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病 玉米矮化病毒病
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玉米病害,主要通过昆虫传播。该病害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褪绿、变黄,并且植株高度矮缩。受到感染的玉米植株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病毒传播
玉米褪绿矮缩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播。蚜虫会在感染的玉米植株上吸食汁液,同时也会带走病毒,传播到其他健康的玉米植株上。该病毒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因此在选种时需要注意。
病害防治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病。预防病害的发生是最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 使用健康的种子
- 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 使用昆虫防治剂,减少蚜虫数量
- 在种植时注意间距,避免植株之间的接触
相关拓展:
问:玉米矮缩病是什么原因,附症状及防治方法
1、种植当年,秋冬季雨雪较少,翌年春季气温并陵喊回升较早以及播种过早,为灰飞虱等害虫的越冬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继而传播病毒,扩散病害。2、氮肥施用过多,使得植株生长过嫩,或种植密度较大,株行间较郁闭。3、杂草从生、连年重茬、耕作粗放的地块容易发病。
一、玉米矮缩病是什么原因
1、发病原因
(1)种植当年,秋冬季较温暖干燥、雨雪较少,翌年春季气温较早回升,且过早播种,利于灰飞虱等害虫越冬与繁殖,继而传播病毒,导致病害扩散。
(2)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生长过嫩;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株行间较郁闭。
(3)肥力不足、连年重茬、杂草从生、耕作粗放的地块也容易发生此病害。
2、发病特点
(1)带有病菌的灰飞虱(若虫)潜伏在田埂、渠边、杂草的根际、枯枝落叶等地方越冬,翌年春季若虫会危害新长出的杂草嫩苗以及附近的麦苗。
(2)成虫会迁飞扩散至小麦地、玉米地、高梁地、谷糜地,并开始为害以及传播病毒病,继而导致出现绝野流行***害。
二、玉米矮缩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症状
(1)植株患病后,出现矮缩、节间变短的情况,沿叶脉产生褪绿色条纹,后条纹上还会出现坏死斑。根据叶片上的条纹宽度,可分为密纹型、疏纹型。
(2)发病早期,植株停止生汪弊长,提前枯死;发病中期,植株开始矮化,顶叶丛生,雄花难以抽出,植株通常会向一边倾斜;发病后期,矮缩情况不明显。
(3)发病后,植株的叶片、茎部、穗轴、髓部、雄花序苞叶、顶端的小叶均可受害,受害部位会出现淡***的条纹,或褐色坏死斑。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种植抗病品种,适时播种;精细整地,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②种子出苗后40-45天,进行第1次浇灌。
③做好防治灰飞虱的工作,一般可采用越冬防治、麦田防治、药剂拌种的方式,也可在1代成虫迁入玉米初期进行防治。
(2)药物防治
①2-3龄若虫盛发期,喷施噻嗪酮类药剂,比如扑虱灵、稻虱净,可提前1个龄期施药。
②亩用200-250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或用150-200克25%速灭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或用25-30克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施药期间确保田间有3-7厘米的浅水层。
问: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播方法:不能以机械方式传播,叶蝉半持久***。
传毒介体:该病毒由黑面叶蝉GraminellaNigrifrons以半持久性方式传播,持毒期为数天。经过2h的饲毒和2h的接种(毒)后即可传毒,无循环期。雄虫与雌虫、若虫与成虫均可传腔猜毒。该病毒不能经卵或跨龄期传播。Deltocephalussonorus是一种效率很低的传毒介体(Naultetal.,1973)。
自然寄主:玉米Zeamay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据报道,用叶蝉进行的传毒试验,只有禾本科的一些植物感染,包括二色蜀黍Sorghumbicolor,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黍Panicummiliaceum,御谷Pennisetumglaucum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这些寄主上表现伍乱型的症状非常轻微。重要的杂草寄主有阿拉伯高粱Sorghumhalepense、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与多种狗尾草(Setariaspp.)(Naultetal.,1976)陪册。
问: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病是怎样检验与检疫的?
