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丛发病率怎么定义
关于秸秆还田的研究中,从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产生影响方面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并不多见。从科学角度而言,在水稻田间,当病虫害暴发的时候,秸秆被感染病害,而且携虫,是不宜直接还田的。落实到生产实际中,多数秸秆还是被还田利用了。由于病虫害的危害,会对水稻的生长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就需要对秸秆科学利用,达到废物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安全调控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秸秆还田的现状
秸秆的综合利用中,还田是重要的方式。在短期内将水稻的秸秆直接还田,可以使得水稻秸秆得到有效利用。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可以采用直接留高茬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水稻秸秆覆盖的方法,将秸秆粉碎翻入到土壤中,或者集中沟埋。这些秸秆还田的方法效果都非常好。将秸秆直接还田,不仅可以将大量的秸秆还田,而且操作简单。秸秆含有机质,而且含量很高。将秸秆中的有机质充分利用去来,水稻的籽粒品质有所改善,还可以发挥生态功能。秸秆还田能够带来诸多的好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将秸秆粉碎之后,用翻压的方法还田,就可以将秸秆的营养物质充分保留在田地的土壤中,但也会导致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对秸秆腐解,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秸秆粉碎的过程,不能够将病源虫卵完全杀死,带病菌虫卵的秸秆必然会对水稻的生长埋下隐患。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的方法,秸秆保留完整,在田地上覆盖,可以避免土壤中含有的水分大量蒸发。当秸秆腐烂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
2秸秆还田对水稻病害产生的影响秸秆还田如果操作不当,会增加田间的病原菌数量,使得水稻的病害发生率升高。采用水稻秸秆免耕覆盖还田的方法,病害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秸秆还田的方式不同,对病害的发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就会将升高。对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研究,要预防水稻纹枯病,如果病症比较轻,可以采用还田翻耕的方法,随着病症的加重,秸秆还田技术就要做出调整,采用还田免耕的方法、不还田翻耕的方法、不还田免耕的方法。
采用稻秸秆覆盖技术,用旋耕还田或者掩埋还田的方式,由于还田非常浅,还不足5厘米,所以容易引发病害。采用深埋的方法,达到20厘米,甚至超过50厘米的时候,引发病害的几率就会降低,病残体消除,水稻田间的菌源数量会减少。
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等等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秸秆还田后,秸杆上携带有病源菌,就会留下隐患。所以,选择健康的秸秆还田是非常必要的。
3秸秆还田对水稻虫害产生的影响
采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壤是保护性耕作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得水稻耕作的次数减少。但在保护稻田土壤的同时,水稻作物高留茬,或者将秸秆直接粉碎之后播撒到稻田中,采用这种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可以让害虫有丰富的食料,特别是越冬的害虫,例如大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繁殖速度加快。根据研究表明,在虫害的初期阶段,秸秆还田的水稻地块中,潜
叶蝇和负泥虫会具有很高的危害率,而且这种危害已经超过了秸秆未还田的地块。所以,秸秆还田导致加重害虫发生,是由于这种方式为越冬虫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如果改变秸秆还田的方式,让秸秆不会成为害虫在冬季可以成活的场所,就可以是减少虫害发生的几率降低。
对稻秸秆掩埋,采用这种还田的方式,对深度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果掩埋过浅,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对水稻的秸秆还田,需要掩埋的深度要超过20厘米,害虫的幼虫死亡率能够超过60%。对水稻的秸秆进行集中掩埋,掩埋的深度最好大于35厘米,这是较为经济的。也就是说,秸秆埋深超过35厘米,害虫的幼虫数量就会大大减少,而且成本也是最低的。不需要使用农药,农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将浅层还田的方式改为深耕还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杀死害虫,是非常有效的减少田间虫源的一个重要方式。
4结束语
当前秸秆还田被充分利用,但是依然存在弊端。当前很多专家对秸秆还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改进方法,使得秸秆还田工作逐渐细化。在秸杆还田操作中,对于还田的方式、数量等等,都要从农田的实际出发进行。秸秆还田方式的使用要科学化,尽量选择种植年限少的秸秆,要保证秸秆不会被病虫侵害,水稻要有很强的抗性。对秸秆深耕,可以起到抵抗病虫害的作用。当秸秆深耕还田的时候,深度超过35厘米,田间的病虫源数量就会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几率就会减少。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