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硒和农药混喷问题大不大
硒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及农药混喷问题探讨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硒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硒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硒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积累量,增加植物的生物量。硒还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激素代谢,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硒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耐旱性,增加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硒和农药混喷问题
农药混喷是指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将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硒和某些农药混合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硒和草甘膦混合使用会降低草甘膦的杀草效果,硒和多菌灵混合使用会降低多菌灵的杀菌效果。
硒对植物生长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硒肥来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可以利用硒的促进作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用户关心的问题
1.硒肥的施用方法有哪些?
硒肥的施用方法有叶面喷施、土壤施用、根部浸泡等多种方法。其中,叶面喷施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硒肥,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和品质。
2.硒对人体的健康有何影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适量的硒摄入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预防和治疗多种***。
3.农药混喷对环境有何影响?
农药混喷会导致农药残留量的增加,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该避免农药混喷的使用。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合理利用硒的促进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应该避免农药混喷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钰钦,刘亚兰.硒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4,34(4):1-6.
2.王宏伟,陈旭东.硒的生物学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6(3):277-282.
3.高峰,杨春林.农药混用对农作物生产和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24,34(5):1-8.
问答拓展:硒叶面肥可以和农药一起喷吗
硒叶面肥不适宜和农药一起喷。1、硒叶面肥是微量肥料,有农药一起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2、硒叶面肥可以和农药一起喷会增加农药的毒性。
3、硒叶手灶面肥可以和农药一起喷会降低药效。
硒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一种有益元素,硒能刺激植物的生长发育、种子萌发和提高根系活力,促进营养的吸收和植物新陈代谢,提高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增强植物生物抗氧化作用及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逆能力,并具有拮抗重金属的作用。
施用硒肥后可明显提高农产品的含硒量,从而大大提高商品价值(在市场上,富硒大米售价是普通大米的3-5倍),是目前生产富硒农产品(富硒大米、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花生、富梁让硒大豆、富硒苹果、富硒蜜桃、富硒葡萄、富硒枣、富硒大蒜、富硒西瓜、富硒茶、富硒蔬菜、富硒水果)的首选富硒肥料。硒农产品国家标准:硒大米的硒含量应在0.04mg/kg-0.30mg/橡薯局kg之间;硒苹果的硒含量应在15ug/kg-40ug/kg之间;硒茶叶的硒含量应在0.25mg/kg-4.00mg/kg之间。
问答拓展: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挥发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和叶片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硒。同时也通过叶片向空气中排放硒。这一吸收排放过程构成了植物体的代谢机制。植物吸收的硒和排出的硒无论是其数量还是硒的结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植物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硒并将其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连同水溶性无机硒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存储(Shrift,1969)。这种吸收和存储随植株的发育而变化,由根-叶-茎-种子,不同的植物种属对硒的吸收-运输-储存都不尽相同。郑达贤(1988)利用水稗进行盆栽试验,旱地栽培随植株发育过程中硒的含量根>叶>茎>籽粒,而渍水栽培则显示根>籽粒>叶>茎。后一种栽培方式种子储存硒的能力比旱地栽培明显增加。来自美国的资料,根茎和鳞茎类、大田类、叶菜类、紫菜类、蔬果类、树果类作物硒含量依次为0.408、0.279、0.110、0.066、0.031μg/g(Mikkelsen,1989)。其中大田作物吸收和储存硒能力依次为十字花科>黑麦草>豆类>谷类(Hamilton,1964)。很显然,在土壤中的根茎作物硒浓度最高,离地面最近的大田作物和叶蔬类作物硒含量相对低一些,离地面最高的树果类硒浓度最低。但是粮食作物中籽粒或种子中含硒量大于茎叶含硒量。小麦对硒的吸收在生长前期(即拔节期以前)集中于叶片中,后期则在麦穗中富集,约占麦株硒62.3%~62.9%(郑建国,1989)。蔬菜作物也有与小麦类似的积硒过程,最后大部分可溶性硒都被转移至豆荚或种子中(Bisbjerg,1969)。由此看来,能直接从土壤中吸收并储存硒的植物根部和块茎作物硒浓度自然很高,植株在地面上部分需要通过输送作用将硒送达各器官。显然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比如早期的叶片)硒含量较高,那些离地面越高的部分(例如树果)硒含量就很低。另外对于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其籽粒的聚硒作用比叶、茎要强得多(Bisbjerg,1969),表明随着植株生长,硒趋向于向籽粒富集。
