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敌百虫溶液

2024-07-0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242 次
敌百虫溶液

这一篇经验总结会给广大网友说明一下“敌百虫溶液”的内容进行全面诠释,但愿对各位农资人们有点帮助,快快收藏起来吧!

敌百虫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能够有效地防治多种害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敌百虫溶液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在使用敌百虫溶液时,必须注意安全使用,以最大程度减少其潜在的危害。

敌百虫溶液的成分和作用

敌百虫溶液是一种以敌敌畏为主要成分的杀虫剂。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农药,能够对多种害虫起到杀灭作用。敌百虫溶液的使用方法包括喷雾、浸泡、灌溉、涂抹等,能够有效地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甜菜夜蛾、菜青虫等多种害虫。

敌百虫溶液的安全使用

敌百虫溶液虽然能够有效地防治害虫,但也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在使用敌百虫溶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敌百虫溶液的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和防护手套,以避免直接接触溶液对身体造成危害。
  • 在使用敌百虫溶液时,必须按照说明书上的浓度进行稀释,不得超过规定的浓度,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 使用敌百虫溶液时必须注意风向,避免溶液被风吹散,污染周围环境。
  • 使用敌百虫溶液后,必须注意安全存储,避免儿童接触,以免发生意外。
敌百虫溶液的替代品

由于敌百虫溶液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实际农业生产中,需要寻找更加安全、环保的替代品。目前,一些新型的生物农药,如绿色杀虫剂和微生物制剂等,具有低毒、低残留、环保等特点,可以作为敌百虫溶液的替代品。传统的防治方法,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也是非常有效的防虫手段。

拓展百科知识
  • 敌敌畏: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农药,能够对多种害虫起到杀灭作用。敌敌畏属于高毒农药,易于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使用敌敌畏时必须注意安全使用。
  •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等自然因素对害虫进行防治的一种农药。生物农药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农药。
参考文献:
  1. 李俊.农药的安全使用及环境污染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4(10):159-161.
  2. 王志刚,张梦琳.新型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J].农业技术经济,2024(1):151-152.

相关问答拓展:

1、迪百虫怎么用?

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50毫克配成2%的溶液内服。猪按每千克体重80毫克~100毫克制成0.05%~0.09%的敌百虫溶液饮水投药,效果良好。山羊较绵羊稍敏感,细毛羊较土种羊稍敏感,山羊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70毫克,绵羊按每千克体重80毫克~100毫克,配成2%的水溶液内服。

另外对畜禽体外寄生虫杀灭效果较好,对羊鼻蝇蛆可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70毫克配成2%的水溶液内服,或用2%的敌百虫水溶夜20毫升~60毫升,用注射器喷入羊鼻腔。牛皮蝇蛆的驱除可用2%的敌百虫溶液背部涂擦,每次300毫升~500毫升。治疗疥螨,用1%~3%的敌百虫溶液局部涂擦,效果较好。也可用0.1%~0.15%的敌百虫溶液**治疗鸡虱等。此外用0.1%~0.15%的敌百虫溶液喷洒地面,可杀灭虱、蚤、蜱、蚊、蝇等。

2、2O0方水用多少敌白虫?

200方水用多少敌白虫取决于敌白虫的使用浓度和目标害虫种类等因素。一般来说,敌白虫的使用浓度通常是每升水用1~2毫升敌白虫,也就是1000升(1立方)用1-2升,200方也就是200-400升。而目标害虫的种类和密度,也将会影响敌白虫的使用量。如果你需要在200方水中使用敌白虫来灭杀一定的害虫,建议按照敌白虫的使用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使用量,以保证使用效果且避免浪费。另外,在使用敌白虫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安全操作和使用方法,维护好环境和自身安全。

3、飞在水上的鸟?

