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农药异构体什么作用(退菌特农药有什么作用)

2024-06-0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641 次
农药异构体什么作用(退菌特农药有什么作用) 关于农药的“急

1:有机砷农药是指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含砷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农药。主要品种有稻脚青、稻宁、田安、甲基硫砷等。退菌特是有机硫和有机砷杀菌剂的混合制剂。由于这类农药及其分解产物对人、畜都有较高的毒性,同时容易在土壤和农产品中积累,所以已限制生产和使用。

2:不知道

3:有机磷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含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类农药品种多、药效高,用途广,易分解,在人、畜体内一般不积累,在农药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化合物。但有不少品种对人、畜的急性毒性很强,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安全,近年来,高效低毒的品种发展很快,逐步取代了一些高毒品种,使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更安全有效。

过去我国生产的有机磷农药绝大多数为杀虫剂,如常用的对硫磷、内吸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及敌敌畏等,近几年来已先后合成杀菌剂、杀鼠剂等有机磷农药。

4:1947年由美国人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丙烯菊酯,并于1949年商品化。从此开发出一类高效、安全、新型的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其特点如下。

①高效。其杀虫效力一般比常用杀虫剂高10~50倍,且速效性好,击倒力强。例如,溴氰菊酯每亩用药量仅1/15克左右,是迄今药效最高的杀虫剂之一。菊酯的分子含有多种立体异构体,毒力相差很大,分离或合成其中的高毒力异构体甚为重要。

②广谱。对农林、园艺、仓库、畜牧、卫生等多种害虫,包括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早期开发的品种对螨的毒力较差,但目前已出现一些能兼治螨类的品种,如甲氰菊酯、氟氰菊酯,并有能当杀螨剂使用的氟丙菊酯。早期的品种由于对鱼、贝、甲壳类水生生物的毒性高,不允许用于水稻田,目前已开发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品种,如醚菊酯、乙氰菊酯可在稻田使用。

③要求喷药均匀。这类药剂的常用品种对害虫只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且触杀作用强于胃毒作用,如氰戊菊酯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毒力比胃毒毒力大8~9倍。施药时要把药液直接喷洒到虫体上,或是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体表面,使害虫在作物体上爬行沾着药剂或是吃了带药的作物体,才会中毒死亡。

④极易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用拟除虫菊酯是一类容易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杀虫剂,其抗药性表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抗药性发展快、水平高。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河中下游使用菊酯仅3~4年,棉蚜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就产生了上千倍的抗性。为了合理使用菊酯类农药,延长其使用寿命,建议使用时注意3点:一是规定使用范围,限定对作物危害严重的害虫才使用菊酯杀虫剂,其他害虫尽可能选用其他类型杀虫剂;二是在关键世代用药,对必须用菊酯杀虫剂防治的害虫也只能在害虫发生危害的关键世代使用,其他世代选用别的杀虫剂防治;三是限制使用次数,一般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2次,并与其他类型杀虫剂轮用或混用。不可把菊酯农药当作万能药,无处不用或连年频繁使用。二是品种间抗药性有差异。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品种时,更应注意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5:植物源农药以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无公害的优势,现已成为绿色生物农药首选之一,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及植物光活化霉毒等。到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源杀虫剂有杨林股份生产的博落回杀虫杀菌系列、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等。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目前,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及印度等国已大量施用,国际上己有40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注册、生产和应用。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作为防治农业有害物质的生物制剂。其中,苏云金菌属于芽杆菌类,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昆虫病源真菌属于真菌类农药,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黑尾叶病有特效;根据真菌农药沙蚕素的化学结构衍生合成的杀虫剂巴丹或杀暝丹等品种,已大量用于实际生产中。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农药“六六六”是什么?

六六六,又名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

六六六,又名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分子式C6H6Cl6,分子的结构式中含碳、氢、氯原子各6个,其中γ异构体(又称林丹)杀虫效力最高,α异构体次之,δ异构体又次之,β异构体效率极低。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的组成大致为:α-六氯环己烷(55–60%,甲体)、β-六氯环己烷(5–14%,乙体)、γ-六氯环己烷(12–16%,丙体)、δ-六氯环己烷(6–8%,丁体)、ε-六氯环己烷(2–9%,戊体)、七氯环己烷(4%)、八氯环己烷(0.6%)。

菊酯为什么可以杀虫?

