围内,卵块孵化时间为8~15d。
福寿螺入侵农田,可危害水稻、水生蔬菜、芡实(EuryaleferoxSali**)、慈菇、紫云英、甘薯等多种作物。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主要发生在早晚稻插秧后到露晒田以前,危害方式为咬断秧苗及有效分蘖,造成苗少株稀,须多次补苗。秧田和分蘖期稻田一般受害7%~15%,高的可达64%。当水稻露晒田后,田间螺量逐渐减少,危害减轻。福寿螺对蔬菜、慈菇、紫云英等的危害率一般为4%~5%,高的达10%~15%,局部田块可达30%以上。
在东南亚,稻田中福寿螺密度达到1头/m2时,水稻产量减少20%,而当密度达到8头/m2时,水稻产量将减少90%以上。广东通过小区实验和大田试验发现,福寿螺在稻田中密度2~3头/m2时,水稻损失率为5.18~7.54%,而实际发生的数量可能远大于此试验密度。
福寿螺极易感染并传播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州管圆线虫是**共患寄生虫,能引起嗜曙红细胞脑膜脑炎。目前,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食用未充分煮熟的福寿螺所致。1993年对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调查表明,南中国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和广西3省(区)的10个县和海南、云南等地均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1997年以来,福建的莆田、厦门和福州等地均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浙江的温州也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存在,中间宿主为福寿螺。这表明在广州管圆线虫从南向北的传播过程中,福寿螺起着重要的作用。
(1)通过稻田的灌溉控制来遏制福寿螺的生长。不需要大水漫灌的时候都保持稻田无水,可有效地遏制福寿螺生长,甚至旱死一部分,此方法适合地势平坦的稻田。
(2)水旱轮作。冬季种植旱地作物,危害严重的地区夏季改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能有效地控制福寿螺的发生。
(1)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河道等机会,铲除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螺口,降低来年的繁殖系数。
(2)春耕时节,采用人工捕捞方法,将捕捞到的福寿螺进行集中填埋处理,并及时清除稻田边的各种杂草,将分布在田边由福寿螺产下的粉红色卵块进行集中踩杀。
防治适期以产卵前最佳。4~6月份,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h内于雨后或傍晚每亩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kg,或5%梅塔颗粒剂0.5kg拌细砂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d;或每亩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0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0~7.5kg,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d后,接触过药剂的福寿螺将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