1、是黑水鸡雏鸟,黑水鸡(学名:Gallinulachloropus)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

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

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2、天鹅

天鹅指雁族(学名:Cygnus)的鸟类,属游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

3、雁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雁亚科鸟类的通称。为大型游禽,但善于飞行。大小、外形一般与家鹅相似或较小。嘴宽而厚,嘴甲也较宽阔。

雁在北方筑巢繁殖,巢极为简单,在水边用芦苇和水草架成,呈盆状,内铺1层羽毛。雌雁1次产卵7~8个,约经4~5周后,雏雁破壳而出,可在水中游泳觅食,夏天即能飞行。

4、潜鸟

全世界共有5种潜鸟,中国有4种,潜鸟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海洋和河流,是中等或大型水禽,它们雌雄同色,腿部健壮,擅长游泳和潜水,它们又尖又长的嘴巴,很适合捕食小鱼虾。

平常浮游于水面,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遇到危险时,常常潜水而逃,或沉入水中仅头露于水面。

5、秧鸡

秧鸡(Crake)鹤形目秧鸡科的130多种瘦小的沼泽鸟类。形状稍似鸡,翅短圆,尾短,脚大,趾长。除高纬度地区外,遍布全球。体型大小变化很大;小者如麻雀,体长约11厘米;大者如小鸡,体长约45厘米。栖于稠密的草丛中,鸣声响亮,夜间尤然。

6、燕鸥

燕鸥常结群在海滨或河流活动。巢置于沼泽地的砂土窝中。每产卵2~3枚,淡灰或淡**。孵化期21天。中国常见种为普通燕鸥。主要食鱼类,春秋季节嗜吃蝗虫、草地螟等,为草原和农业地区的益鸟。

4、荞麦收获时间和方法?

荞麦别名:净肠草、乌麦、三角麦,我国荞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云南、四川、贵州,其次是**、青海、吉林、辽宁、河北、北京、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区。那么荞麦什么时候播种收获?

荞麦什么时候播种收获?

播种:

1.北方种植的苦荞麦最好在3~5月种植,南方春天来的早,而且种植的甜荞麦,最佳的播种时间是2~4月份。

2.根据不同地区,种植时间有所调整,因为地区的差异,温度很大,所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种植时间,不可按照网上的播种季节时间,要灵活运用。

收获:

我国荞麦一年四季都有播种: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也称春荞、夏荞、秋荞、冬荞。我国北方旱作区及一年一作的高寒山地多春播;黄河流域冬麦区多夏播;长江以南及沿海的华中、华南地区多秋播;**带地区多冬播;西南高原地区春播或秋播。各产区的具体适宜播期应根据品种的熟性(生育期)、当地的无霜期及>10℃的有效积温数,使荞麦的盛花期避开当地的高温(>26℃)期,同时保证霜前成熟为基本原则。

荞麦亩产量是多少?

荞麦亩产量的全国平均水平是300~400斤一亩,但有些条件好的地区,产量能多出50~100斤左右,而条件差点的种植土壤,产量会相应减少50~100斤。

荞麦的栽培技术

1.选茬整地:荞麦忌连作,前茬最好是土豆茬或谷茬。荞麦为直根系作物,根系不十分发达,同时芽子软,因此播前要浅耕灭茬,精细整地,为保苗全苗齐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抓紧抢播:荞麦生长既喜温凉环境,又怕霜冻。播种太早,生育前期易受到高温影响;播种过晚,生长后期易遭霜害。多年栽培经验是:立秋早,白露迟,处暑播种正当时。亩用种2.5—3公斤。

4.增施肥料:荞麦耐瘠薄,但适当增施磷钾肥能显著提高产量,但不能施入氯化钾,因氯离子会引发斑病导致减产。亩施过磷酸钙20公斤和**素6公斤作底肥,既经济,增产效果又显著。

5.合理密植:荞麦过稀过密都会影响产量。生产实践证明,以亩播量3.5—4公斤为宜,亩保苗14—16万株。播深3—4厘米,覆土厚度一般3厘米。播完种后如土干爽,可用木磙子压一遍;如土湿,可用马拉木杆拖一下即可。

6.田间管理:要及时松土,促进生长发育,三叶期间苗,使苗分布均匀。苗高9—10厘米时每10天中耕一次直至现蕾期封垄。始花期喷0.3%磷酸二氢钾液和0.1%钼酸铵或硼酸溶液。盛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时间以上午8—10时为宜。方法是用绳子或木杆横向牵动植株2—3次,每三天一次。有条件的农户在盛花期每15亩放养蜜蜂两箱。发生虫害及时防治,对粘虫、草地螟和钩刺蛾以及蚜虫要及时防治。

7.适期收获:霜降前,当全株有70%的籽粒呈黑褐色时,应抓紧时间于早、晚收获,并扎捆或扎把,竖放在室内,让荞麦充分后熟。

5、什么鸟会捉害虫?

