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

2024-04-1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523 次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高低。农业专家们需要深入了解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什么是灌溉定额计算公式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灌溉水源的供水量和灌溉系统的效率等因素,计算出每次灌溉所需的水量的公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需要,同时也要避免因过量灌溉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主要因素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作物的需水量、土壤的水分特性、灌溉水源的供水量、灌溉系统的效率等。这些因素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分析,以保证灌溉的效果。

如何进行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计算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具体步骤包括:

1.确定农作物的需水量,这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期进行计算。

2.分析土壤的水分特性,以确定灌溉的时间和频率。

3.确定灌溉水源的供水量,这需要考虑水源的水量和灌溉系统的效率。

4.计算出每次灌溉所需的水量,这需要根据前面的几个步骤进行综合考虑。

在进行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计算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灌溉系统的效率也会影响到灌溉的效果,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设备。

拓展百科知识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正确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灌溉相关的知识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节水灌溉技术。这是一种可以有效节约用水的灌溉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保证灌溉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

2.灌溉制度。不同的地区和作物类型都有不同的灌溉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量,同时也要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3.灌溉设备。现代农业生产中,灌溉设备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种类和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正确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专家们需要深入了解灌溉定额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每次灌溉所需的水量=农作物的需水量÷灌溉系统的效率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每次灌溉所需的水量=(土壤的蓄水能力-土壤含水量)×根系有效深度÷灌溉系统的效率

参考文献:[1]《农业生产技术手册》[2]《现代灌溉技术》[3]《农业水利工程》

相关问答拓展:


滴灌浇水时间和方法?

滴灌是指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的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的灌水方法。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在农作物对水、肥的实际需求上,来使用毛管上的灌水器和低压管道系统,把作物需要的溶液逐渐、均匀的滴入至农作物的根区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灌溉水以水滴的形式滴入土壤,在有效的对水量进行控制的同时,也大大的延长了实际大大灌溉时间。另一方面,这种技术确保土壤内部的环境如水、气、温度、肥度是作物生长的适宜状态,使土壤的渗漏程度减小,不会造成对土壤的结构的破坏。与此同时,该技术由于不受地形的限制,可以在不同坡度的坡地上使用,也可以保证不会造成径流从而制约灌溉施肥均匀性,这就使不论是进行密植作物还是宽行作物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地形。

按需灌溉是滴灌的基本原则。水分管理应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考虑施肥与水分的关系,运用工程设施、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措施,合理调控自然降水、灌溉水和土壤水等水资源,满足作物水分需求。

作物需水规律即作物生育期内各生育阶段作物需水耗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可以确定作物的需水特性和需水临界期。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包括对土壤水分、养分充分供应)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

灌溉制度是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或栽秧)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灌溉制度的内容包括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即为灌溉定额。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hm2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量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

(1)基于经验的丰产灌溉制度。在获得早苗、壮苗的基础上,增施肥料、合理灌溉并采用一系列的综合栽培技术,充分满足棉花对肥水的需求,促使棉苗早发育,确保多座伏前桃,伏桃和秋桃,减少蕾铃脱落,是获得棉花丰产的重要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根据长期的生产调查和植棉灌溉技术总结,在棉花丰产灌溉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造。棉田灌溉方面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如下:加强出苗前土壤保墒,棉田冬(春)季储水灌溉,苗期浇“头水"宜晚,以促使棉苗“敦实健壮’’,早发育;在土壤表面墒情不足,不能满足播种、出苗时进行灌溉;在蕾期浇好现蕾水能显著增加伏前桃;要保证花铃期充分供水,维持比较高的土壤湿度,增蕾、增铃,减少脱落,并防止早衰;此外为达到充分利用生长期,丰产棉田可适当推迟停水期,满足棉株对水分的需要,大抓秋桃。

(2)基于灌溉试验制定棉花灌溉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已进行了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积累了一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制定棉花灌溉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棉花膜下滴灌属“浅灌勤灌”,蕾期和花铃期灌水密集,这两个生育阶段的灌水定额可为26-35mm,蕾期灌水周期为9~10天,花铃期灌水周期为7~8天。

滴灌灌溉一般浇多长时间合适?这个需要和你的灌溉制度和作物根系分布特征结合。

原则上,4-5小时比较合适,沙土地适当减少,黏土地适当加长;根系较深的作物加长,钱根作物缩短。另外灌溉频率和灌溉量一定要作物需肥量配合。

冬小麦各生育期灌溉定额计算公式?

在灌溉水资源充足情形下的灌水定额决定于土壤持水能力,为最大灌水定额,计算公式为:最大灌水定额=计划湿润深度×(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

水利工程建设中综合灌水定额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综合灌水定额是同期灌水的几种作物的加权平均灌水定额。以m综表示。其计算公式为m<sub>综</sub>=a1m1+a2m2++anmn。a1~n表示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百分数;m1~n表示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计算综合灌水定额的目的在于简化灌溉用水量的计算工作,它和灌区总灌溉面积的乘积就是灌区同期的灌溉用水量。

灌溉管理技术标准?

