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三遍药金花果
文/惜珍画/李守白
石库门弄堂里的年味
新风鳗鲞(摄影)罗英
我小时候住在天潼路时,最难忘的是石库门弄堂里浓浓的年味。这种年味大约距离春节半个月时就开始显山露水了,每家每户的晒台上、北窗口不约而同地挂出了自家腌制的风鹅、酱肉、鳗鲞等,招摇在弄堂上空,似乎昭示着年的到来。
按照习俗,上海人过年是要包汤团的,就好比北方人过年包饺子一样。昔日,包汤团用的水磨糯米粉市场上没有卖,只能自己把糯米淘净浸泡后用石磨磨成水磨粉。因此上海人家里大多备着一口小石磨,没有石磨的便向邻居家借用。临近新年时家家户户都用石磨在天井里磨糯米粉,磨时,把一只钢筋锅子放在石磨出口下方,再往磨子里放一勺糯米,稍微加点水进去,磨几下,就有雪白的糯米粉沿石磨出口流淌下来,这活儿需要耐心、细心,所谓水磨工夫,是急躁不得的。水磨粉磨好后,装在干净的纱布袋里,挂起来把水沥干才能用,年的气息便借着石磨和带着酒酿甜香的水磨粉从一家家石库门里飘散出来,连空气中都带着丝丝甜味。
上海风情小品李守白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那是一年到头最隆重的一顿饭。年夜饭做好后是先要摆到桌上孝敬祖宗的。这是老上海人崇敬先人的一个古老传统。祭拜完后,才可以入席。我是家里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孩子,就坐在最里边面朝东的靠墙位子,这是我喜欢的座位,它让我觉得特别安全,有一种被包裹呵护的感觉。
阖家团圆(海派重彩)李守白
小说《半生缘》里描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写道:“饺子、蛋饺都是元宝”,过年吃蛋饺才算是好彩头。当年,蛋饺是用铁勺在煤球炉上做出来的。我家过年用的蛋饺都是外婆做的,她用一块熬好的猪油在烧热的铁勺子上一抹,猪油融化后把蛋液倒入转一个圈,填入肉馅,快速翻折,用蛋液的粘性封口,一只金灿灿的形似金元宝的蛋饺就做好了。
在吃年夜饭时我们家会像《红楼梦》里那样击鼓传花,妈妈从瓷花瓶里抽出一支红梅,然后由舅舅用筷子敲着鼓点开始挨个传递,鼓声一停,红梅传到谁手里就要讲一句诗,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但必须是顺着上一句的意思,讲不出就要受罚,罚的方式很多,可以喝一小杯酒,也可以讲一个笑话或是唱一首歌。这个节目平时节假日也经常玩,这逼着我背了不少唐诗宋词。年夜饭的这顿饭延续时间较长,席间充满着天伦之乐。
除夕夜是要守岁的,弄堂里家家户户的窗口透出通明的灯火,温馨甜蜜。说是守岁,大人们也没闲着,忙着包汤团、炒花生、炒瓜子。一般炒花生瓜子都是外公的任务,他火候掌握得好,炒出来的花生瓜子又香又脆。其余的人就围坐在刚刚收拾干净的八仙桌旁包汤团。我家祖籍是宁波,包的是黑洋酥汤团,黑洋酥是从南京路三阳盛南货店买来的。宁波汤团讲究小巧精致,过年要包几百只,全家聚在一起包汤团,说说闲话,不知不觉,已近午夜。午时钟声敲响后,妈妈开始煮汤团,每人一碗热乎乎的汤团下肚后就各自上床睡觉了。
步步高升(海派重彩)李守白
第二天是可以睡懒觉的,但过去弄堂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个不停,被鞭炮声催醒后一眼就看见妈妈放在床边请裁缝做好的蔟新的衣服鞋袜,当即迫不及待地起身穿上美美地去给长辈拜年。此时,长辈们已端坐在八仙桌旁,我们小辈挨个上前给长辈磕头。长辈们分发年前已准备好的用大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我最小,收取的红包也最多,这是小孩子盼了一年的期望,拿到后自然是欢呼雀跃,欢乐的气氛当即在家里漫延开来。
年初一早晨照例是要吃甜点的,通常是一人一碗白糖赤豆年糕羹,寓意甜甜蜜蜜,高高兴兴,年年高。吃好早饭,被允许到街上玩。外面十分热闹,从浙江北路到山西北路的这一段天潼路上,摆满了好吃好玩的摊位。有变戏法的、有牵着小猴子耍猢狲出把戏的、有卖气球的、有套圈的,有捏糖人的、有卖煎鱿鱼的、有卖花炮的等等,小孩子有限的压岁钱一会儿就花得精光了。
初一的晚餐是比较早的,吃完晚饭,妈妈就催着我上楼去睡觉。因为初一晚上是老鼠娶新娘的日子,不能弄出动静来,而且只有安静地在黑暗中躺着,才能看见老鼠娶亲的盛况。所以我吃好晚饭,就乖乖地钻进被窝,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一心想看老鼠怎么娶亲。但却从来没有看见过老鼠娶新娘。问外婆外公和妈妈,他们都笑着说:“谁让你睡着了?我们可都看见了。”外婆还绘声绘色地说:“晚上老鼠的仪仗从床下出来,个个穿着红衫绿裤,敲锣打鼓、排着长队来迎亲。中间一个十字披红、帽插金花、骑着一匹白马的便是老鼠新郎,尾随着的是一顶八人抬的敞篷花轿,花轿里坐着戴花披翠的老鼠新娘。”我边听边后悔不迭,见我沮丧的模样,妈妈安慰我,明年大年初一再看吧。所以我每年都怀抱希望。但第二年钻进被窝,照样抵不住睡眠袭来,所以从未见过老鼠娶亲的盛况。长大后终于知道,这本来就是个民俗童话,骗小孩子早早上床睡觉才是目的。因为前一天除夕,大人小孩睡得晚了,大家都需要补觉。这种憧憬和期盼所带来的内心的快乐却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子所独有的。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接待来访宾客,弄堂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手提各式礼盒穿着考究的喜气洋洋的人们。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落在元宵节,除了吃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圆,孩子们一人拉着一个兔子灯,欢笑着在弄堂里走来走去,兔子灯里面装有蜡烛,蜡烛光暗暗的,昏昏的,星星点点地在弄堂里闪烁,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荡漾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弄堂除去了白天的喧嚣嘈杂,变得犹如仙境,为春节画上了漂亮的句号。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24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24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4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4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李守白
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
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弄堂飘香(摄影)陈刚毅
编者按:
图片:李守白绘;罗英陈刚毅摄
美编:王菲
栏目主编:施丹妮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