一、燕子

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

二、啄木鸟

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

三、黑鸫

主食各种昆虫幼虫、蚂蚁、淡水螺、蟑螂等,而在山地草原上主要取食蝗虫、草地螟、地老虎、叶甲、步甲、瓢虫、蚂蚁和蝇类等。其在繁殖期间,大量捕食草原害虫,对草原虫害有明显控制作用,是新疆草原害虫的自然天敌。

四、伯劳鸟

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类。

五、椋鸟

椋鸟是害虫的天敌,能捕捉许多害虫,一对正在喂养雏鸟的灰椋鸟,每天要捕捉400克害虫。主要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

拓展好文:高天厚土“寸草心”——记草业科学家任继周、南志标

  草原,大地的“皮肤”;中国,世界“草原大国”。

  在鲜为人知的草业科学领域,有两位扎根西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97岁的任继周仍在潜心钻研、著书立说;身患严重眼疾的南志标仍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两位院士引领中国草业科学研究团队接续奋斗,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把论文写在高天厚土之间,不仅建立了一门学科,更维系了“草-畜-人”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为草原生产、生态、生计注入活力。

  疾风知劲草

  “1943年我上大学,那时烽火连天、饥荒遍地,19岁时体重只有40多公斤。怀着‘营养救国’的志向,我选择到‘国立中央大学’学畜牧。”任老回忆说,“我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得提高国人营养水平,有肉吃、有**喝!”

  “草原在哪里,我就去哪里!”新中国成立后,任继周主动请缨前往甘肃省兰州市的“国立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任教,自此扎根西北半个多世纪。

  1950年,他在海拔3000多米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展草原调查。6月飞雪的青藏高寒高原,艰苦难以想象。

  缺少设备,他改造药店小杆秤当天平、自制铸铁水管作采集杖、夜里把水剂瓶揣进怀中防冻裂……

  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臭虫和各种不知名的毒虫同眠。他这样形容被叮咬的感觉:坐立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从666到敌百虫,任继周用杀虫剂溶液浸泡衣裤制作“毒甲”,晒干就穿上进草原,一待就是几十天。

  “虫子不敢近身,但残毒可能致命。而我却能活这么大岁数,很奇怪,好像真的百毒不侵!”任继周笑着说。

  迢迢征程,任继周说自己“除了牦牛,别的能骑的动物都骑过”。

  “骑毛驴最受罪。它脾气倔,紧挨着山崖走,人的裤腿和行李都磨破了;走累了,不管是泥是水,随地倒卧,把人和行李都掀翻在地,怎么拉都不肯起来。”

  草原上的“正餐”,常是一碗面片汤就一碟咸韭菜。腌菜用苦水井里的盐碱水,麻木舌尖的苦味远大于咸味。

  任老**中,他自己就是一个青藏高原上的“土人儿”。

  “任先生上穿中式对襟外衣,下穿裤线笔直的毛料西裤,一双防水防刺、很有西北草原特色的翻毛皮靴。”1972年,刚被推荐至甘肃农业大学就读的南志标第一次见到任继周。“在那种环境下,任先生很尊重自己,也很尊重别人。”

  1969年,南志标从北京自愿报名到甘肃省张掖市的山丹军马场“上山下乡”。3月的马场,寒气逼人,枯黄一片。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18岁少年,大口呼吸着草原上自由清新的空气。待天气转暖,绿草如茵,想躺在哪儿就躺在哪儿。

  到了夏天,南志标和同事们就在祁连山下安营扎寨,开着拖拉机翻耕退化的草原,再播上一盆盆采集来的野生草籽。

  “第二年,新草像麦田般一望无际,绿浪滚滚。放马的工人说,草长得好,马一出圈就往那儿跑。我们很有成就感。”南志标回忆道。

  韶华竟白头,为草不知愁。马场让南志标爱上草原,大学则点燃了他对草原的学术热情——“原来草里还有大学问”。

  1984年,在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工作的南志标赴新西兰留学。“我当时想法很明确,出国就是为了学习先进技术,提高中国的草原生产水平。”

  **,获博士学位的南志标接到了在新西兰开展博士后研究的邀请,他的爱人王彦荣也获得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他们将此事写信告诉任继周。

  任继周一句“国家需要你们”,南志标夫妇便卖掉家具、汽车,带着100多公斤的学术资料毅然回国。

  “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南志标说。

  风恬草色鲜

  改革开放后,任继周出国看到“与海争地”的荷兰,84%的土地都在放牧;南志标则看到新西兰一亩地养一只羊,而当时我国15亩草地才能养一只羊……他们端详“洋草地”,暗下决心——把中国草原生产能力搞上去!

