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河南小麦病虫害 河南小麦病虫害介绍

2024-07-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97 次
河南小麦病虫害 河南小麦病虫害介绍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小麦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下降。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防治小麦病虫害,河南省农业厅制作了一系列小麦病虫害视频,让农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视频内容

视频中介绍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赤霉病、条锈病、秆锈病、蚜虫、白粉虱等。对于每种病虫害,视频都详细介绍了其特征、危害和防治方法,并配以实际的图片和视频,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病虫害的情况。

视频效果

这些小麦病虫害视频在河南省范围内广泛宣传,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通过这些视频,农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小麦病虫害的情况,掌握防治技能,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防治病虫害是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河南省农业厅制作的小麦病虫害视频,为农民提供了非常有用的防治信息,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拓展:

问:河南小麦主要病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河南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
1: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2: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3:防治措施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二、小麦白粉病
1:危害症状
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肆毁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措施
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
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三、小麦纹枯病
1:危害症状
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
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2:发生时期
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改册、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至
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
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2: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
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
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雨后及时排水。
⑵化学防治。①播前药剂拌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2.5%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进行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亩用12.5%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
四、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症状特征
小麦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具体区分为:小麦叶锈病,夏
孢子堆发生在叶片上,夏孢子堆小,橙***,圆核雹宏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
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有依麦秆纵向排列成行的趋向。小麦条锈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夏孢子堆较小,鲜***,狭长型至椭圆形,排列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
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2:防治措施
根据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加强小麦全蚀病监测,防治上要坚持以麦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和清除病残体为主,早春喷药防治为辅,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大综防统治力度,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⑴加强监控
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是小麦全蚀病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对小麦良种繁育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严禁在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繁育种子,从外地调入我县的种子必须随车携带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
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二是及时开展疫情普查。每年于5月中下旬,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小麦种植区进行全面普查,调查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⑵农业防治
①清除病残体。在收获前首先将病区死亡麦株全部拔除焚烧,留茬16厘米以上机割,麦茬拔除焚烧,单收单打,麦粒不作种子,秸秆要经高温发酵后作粪肥。
②合理轮作。发病地块合理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红薯、蔬菜等。
③加强田间管理。播期适当推迟,缩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性;加强对病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减少病菌寄主。
⑶化学防治
①土壤处理。对重病田于犁地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2.5公斤拌细土20公斤进行土壤处理,病区用药量要适当加大。
②种子处理。小麦播种前每10公斤麦种用3%敌萎丹50—60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克等进行拌种处理。
③早春喷药。早春每亩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

问: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做好病虫防控

目前已经猛丛洞进入了小麦的播种时期,这个时期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非常关键。
那么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呢?如何做好病虫防控呢?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小麦播种期,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小麦吸浆虫,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病毒病、黄矮病、丛矮病、黑穗病等。
如何做好病虫防控?1、农业措施(1)适期晚播。
对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等发生重的田块,推行小麦适期晚播,可有效减轻病害的侵染和发生。
(2)轮作倒茬。
全蚀病、纹枯病等发生重的地块,有条件的郑旦地方可与棉花、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3)选用良种。
合理布局推广抗性品种,可有效预防流行***虫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1)小麦全蚀病。
选用二氯异氰尿酸进行土壤消毒,每亩500克药剂拌20公斤细土均匀撒施,再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300毫升对水1000毫升,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
(2)小麦黑穗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主要选用100亿枯草芽胞杆菌50克或1000亿枯草芽胞杆菌20~30克拌麦种15公斤,实施绿色防控,有效解决纹枯病、根腐病危害。
(枝枯3)病虫混发区。
病虫害混发区,可根据病虫种类选用以上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

问: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各阶段应注意哪些病虫害的防治?防治方法有哪些?

(1)各阶段的主要病虫害:1)小麦播种前:应注意一些种传的危险***虫害如腥黑穗病、全蚀病(可通过植物检疫来控制其随小麦种子的传播)及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可通过选用相应的抗病虫品种加以控制)等的防治。2)小麦播种期:通过土壤、植物残体和田间杂草携带病虫源进行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种传和土传以及苗期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等。3)小麦苗期:要加强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地下害虫及传播病毒病的蚜虫和灰飞虱的监测和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点片发生期,控制或推迟其发生为害。4)小麦拔节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红蜘蛛、蚜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5)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蚜虫、黏虫、麦叶蜂、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2)防治方法:小麦病虫害防治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由于小麦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不同,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病虫害只要一个措施就可以得到控制,而多数病虫害要经几种措施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大致可分为:1)植物检疫。2)合理利用抗病虫品种。3)农业防治,包括轮作、清洁田园、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的调整改进等方面。4)物理防治,包括汰除病毒粒和热力杀死病虫等方面。5)生物防治,利用对小麦无害的生物来控制小麦病虫害。6)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直接杀死或控制小麦病虫害。