植物根系对土壤硒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因为根系吸收土壤中Se(Ⅵ)时需要能量,是一个主动过程,而吸收Se(Ⅳ)时不需要并逗顷能量,是一个被动过程。然而有研究证实,如果在同量硒供应时,植物吸收Se(Ⅵ)的能力是吸收Se(Ⅳ)的8倍(Bisbjerg,1969)。这似乎表明,植物在吸收土壤硒时,是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进行的,是一个非线性演化过程。
表1-9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稗籽粒硒含量比较 μg/g
(据郑达贤,1988)
除了以上植物自身吸收和储存硒的能力之外,外部环境也是影响植物吸收硒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影响因素:①土壤硒总量和有效硒含量;②作物栽培方式;③天气和气候变化;④土壤pH和Eh值的高低;⑤土壤粘度和有机质含量;⑥共存元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在高硒环境中,土壤高总硒和高有效态硒都能使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和储存较多的硒。但是在低硒环境中,有时土壤总硒并不很低(如黑龙江和张家口的黑土和暗棕壤),然而由于有效态硒很低,导致植物吸收和储存的硒很低。关于栽培方式对植物吸收性的影响,郑达贤的试验已经证实,同一水稗作物吸收的硒,渍水栽培比旱地栽培明显高许多,尽管不同的土壤类型生长的水稗渍水栽培比旱地栽培增长的幅度不尽相同(表1-9)。郑达贤将这种差异归因于土壤通气条件和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天气气候对植物吸收硒的影响研究得不多,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杨光圻和毛大均等就曾推测,湖北恩施地区959~1963年连续几年的严重旱灾,造成了粮食硒(主要是玉米硒)的大幅度增长。本次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已确认了这一(见第五章第三节)。土壤pH和Eh值的高低对植物吸收硒的影响最明显。植物吸收利用硒的最佳条件是碱性氧化环境(pH和Eh值都很高)。在碱性土壤中植物的含硒量为0.01~10.0μg/g(干重),在酸性土壤中,植物含硒量为0.02~2.0μg/g(干重)。土壤有机质和粘度的升高,都能造成植物吸收硒能力的降低,而且有机质增高引起的植物吸收性的降低比粘度更明显。Johnson(1991)对小麦的试验表明,在高pH值时,粘土量从7%增至16%,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麦绝陆粒的硒含量降低4%;有机质从1.4%增至6.3%,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麦粒硒降指铅低9%。在低pH值时,上述过程的每个百分点使麦粒硒分别降低3%和6%。土壤中能影响植物对硒吸收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有
植物除了吸收Se6+和少量Se4+之外,还吸收可溶性有机硒。有证据表明,非蓄硒植物和蓄硒植物都能吸收硒蛋氨酸、硒-胱氨酸和其他低分子量有机物。根部吸收的
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硒是植物体聚硒的另一途径。特别是在空气中硒浓度较高的地区更是如此。但是目前的研究还难以确认植物根系吸收硒和植物叶面吸收硒各自所占的比重究竟有多大。大多数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植物根系对土壤硒的吸收形式。一般情况下,可能从大气中吸收的硒不足以影响植物体的整个硒状态水平。但是叶面喷洒硒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植物硒浓度的试验(Elrashidi,1989;Mikkelsen,1989)启示我们,在垃圾焚烧场附近和燃煤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从空气中吸入大量的硒是不容忽视的。在美国MemphisTN的Allen蒸气工厂经过燃煤计算锅炉内燃煤含2.2μg/g的Se,0.3%的Se随煤渣排出,68%进入飞灰粒子,剩下32%结合于气溶胶中(Elrashidi,1989)。可见燃烧后煤中的硒基本上全进入飞灰和气溶胶中,其中约有60%进入大气中。如果按每天燃烧10t计算,至少应有1.1kg的硒被排入工厂周围的空气中。
植物中硒的挥发是植物向体外的一种排泄作用,主要是甲基硒化物从体内排出。这种作用是Beath等人首先于1935年发现的。以后又有Lewis(1966)、Evans和Haygarth(1968)等相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仅生长于高硒土壤中的蓄硒植物能代谢出挥发性硒化物,在低硒土壤中生长的非蓄硒植物也能产生挥发性硒化物。高等植物中产生的硒化物主要是二甲基二硒和二甲基硒。这些硒化物在浓度较高时,会发出一种类似大蒜的异味。就目前所知,产生挥发性硒最多的植物是水稻、甘蓝、卷心菜,日挥发硒达到200~300μg/m3;其次是萝卜、燕麦、苜蓿、西红柿、黄瓜、棉花、茄子、玉米等,日挥发硒30~100μg/m3;最低为甜菜、豌豆、莴苣和葱,日挥发硒平均15μg/m3。
植物一方面从土壤和大气中吸收硒,并在其各个器官中储存,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代谢作用将部分硒转变成挥发性硒化物排出体外。植物对硒的这种吸收和代谢功能能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还未作出最后的。但是可以设想的是植物通过挥发作用,能够使高硒土壤中的蓄硒植物特别是非蓄硒植物免受硒中毒的危害。在我国一些低硒地区对土壤施硒肥或作物叶面喷硒都收到增产的效果,并提高了产品品质(廖自基,1992;伊虎英等,1991;李继云等,1991)。但是也有许多不成功的报道(Broyer,1968、1972)。因此对于硒是否可作为植物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更多趋向于使用硒的复合肥料(即将硒加入NPK肥料中),既增加作物产量,又提高作物中硒的含量。
问答拓展:植物中的硒素有哪些作用?
硒:一些多年塌旁生深根植物,如黄芪、金鸡菊和长药芥属中的某些种类,具有高累积硒的能力,体内含硒量可达数千个微克/千克,牲畜食后可能发生硒中毒。紫菀属、滨藜属等植物属亚累积型植物,它们体内硒含量在数百μg/kg的水平;而大多数食用植物是非积累硒的植物,体内含硒量只有3μg/kg。
研究证明,低浓度的硒(0.001~0.05μg/kg)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百合科、十字花科、豆科、槐知禾本科等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这是通过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达到促进生长的。硒还能增强植物体的抗氧化作用,避免活性氧对细胞、组织和铅衫消机体的损害。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