1、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井灌区400立方米/亩,自流灌区500立方米/亩。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井水综合增温

保证6月份水稻分蘖期井水入田水温15℃以上,7月份水稻长穗期入田水温17℃以上,减数分裂期入田水温18℃以上,8月份水稻结实期入田水温20℃以上。

①延长水路、清楚杂草

延长输水渠道的长度,多接受太阳辐射,可提高水温。如当气温30℃时,每延长100米水温可提高1~1.5℃。但是渠道越长,蒸发、渗漏损失越大。如果井灌面积75~150亩,可设渠道长500~600米。同时,要清除渠道两侧的杂草,以免遮光,影响太阳对渠道的辐射,从而降低增温效果。

②改进渠道结构

在井水灌溉的条件下,为了在输水过程中利用太阳辐射能增温,加大受热面积,延长接受辐射时间,进而可以提高增温效果。井水灌溉的输水渠道要采用宽浅式渠道,并将渠道坡降改缓,降低流速,增加水在渠道中的流动时间,提高灌溉水温度。

③晒水池增温

晒水池一昼夜可使井水水温由5℃升至14℃,升温9℃,晒水池面积为本田面积的2~3%,利用散水槽、长渠道、隔墙式晒水池、叠水板、渠道复膜、回水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最好采用地上池,池内水深0.6米,太深了增温效果不好,太浅了蓄水量又太少。当气温为18℃,井水温度为5℃时,晒水池表层15cm水温可达13℃,50cm平均水温9℃。

3、灌溉技术

在井水灌溉的在灌水方法上,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不要灌过塘水、长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发挥蓄能作用。田间工程要完善,每个格田都有独立门户,实现单排单灌。池埂要坚实,防止跑水漏水。在渗漏大的田块,应在插前用机械多次进行水耙,或放水前先用机械旱整,这样可以减少漏水。

在灌水时间上,应当根据水稻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热交换规律,对距水源远近不同的田块在不同时间上进行灌溉。在夜间灌溉距水源近的田块,白天灌距离水源远的地方,午间高温时段灌中距离田块,这样可以使灌水水温接近于田间水温,使全田水温一致,稻根不会因水温骤降受到伤害。对于距水源近的田块,最好在早晨5~6时趁田间水温低时灌水,到8~9时灌完,至10时左右全田水温就可达到一致,这是因为清晨田间水温与渠道水温差异小。

①浅湿灌溉

水稻浅湿灌溉是指间歇灌溉与水层灌溉相结合,水层0~5cm,分蘖末期晾田。

⑴浅湿灌溉技术的特征

水稻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晾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式,使水田的养分状况多样化。它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溉技术。

⑵浅湿灌溉的原则

水稻浅水灌田,每次灌水深约为3~5cm,待水分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再灌下一次水。灌溉过程中形成几水几落(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根据稻田的保水性能、土壤肥力水平、稻苗的生育状况及降雨量而定。一般一次灌水后的有水时间约为2~5天,两次灌水之间的无水层时间应使浮泥沉实,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但土壤不干裂,不降低水稻的光合强度。当稻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80%时,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并不比水层灌溉的低,这可以作为两次灌溉间隔期间土壤水分控制指标的下限。在分蘖末期这个下限指标可以适当降低,以发挥晾田的作用。晾田可以作为间歇灌溉运用的一种方式,在分蘖末期延长了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对低洼粘重、还原能力强的土壤,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土壤肥力高(施用有机肥较多),还原能力强,秧苗生长旺盛,采用强度间歇灌溉,缩短有水层时间,延长无水层时间,分蘖末期晾田(晒田)。具有中上等肥力的粘质土壤,渗透性好,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或基施氮素,稻苗生育正常,前期和后期都可以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水,分蘖末期晾田。

在间歇灌溉条件下,由于水层有无的周期性变化,土壤中消化—反硝化作用使氮素有一定损失,间歇灌溉是高肥栽培条件下的灌溉方法。若土壤含氮量高,稻田干湿交替产量并不减少;在低氮条件下则会使水稻减产。应注意叶色和施用肥量、施肥方法,尽量减少氮素损失,不使稻株缺氮。

⑶浅湿灌溉要点

水稻浅湿灌溉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实行浅水灌溉以外,其他各生育期均实行间歇灌溉,土壤水分调节要点如下:

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后,分蘖始盛期高肥田采取强度的间歇灌溉,中肥田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也可视苗情在分蘖始期浅灌,分蘖盛期间歇灌溉。

水稻分蘖末期: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落干晾田(晒田)。晾田适宜时期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最晚不超过穗分化前期,对分蘖力强的品种,当分蘖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应开始晾田;分蘖力弱的品种可在达到计划茎数时开始晾田。通过晾田,稻株形态上应是叶片耸立,茎杆老健,叶色清淡,出现所谓“拔节黄”。

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从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层,期间晾田1~2次。

