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花卉病毒病发病规律 花卉病毒病发病规律有哪些

2024-07-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910 次
花卉病毒病发病规律 花卉病毒病发病规律有哪些

花卉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常见于花卉种植中。花卉病毒病的发病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性发病

花卉病毒病的发病与季节有关,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病较为严重。春季是花卉生长发育的季节,气温逐渐升高,病毒也随之增多。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花卉生长发育减缓,病毒也会逐渐减少。春季和秋季是花卉病毒病的高发季节。

2.病毒传播途径

花卉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昆虫传播、接种传播和种子传播。昆虫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例如蚜虫、白粉虱等。接种传播是指在花卉生长过程中,病毒通过伤口、剪刀等工具传播。种子传播是指病毒通过种子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少见。

3.病毒病的症状

花卉病毒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有:叶片变形、变色、萎缩、变小、变厚等;花朵畸形、色彩不正常、花瓣变形等;植株生长缓慢、枯死等。不同的病毒引起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4.防治措施

花卉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控制传播、病毒检测和清除病株。加强管理是指加强花卉的养护和管理,保持花卉的健康状态。控制传播是指采取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例如使用黄板、黏虫球等。病毒检测是指对花卉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病并采取措施。清除病株是指将已经感染病毒的植株及时清除,以免病毒传播。

花卉病毒病的发病规律是与季节、病毒传播途径、病毒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有关。只有加强花卉管理,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毒传播,才能有效地防治花卉病毒病。

相关拓展:

问:玫瑰月季南芥菜花叶病毒病的发病有哪些规律?

玫瑰月季南芥菜花叶病毒病的发病规律:汁液接触、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和介体传播。汁液易传病。种传率较高,可经玫瑰等12科15种以上的植物种子传播,蔽庆虚种传率达10%~100%,种传苗一般不显症。田间的传毒介体为裂尾剑线虫和考克斯剑线虫。

它们的幼虫和成虫均能传病,但带毒虫脱皮后就丧失传毒力,带毒虫的后代也不传病。菟丝子的两个种,即Cuscuta:subclusa和C.californica也常传毒。还可以通过鳞球、块茎、苗木等无性繁殖材料宏燃和种子远距离传毒传播。此病毒的寄主范围广,初侵染来源差蔽很多,但以月季或蔷薇的病株为主要来源,通过无性繁殖传播蔓延。

问:玫瑰月季番茄环斑病毒病的发病有哪些规律?

玫瑰月季番茄环斑病毒病的发病规律:自然界通过种子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种苗传毒的寄主如红三叶草、大豆、草莓、烟草、千日红、蒲公英、天竺葵谨碧、接骨木、番茄、桃、李、悬钩子、杏、蔷薇、唐菖蒲等。天竺葵和接骨木等种传病苗常不显症,而是隐症带毒。

传毒介体为土壤中的几种剑线虫,以美洲剑线虫最主要,其次有加利福尼亚剑线虫和里夫丝剑线虫。美洲剑线虫的3龄幼虫和成虫均可传毒,饲毒和接毒都可在1h内完成。线虫传毒效掘磨率极髙,单头线虫便能接种成功。线虫获毒后,可保持传毒力几周或几个月。据报道,番茄环斑病毒不能经菟丝子传播,木本植物只能通过嫁接传毒。花卉生长季节病毒的扩大蔓延与土壤中的介体线虫活祥散举动关系极为密切。但在田间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如不适当的嫁接会促使病害的迅速蔓延。

问:花卉病毒病是怎么识别与防治的?

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正确识别、防治,现将诊断识别及防治要点分别细叙如下:

(一)诊断识别

(1)症状诊断花卉病毒病症状特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变色:包括“花叶”、“斑驳”、“碎色”3个类型。“花叶”指病叶上出现深浅绿相间的斑块。“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分布不均匀。“变色”现象表现在花瓣上称为“碎色”。

②褪绿、黄化: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现为浅绿色或***。

③斑点、条纹: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

④环斑、栎叶:二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

⑤明脉、黄脉、脉带: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脉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沿叶脉变深绿色。

⑥皱叶、卷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

⑦丛生、矮化: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

⑧耳突:病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突起,形似耳朵状,称为“耳突”。

(2)田间观察与分析田间现场观察分析对于病害诊断意义较大。病毒病害在症状特点上易与非侵染***害,尤其是缺素症、空气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间分布多为零星分散,病株附近有健株。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非侵染***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恢复健康。花卉病毒病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病毒病症状中多为花叶、黄化,且常常表现为系统侵染,较少有腐烂、萎蔫症状。病毒病状有时也易发生变化,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种类及品种上,会有差异,有些病毒病会因温度等变化而出现隐症。

(3)利用内含体诊断植物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与其他细胞结构不同的微小个体,这些个体的形状与组成都各不相同,称为“内含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具有特殊形状的内含体,可以诊断病毒病,但单纯用内含体诊断也并不可靠。

(二)传染方式

(1)汁液传染:通常只发生于花叶型病毒病。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繁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传播病毒。

(2)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尤其以蚜虫、叶蝉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3)无性繁殖材料传染:由于病毒病为全株***染,一旦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一般都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走茎、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都可以传播病毒病。

(4)土壤传染:实际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分为两种,一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二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5)种子及花粉传染:种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会带有病毒,因而通过播种及花粉能传播病毒。

(6)菟丝子传播:由于菟丝子与多株寄主植物的维管束连在一起,因而传播病毒非常容易。

问:花卉的病毒病要怎样控制?

花卉病毒病的控制及综合治理:研究植物病毒的最终目的,在于掌握病毒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找出有效的控制办法,使作物优质髙产。在目前还没有找到防治病毒病特效药剂的情况下,对病毒病的控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消灭侵染来源、断绝传染途径、培育免疫或抗病品种,对于患病的作物,寻找各种物理及化学治疗办法。因为病毒病的发生,首先要有病原体即病毒的存在,而且要通过传染途径才能使作物发病。如果能彻底消灭侵染源或彻底断绝传染途径,那就不会发生病毒病。但是自然界中是很难做到的。况且大多数观赏植物同时感染2~3种或更多的病毒病原,这样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为此,对待任何一种病毒病的防治,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某种病毒的来源及传播方式单一,那么防治方法也就简单一些。例如有些花卉病毒病有昆虫介体,只依靠种球传播,那防治的重点放在选择无病毒种球作为繁殖材料上,就可以基本上解决问题。有些病毒病害,例如香石竹退化是由于多种病毒复合感染的结果,而且传毒介体既有蚜虫,又有土壤线虫等多种因素,因此在消灭传毒介体的同时,还要采用茎尖培养法进行去病毒处理。在栽培方面采取一系列卫生措施和田间管理,结合抗病选育等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强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防治植物病毒的基础在于了解病毒的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就是以病毒介体—寄主的生态学为基础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轻重缓急,不能把每个环节都等同起来,有时以消灭、控制介体昆虫为主,有时则以抗病育种、注意合理的栽培措施为主,具体病害具体分析。下列措施应作为制定综合防治计划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