鉴别寄主:
①玉米:系统褪绿斑驳,叶片坏死,植株矮化。许多马齿种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以及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的品种均非常感病。症状包括褪绿斑驳、叶坏死与植株矮化(CastilloLoayza,1977;Uyemotoetal.,1981)。耐病的基因型则表现褪绿斑驳或花叶,或潜隐侵染。这些基因型对机械传播的玉米矮花叶病毒与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V)也可能感病,其症状与本病的症状难以区别。
②小麦品种Parker:小麦偶尔表现褪绿斑点,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出现轻微的系统性斑驳。该寄主对于鉴别本病毒与W***V非常有用,后者导致系统性褪绿条斑;对于鉴别本病毒与MDMV也非常有用,后者不侵染(Uyemotoetal.,1980)。
③二色蜀黍品种AsgrowBugoff:对本病毒和W***V免疫。对于鉴别本病毒与MDMV株系A(导致褪绿斑驳或红叶)与株系B(SCMV-MDB)(导致严重的系统性叶片变红)也非常有用(Uyemotoetal.,1980)。
体外稳定性:
①钝化温度:80~85℃。
②稀释终点:10-6~10-8。
③体外存活期:12~33d。
血清学检测:该病毒具有中等到高度的免疫原性。通过肌肉注射(每隔7d注射一次)在福氏完全或不完全佐(Castillo&Hebert,1974;Niblett&Claflin,1978;Pauletal.,1980)中乳化的提纯病毒,或者结合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每隔10d注射一次)(Uyemoto,1980),兔子体内即可产生抗体。用凝胶双扩散法(geldoublediffusion)测定的抗血清的效价为1/512~1/2048(Paul,Querfurth&Huth,1980;Uyemoto,1980),与同源性的反应物可产生一条单一的沉淀线(Uyemoto&Claflin,1981)。最常用的血清学测定法为凝胶双扩散(Bockelmanetal.,1982;Uyemotoetal..1980)与ELISA(Bockelmanetal.,1982)。其他的血清学测定法为微量沉淀测定法(Naultetal.,1978),免疫电泳(Pauletal.,1980)、免疫电镜技术(Lesemann&Paul,1980)和免疫荧光测定等(Gingery&Gordon,1981)。
本病毒与雀麦花叶病毒、鸭茅轻型花叶病毒、鸭茅斑驳病毒、洋狗尾草斑驳病毒、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玉米雷亚朵非纳病毒、玉米线条病毒、玉米条纹病毒、玉米白线花叶病毒、莫利亚草线条病毒、黍花叶病毒、梯牧草斑驳病毒,水稻黄斑驳病毒以及藜草花叶病毒等均无血请学关系。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可能由玉米种子远距离传播,并经甲虫非持久性传毒,对玉米生产可构成严重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10分,为重危有害生物。为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尚未发生,鉴于其农业生产的潜在危害性,应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地理分布:美国、墨西哥、秘鲁、阿根廷。
检疫国家地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秘鲁、阿尔及利亚、冰岛、摩洛哥、斯洛伐克等。
应检植物:玉米种子。
检疫措施:引进玉米种子时须经国家检疫机构特许审批,限量进口,并要求附有出口国《检疫证书》,保证不带有此类病毒。入境后须经指定的隔离检疫站进行一年以上生育期检验,确认无病后在隔离条件下繁殖无病毒种苗,才可允许用于生产种植。
问:玉米矮缩病怎么治疗?
玉米粗缩来病在我国各地均源有发生。(1)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褪绿虚线小点,随着虚线小点增多,叶背的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减半,严重时不抽雄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子粒减少,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有的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叶缘变红。(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通过灰飞虱传播。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玉米及杂草,都是该病毒的毒源。在华北地区,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与灰飞虱越冬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吻合。(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并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场所;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用种衣剂包衣。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