乳熟至黄熟期:从乳熟到黄熟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到黄熟期停水。

⑷促控结合

插秧至分蘖盛期缓苗促蘖: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加速缓苗,保证穗数。就是要促使秧苗快返青,并使分蘖早生快发。此期要求秧苗有较强的生长势,应适时追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内达到计划茎数。如果水肥管理不当,易产生分蘖不足,造成晚生分蘖过多,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或插秧密度大,前期分蘖过旺,茎叶繁茂,过早封行郁闭,而导致成穗率低和发生病害、倒伏等后果。要采用适龄壮秧,插后建立水层约为苗高1/2~2/3,3~5天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为3cm。插秧后采用有水层的浅灌是为了创造一个较稳定的温度环境,减少植株蒸腾,保持稻体水分平衡。如遇大风,还可以减轻秧苗受风浪漂刷。如此期无水层,易使秧苗脱水受旱,不易缓苗。深灌又会造成浮秧,不易扎根,或叶鞘过长,细弱,导致披倒。东北地区早春易遇寒流降温,在这种情况下水层可以调温,以利秧苗生长。

土壤肥力不高,或秧苗生长不旺的田块,要保持浅水层灌溉,一般3~5cm。有水层的好处是促进土壤还原,加速土壤的有机质转化为铵态氮,提高铁、锰、磷、硅等营养元素的溶解度,以利水稻吸收,浅灌还可以提高土温和水温。

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视秧苗生长的旺盛程度,采取浅湿灌溉,每次灌水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起到经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育,防止黑根,有利分蘖早生快发。经验认为“苗壮靠前蹲,前期稳得住、后期不愁长。”

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控氮落黄: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期,也是培育理想株型的关键时期,水肥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中心的转移,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要限水控氮,使稻株含氮率由3.4~4%下降到1.6~1.8%,增强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提高碳氮比和木质素含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落水晾田。这时不仅停止施用氮肥,还要限制水稻对地力氮(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叶色暂时褪淡。

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保蘖攻穗:此期是水稻需水量最多的时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5~35%,日最大耗水强度为8.7~12mm。特别是抽穗前的减数分裂期对水的反应最为敏感,缺水会造成枝梗及颖花发育不全,影响籽粒形成。农谚有“树怕剥皮,禾怕干苞”之说。幼穗分化期一般应保持浅水层,适时晾田2~3次,或根据苗情采取轻度间歇灌溉,以防止顶叶和基部节间过渡伸长。在栽培上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枝梗和颖花发育,促进穗大粒饱,水肥管理的原则是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受光条件。

此时也是水稻需肥最多,生育最旺盛的时期。为了提高产量,在幼穗形成期应有充足的养分,促进生理活性,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保证穗粒发育的需要。这个时期气温较高,北方又是多雨季节,也是稻瘟病容易发生的时期,田间有水层能使土壤中铵态氮增加,肥效稳定,有利于水稻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中期晾田以后要适时追施穗肥,施肥量占氮肥总量的30%,钾肥占总量的40%,追肥是要做到三看追穗肥。

成熟期养根保叶:此期可分为乳熟期和黄熟期两个阶段,特别是乳熟期为能量转化、淀粉积累强度最高阶段,此期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千粒重。水稻进入开花期,浮根发育,叶的有氧呼吸减弱,栽培上要求植株有较好的受光态势和较多的功能叶片(不少于4片绿叶)。受光充足,叶绿体同化能力强,才能使籽粒充实,千粒重提高,所以,水肥管理的原则是要保持有吸收能力旺盛的根系和同化能力高的功能叶片。这个时期水稻需水已下降,但受旱也会影响灌浆,使结实不饱满,降低产量。实行浅湿间歇灌溉,乳熟前期以湿为主,乳熟后期以干为主,两次灌水间隔期间田面不泥烂,土壤沉实不裂缝。这样即透气良好,又不降低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收到以气养根的效果。到了黄熟期即可排干,但停水过早也会影响籽粒饱满。一般水稻抽穗后20天,灌浆程度可达籽粒2/3左右,抽穗后25天水稻鲜重达到最大值,加强水稻成熟期的管理,对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

灌水率计算公式?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例如以万亩计)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净,它是根据灌溉制度确定的,利用它可以计算灌区内渠首的引水流量和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灌水率应分别根据灌区各种作物的每次灌水定额,逐一进行计算,如某灌区的面积为A(亩),种有甲、乙、丙…………等各种作物,面积各为α1A、α2A、α3A……;α1、α2、α3……分别为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占灌区面积的百分数。如作物甲的各次灌水定额分别为m1、m2……(m3/亩),要求各次灌水在T1、T2……昼夜内完全,则对于这一作物,各次灌水所要求的灌水率为:

第一次灌水时:q1,净=αm1/(8.64T1)[m3/(s·万亩)]

第二次灌水时:q2,净=αm2/(8.64T2)[m3/(s·万亩)]………………………………

上述灌水率计算公式中,T1和T2均为灌水延续时间,以d计。对于自流灌区,系每天灌水延续时间一般以24h计;对于抽水灌区,则每天抽灌时间以20~22h计,式中系数8.64应相应改为7.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