  早年,我国部分地区过度放牧导致“二两肉畜牧”(平均每亩草场产二两肉)。“草原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抓老鼠都比这产肉多啊!”任继周说。

  任继周总结历史教训,认为发展畜牧首先要遵循草原科学规律。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和发展季节畜牧业等理论,创建了有数字化特征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推出了草地临界贮草量、家畜临界减重等学术成果。

  “草原是生态系统,草原的问题出在草原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任继周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为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这一理论目前已被学界广泛接受,草原学由此向草业科学发展。

  牛羊是牧民的“庄稼”。南志标的研究侧重实践,涉及病害、育种、草原退化等领域。“草原有什么问题,我就研究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生产就发展了。”

  广泛分布在北方草原的醉马草,因牛羊马吃后中毒步履蹒跚如醉而得名。

  为什么醉马草能“醉马”?南志标率团队研究发现,醉马草中含有一种禾草内生真菌,真菌产生的生物碱使家畜中毒。但含真菌的植物,抗虫、抗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

  “我们筛选出一种真菌。有这种菌的植物长势好,对家畜无害。我们将菌接到大麦、青稞中,创造了新种质、提高了产量。”南志标说,如今,醉马草内生真菌是国际禾草内生真菌研究的三大体系之一。

  青藏高原缺少豆科牧草,牦牛、藏羊冬季常因缺乏草料而大量掉膘、死亡。针对这一问题,南志标历时10年选育优质的春箭筈豌豆。如今,该品种在西南草原广泛种植,不仅为牛羊提供了优质饲料,还改良了土壤。“作物和牧草新品种,最能展示研究成果,也最能推动生产、最能造福牧区群众。”

  任继周、南志标的研究,往往搞一次调查,就拿出一套草业振兴的科学方案;出一个成果,就兴起一方牧业。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草业科学的推动下,中国的草原上1.5万余种植物,与人间烟火、如云牛羊交相辉映,构成神州大地最迷人的风景。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董世魁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草业科学助力遏制草原退化,推动草原生产能力实现翻番。

  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调节气候乃至文化传承的功能逐渐被人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让草原上升腾起新的希望。

  为春留芳华

  一头是辽阔草原,一头是三尺讲台,两代院士砥砺前行,把从草原获得的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有人跟任继周说,各地草原站都有你的学生,你办了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任继周说,做学问必须“教学相长”,把成果运用于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否则,就成了‘书柜子’‘纸篓子’。”

  在两人看来,教师是与科学家同等重要的身份。南志标说:“大学本科教学最能体现‘蜡烛精神’。教师任教期间看不到成果,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关乎学生成长,最终影响国家发展。”

  “任先生特别关心年轻人。只要发现可造之才,就不遗余力培养。他有很高的学识,但从不觉得创建了学科‘功成名就’就不用再努力。”南志标说。

  任继周认为,在对外开放、生态文明、粮食问题三大背景下,搞好农区与牧区、种植业与养殖业、中国与外国的“三个耦合”,是未来生态健康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把“草业钥匙”。

  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办公室,严重眼疾没能影响南志标的工作。超大字号的文印材料和放大镜默默诉说艰辛与不易,也奏出了一首属于强者的交响曲。

  “对任老师最好的学习继承,就是发扬他的学术思想,身体力行推动学科建设。”南志标说。

  根据任继周提出的后生物生产层,南志标推动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草业经济管理方向)。如今,他在继续承担科研任务和指导研究生的同时,还花大量精力组织编写教科书和推动学科建设。

  “从1958年国内首设草原专业,到现在全国32所学校每年**约5000名本科生,学科发展很快,但内涵还需加强,任务还很重。中国40%的国土面积是草原,草原需要我们,哪怕筚路蓝缕,也要奋力前行!”南志标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南志标70岁生日时,近百名学生制作的纪念册扉页写道:“岁月在您身上刻下年轮,您的身旁崛起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漫画设计: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