问:小麦各个阶段病虫害预测

2024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摘自百度文章)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植保系统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分析预测,2024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4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5.1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4.3亿亩次。蚜虫重发区域广,赤霉病流行风险高,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吸浆虫、麦蜘蛛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
一、发生趋势
(一)病害。赤霉病流行风险高,中等及以上流行面积约8500万亩,应预防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及其以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威胁,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新疆伊犁河谷有中等流行的可能,华北南部麦区偏轻发生。条锈病发生面积2000万亩;其中,四川西北部“三江一河”流域、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陕西南部沿江川道、湖北西北部呈偏重流行态势,西南大部、甘肃大部、陕西关中、湖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疆等地中度流行,河南北部、安徽沿淮及其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和胶东半岛地区、河北南部麦区有偏轻发生可能。纹枯病发生面积1.4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和淮北、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北部高产麦区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白粉病发生面积8500万亩;其中,河南沿黄稻茬麦和中北部高产麦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江淮、长江中下游、西南和新疆北疆麦区中等发生,西北麦区偏轻发生。叶锈病、根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呈上升为害态势,叶枯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为害。
(二)虫害。蚜虫发生面积2.4亿亩次;其中,河北、山东大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江淮、长江中下游、四川、宁夏等麦区偏重发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吸浆虫发生面积3000万亩;其中,河北平原麦区偏重发生,陕西关中中东部、河南北部、天津北部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其他麦区偏轻发生,西北麦区轻发生。麦蜘蛛发生面积1.0亿亩;其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山东中南部、河北中南部的山地旱麦偏重发生,华北、黄淮、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江淮、西南大部麦区偏轻至轻发生。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发生面积7000万亩;其中河南、山西、天津、甘肃、宁夏中等发生,华北、黄淮、西北其他麦区偏轻发生。一代粘虫、灰飞虱、麦叶蜂、土蝗、麦茎蜂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为害;白眉野草螟、瓦矛夜蛾、苹毛丽金龟等新发害虫呈上升为害趋势。
二、预测依据
(一)秋苗病害基数偏低,蚜虫、麦蜘蛛基数偏高。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轻。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251万亩,是2024年以来最小的一年。其中,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山区、陕西关中发病程度多以单片病叶至小型发病中心为主,各地平均病田率为20%-40%,平均病叶率多在0.1%以下,仅平凉市庄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州临潭县、宁夏原州区、彭阳县部分田块发病较重。青海东部乐都、尖扎、化隆、贵德、循化5县查见零星病叶和较小发病中心,平均病叶率0.5%-2.0%,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新疆伊犁、阿克苏2州(地区)的2个县零星见病,发生面积300亩,病情是近5年发生最轻的一年。截至2024年1月15日,冬繁区四川、云南、湖北、陕西4省57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5.2万亩;冬繁病情重于2024年,接近偏轻发生的2024、2024、2024年,轻于偏重发生的2024年,远远轻于重发的2024年。白粉病秋苗总体病情轻于常年和2024年同期。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260万亩,平均病叶率0.5%;山西平均病叶率2.5%,比2024年和常年同期分别偏高67%、150%;河南西部山区、山东胶东半岛等地零星见病,华北、黄淮、江淮和长江流域麦区大部冬前未见病。纹枯病秋苗病情轻于常年,部分地区重于2024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平均病株率,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江苏分别为3.6%、2.9%、1.4%、1.2%、0.9%、0.5%,大部麦区低于常年,与2024年同期相比,河南、安徽分别偏高7%、56%,河北、山西分别偏低37%、57%,山东持平,江苏2024年同期未见病。蚜虫秋苗虫量大部麦区接近常年、高于2024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1550万亩;平均百株蚜量,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河北、宁夏分别为7.4头、6.5头、5.1头、5.0头、4.6头、4.1头、2.7头、1.9头,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山西偏低53%、34%以外,其他大部麦区接近;与2024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偏低68%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均偏高50%-200%。麦蜘蛛秋苗螨量大部麦区高于常年和2024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1100万亩;平均每尺单行虫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宁夏分别为63.5头、19.0头、17.0头、10.0头、7.2头、4.0头、1.8头,与常年和2024年同期相比,除宁夏偏低10%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偏高6%-92%。吸浆虫虫口密度大部麦区明显下降。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小方虫量,天津、河北、陕西、北京、河南、宁夏、山西分别为7.9头、2.5头、2.0头、1.5头、1.6头、1.2头、0.2头,与常年和2024年同期相比,大部麦区偏低30%-90%。但仍有部分地区局部田块虫口密度偏高,最高每小方虫量,陕西蒲城、华阴、河北滦县、河南安阳、鹤壁、南阳分别为237头、86头、182头、108头、96头、78头。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大部麦区较低。平均每方混合虫量,陕西、山西、河南、北京、河北分别为4.5头、3.2头、2.9头、1.6头、1.2头,与2024年同期相比,河南、北京分别偏高12%、23%,其他地区均偏低。秋苗被害株率,黄淮、华北和西北大部麦区多为0.5%-2%,与2024年同期相比,河北、山西分别偏高89%、5%,其他地区均偏低。
(二)小麦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5亿亩,越冬期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基本实现了壮苗越冬,且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主产麦区有过量播种、群体偏大现象,近期个别田块旺长趋势明显,对多种病虫害发生有利。小麦品种布局没有明显变化,抗性水平仍然较低。除甘肃、四川、山东有一定比例的条锈病抗性品种种植外,大部麦区品种抗锈性较差,特别是自2024年以来,条锈病菌“贵农22”新致病类群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速度;除鄂麦、扬麦、宁麦系列部分品种对赤霉病有一定抗性外,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另外,北方高产品种跨区引种到江淮麦区,加大了赤霉病流行的风险;除山东白粉病抗性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外,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
(三)气象条件对大部麦区虫害和部分地区病害发生有利。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4年1-2月,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病虫害的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虫等虫害的冬季发生。2024年春季(3-5月份),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特别是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等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以及西南大部麦区气温显著偏高,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虫害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全国大部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降水偏多1-2成,且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偏多2~5成,对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如小麦抽穗扬花期遇2天以上阴雨天气,会造成赤霉病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