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麦纹枯病根腐病特效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的表现)

2024-06-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246 次
麦纹枯病根腐病特效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的表现)

造成谢忠山小麦减产的“元凶”就是近年来危害日益严重的小麦茎基腐病。据介绍,2024年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仅零星发生80万亩,2024年该病发生面积猛增至1243万亩,遍及15个市123个县(市、区)。不仅在山东,小麦茎基腐病在黄淮地区其他省份亦呈现快速扩展的趋势,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之一。

正是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严峻形势,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夏津县召开全国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技术培训班,通过技术成果交流、发展形势研判、田间示范观摩等,为小麦茎基腐病筛选高效药剂,探求防治良方。

2024年河北发生面积1076万亩,河南发生面积1500万亩……当前,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日益严重,总计发病面积已达5000万亩,已有四个省份将其列为二类病虫害名录。

据各省植保部门技术人员田间调查发现,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呈现发生范围广、扩展迅速、危害重、隐蔽性强、不易发现等特点。该病在苗期基本没有明显发病症状,需要在拔苗后才能看到,在拔节孕穗期症状才逐渐显现,灌浆期呈现“枯白穗”症状。待症状显现后基本已错过防治适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发病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60%以上甚至绝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小麦茎基腐病过去属于次要土传病害,一般采用常规种子处理剂兼治,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登记药剂,而传统种子处理剂在重发区域防效较差,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很多种植户对小麦茎基腐病认识不够,经常将其误认为纹枯病和根腐病,且等到小麦拔节后田间明显发现病株时再用药防治,喷雾难以到达茎基部,防治效果不佳,因此亟待加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科学认识和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多为镰刀菌复合侵染所致。常年连作和秸秆还田面积扩大,十分有利于菌源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小麦茎基腐病不断加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分析指出,传统的防控方法存在技术瓶颈,如轮作在很多地方难以实施,缺乏小麦抗病品种,土壤处理成本又高,而最有效最简便的防治手段是种子处理,也是农药减量增效、省工省时的代表性技术。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洪连介绍说,小麦连作、秸秆还田、土壤免耕、氮肥过多、碱性土壤等都有利于茎基腐病发生,合理轮作、避免早播、秸秆充分腐熟科学还田、控施氮肥、深耕深翻等农业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研究员栗梅芳介绍,通过连续3年调查发现,连年秸秆还田但没有采取深耕措施的麦田发病率高,病株率高,而采用机械深耕技术且耙细、耙匀、上松下实的麦田发病率低。2024年在全省42个深耕县进行调查发现,深耕能有效降低茎基腐病发病率。从源头抓起,在深耕等农艺措施应用基础上,抓住播种关键期做好种子包衣或拌种技术,可以有效预防茎基腐病,也是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

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是最简便有效的防治手段,但目前还没有登记在小麦茎基腐病上的药剂,试验筛选高效药剂并推动尽早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

示范田间展示的不同药剂方案防效结果显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传统药剂防控效果并不理想,而使用较低剂量新药剂三氟吡啶胺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时,防效可以达到80%以上,能有效减少白穗,亩穗数比空白对照能增加3万穗左右。这样的试验结果也让被小麦茎基腐病困扰的种植户看到了希望。

“田间试验先行先试,为在全国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宝贵经验,也增强了我们防控小麦茎基腐病、保证粮食安全的信心。”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表示,下一步各省植保部门要继续加强调查监测,掌握发生动态,做到摸清家底,有的放矢,进一步加快效果好的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同时也要加强科学防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采取深耕深翻、合理施肥等综合防治措施,推动种子处理技术应用,控制早期发病,进一步提升科学防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