除虫菊酯杀虫原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拟除虫菊酯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故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其缺点主要是对鱼毒性高,对某些益虫也有伤害,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提高10~100倍。拟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有些品种兼具胃毒或熏蒸作用,但都没有内吸作用。

扩展资料;

联苯菊酯使用注意事项

1、该产品没有登记在水稻上使用,但是一些地方农户在防治茶叶害虫时,发现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亦很好。农户如要将该药剂防治水稻等非登记作物害虫,尤其是稻、桑混栽地区蚕很容易中毒,一定要谨慎,防止蚕中毒受到重大损失。

2、该产品对鱼、虾、蜜蜂有较大毒性,使用时,要远离养蜂区,不要将残留药液倒入河塘鱼池。

3、鉴于菊酯类农药频繁使用会使害虫产生抗药,因此要同其他农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产生,一季作物拟使用1-2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虫菊酯除虫菊是指菊科菊属除虫菊亚属的若干种植物。传说很久以前,在古波斯一带,有一妇女从田间采回一些美丽的小花,不久把枯萎的小花丢在屋角,数周后,发现在枯花周围有一些死虫。这是发现除虫菊杀虫作用最早的传说,未见于文字记载。又据说早在初期亚美尼亚人发现北高加索的一个部落,用一种红花除虫菊的粉末杀虫。大约在1840年在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发现白花除虫菊的杀虫毒力更高,此后作为杀虫药用植物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大规模栽培,1935年我国开始少量种植。一般除虫菊花中含杀虫物质仅1%左右,肯尼亚曾培育出一个品种,含量最高也仅达3%。

但其优良杀虫性能,引起世界化学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初已开始研究其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1964年才最后确定共有6种有效成分。在天然除虫菊素化学结构基本研究清楚的基础上,就开始人工模拟合成研究,1947年由美国人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丙烯菊酯,并于1949年商品化。从此开发出一类高效、安全、新型的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其特点如下。

①高效。其杀虫效力一般比常用杀虫剂高10~50倍,且速效性好,击倒力强。例如,溴氰菊酯每亩用药量仅1/15克左右,是迄今药效最高的杀虫剂之一。菊酯的分子含有多种立体异构体,毒力相差很大,分离或合成其中的高毒力异构体甚为重要。

②广谱。对农林、园艺、仓库、畜牧、卫生等多种害虫,包括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早期开发的品种对螨的毒力较差,但目前已出现一些能兼治螨类的品种,如甲氰菊酯、氟氰菊酯,并有能当杀螨剂使用的氟丙菊酯。早期的品种由于对鱼、贝、甲壳类水生生物的毒性高,不允许用于水稻田,目前已开发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品种,如醚菊酯、乙氰菊酯可在稻田使用。

③要求喷药均匀。这类药剂的常用品种对害虫只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且触杀作用强于胃毒作用,如氰戊菊酯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毒力比胃毒毒力大8~9倍。施药时要把药液直接喷洒到虫体上,或是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体表面,使害虫在作物体上爬行沾着药剂或是吃了带药的作物体,才会中毒死亡。

④极易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用拟除虫菊酯是一类容易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杀虫剂,其抗药性表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抗药性发展快、水平高。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河中下游使用菊酯仅3~4年,棉蚜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就产生了上千倍的抗性。为了合理使用菊酯类农药,延长其使用寿命,建议使用时注意3点:一是规定使用范围,限定对作物危害严重的害虫才使用菊酯杀虫剂,其他害虫尽可能选用其他类型杀虫剂;二是在关键世代用药,对必须用菊酯杀虫剂防治的害虫也只能在害虫发生危害的关键世代使用,其他世代选用别的杀虫剂防治;三是限制使用次数,一般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2次,并与其他类型杀虫剂轮用或混用。不可把菊酯农药当作万能药,无处不用或连年频繁使用。二是品种间抗药性有差异。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品种时,更应注意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1、原因:菊酯可以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

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提高10~100倍。拟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有些品种兼具胃毒或熏蒸作用,但都没有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拟除虫菊酯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故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其缺点主要是对鱼毒性高,对某些益虫也有伤害,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3、加工工艺

除虫菊酯的主要来源是除虫菊植物的花朵,根、茎中也含有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通常采用低温萃取,其加工工艺如下:

干花造粒——低温萃取——溶剂回收——除虫菊酯产品康德乐环保杀虫公司告诉你,当然可以,聚酯类药物是广谱性杀虫剂,无气味,无污染,高效低毒的环保型杀虫剂。但要严格按照比例要求配置喷洒。要避开一切食物。除虫菊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方面:

一、和DDT的作用机制相似地改变离子通道学说:

在轴突膜上也存在一类拟除虫菊酯受体,它也是个空隙,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受体物理性结合后,改变了膜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具体地讲是使Na+通道延迟关闭,负后电位延长并加强,导致产生重复后放。

二、和DDT相似地抑制了外Ca2+—ATP酶,导致了外Ca2+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阈值电位,使之更易引起重复后放。

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能刺激r—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

昆虫运动神经元和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有两类:一类是兴奋性,递质为谷氨酸盐;另一类是抑制性突触,递质为GABA。GABA的释放引起K+外流,Cl-内流,造成膜超极化,使之更难产生动作电位。

GABA是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肌肉连接点,估计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的如击倒、麻醉等症状可能和刺激GABA的释放有关。即,拟除虫菊酯抑制了Ca2+—Mg2+—ATP酶的活性,造成细胞内Ca2+浓度上升,启动前膜释放神经递质GABA,同样影响了Na+、K+的通透性,干扰了兴奋传导,但具体毒理机制尚不清楚。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昆虫死亡:

A、重复后放导致一类神经毒素的产生;

B、神经系统的全面破坏,传导阻断;

C、其它组织病变,如失水及组织坏死等。

异菌脲有哪些作用?

异菌脲作用:

异菌脲是二甲酰亚胺类高效广谱、触杀型杀菌剂。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瓜果类等作物早期落叶病、灰霉病、早疫病等病害。其他名称:扑海因、桑迪恩。制剂:50%可湿性粉剂、50%悬浮剂、25%、5%扑油悬浮剂。毒性:按中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异菌脲属低毒杀菌剂。作用机制:异菌脲能抑制蛋白激酶,控制许多细胞功能的细胞内信号,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进入真菌细胞组分的干扰作用。它即可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及产生,也可抑制菌丝生长。即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各发育阶段均有影响。

产品特点:

1.适用于瓜类、番茄、辣椒、茄子、园林花卉、草坪等多种蔬菜及观赏植物等。主要防治对象为由葡萄孢菌、珍珠菌、交链孢菌、核盘菌等引起的病害。如灰霉病、早疫病、黑斑病、菌核病等。

2.异菌脲是一种广谱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可有效防治对苯并咪唑类内吸杀菌剂有抗性的真菌。

注意事项:

1.不能与腐霉利(速克灵)、乙烯菌核利(农利灵)等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用或轮用。

2.不能与强碱性或强酸性的药剂混用。

3.为预防抗性菌株的产生,作物全生育期异菌脲的施用次数要控制在3次以内,在病害发生初期和高峰前使用,可获得最佳效果。异菌脲其他名称Rovral,扑海因异菌脲是二甲酰亚胺类高效广谱、触杀型杀菌剂。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瓜果类等作物早期落叶病、灰霉病、早疫病等病害。其他名称:扑海因、桑迪恩。制剂:50%可湿性粉剂、50%悬浮剂、25%、5%扑油悬浮剂。毒性:按中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异菌脲属低毒杀菌剂。作用机制:异菌脲能抑制蛋白激酶,控制许多细胞功能的细胞内信号,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进入真菌细胞组分的干扰作用。它即可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及产生,也可抑制菌丝生长。即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各发育阶段均有影响。一、产品特点1.适用于瓜类、番茄、辣椒、茄子、园林花卉、草坪等多种蔬菜及观赏植物等。主要防治对象为由葡萄孢菌、珍珠菌、交链孢菌、核盘菌等引起的病害。如灰霉病、早疫病、黑斑病、菌核病等。2.异菌脲是一种广谱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可有效防治对苯并咪唑类内吸杀菌剂有抗性的真菌。二、使用方法1.防治草莓灰霉病:于草莓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8天施药1次,收获前2~3星期停止施药。每次每亩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毫升(克),兑水喷雾。2.防治果花腐病、灰星病、灰霉病:花腐病于果树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1次药。灰星病于果实收获前3~4星期和1~2星期各喷1次。灰霉病则于收获前视病情施1~2次药。每次每亩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66~100毫升(克),兑水喷雾。3.防治番茄灰霉病、早疫病、菌核病和黄瓜灰霉病、菌核病: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全生育期施药1~3次,施药间隔期7~10天。每次每亩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50~100毫升(克),兑水喷雾。4.防治大白菜、菜豆、甘蓝、西瓜、甜瓜、芦笋等蔬菜灰霉病、菌核病、黑斑病、斑点病、茎枯病等: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施药间隔期,叶部病害7~10天,根茎部病害10~15天,每次每亩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66~100毫升(克),兑水喷雾。5.防治观赏作物叶斑病、灰霉病、菌核病、根腐病:可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施药间隔7~14天,每次每亩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75.4~100毫升(克),兑水喷雾,也可采用浸泡插条的方法,即在50%异菌脲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25~500倍液中浸泡15分钟。三、注意事项1.不能与腐霉利(速克灵)、乙烯菌核利(农利灵)等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用或轮用。2.不能与强碱性或强酸性的药剂混用。3.为预防抗性菌株的产生,作物全生育期异菌脲的施用次数要控制在3次以内,在病害发生初期和高峰前使用,可获得最佳效果。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