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龙虾尾部肉发白是什么病

2024-01-0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96 次
龙虾尾部肉发白是什么病

  本篇农资总结会给朋友们分享一下“龙虾尾部肉发白是什么病”的内容进行讲授,希望对农友们有所收获,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龙虾尾肉变白可能是由水霉病引起的。水霉菌的一端会深深扎根于病虾的肌肉组织中,另一端会突出体表,呈灰白色。

  预防时可对虾池进行消毒。每1米深水,每亩用75-100公斤生石灰溶解水,然后洒在整个池内。

  治疗时,可在整个池内洒水,使池水浓度为0.2-0.4毫克/升。


好文探索:观赏虾常见**及治疗方法


  观赏虾的白肉病是观赏虾的一种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是会导致观赏虾死亡的。一般,观赏虾白肉病可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种病因引起的,如果你的观赏虾出现了白肉病的症状,可参考以下的文章,做出准确的措施以帮助观赏虾早日恢复健康。

  1、背上有一道裂痕,像是要脱壳的样子,但是身子没有变红。

  2、行动迟缓,总是在窝里侧躺着。

  3、有时弓着身子像是要脱壳的样子。

  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

  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天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

  白肉病是近几年来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广泛流行的**,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

  本研究通过罗氏沼虾典型病虾的收集、病原体的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肌肉白浊病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32℃以上,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

  发病池塘早晚看到少量肌肉白浊病虾靠边,在增氧机底部附近或池塘中心区域捞到死虾。该病病因是高温期间水体溶氧低,过渡繁殖的藻类又耗氧过大,PH值高,亚硝酸盐毒性增大,对虾长期处于慢性中毒和低氧状态下,自然淘汰部分体质差或要脱壳的个体。

  唯有改良养殖环境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控制方法:①降低放养密度或紧急分池。②增加增氧强度。

  ③加大换水量,尽快改良水质、底质、降低亚硝酸盐浓度,调控HP值为正常值。④用EM原露、维C拌料投喂,减少日投饵量。

  此病是由于盐度过高,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溶氧过低等不良的环境因子的**而引起。温度突变是主要原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虫寄生于肌肉。

  症状:腹部最后一、二节的肌肉坏死,逐渐变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只是尾部肌肉变白,而后虾体前部的肌肉也变白。个别病虾则全身变白,镜检变白处肌肉已坏死,肌纤维紊乱,横纹不清。

  池塘水面很难见病虾,池底有死虾,早期发病摄食正常,死亡之后,变白浊的肌肉先变红。虾在死亡之前,肌肉松软,头**与腹部分离。

  患此病的沼虾,甲壳变软,生长慢,死亡率高。在盐度35‰的水中,肌肉变白后的仔虾,1d左右就死亡。

  个体较大的雄虾发生肌肉坏死病可能与龄大及生理因素有关。

  改善环境条件,保持水质良好能预防此病发生。

  高温季节,注意保持一定水位。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发现有病虾,6小时内,应即加适量新水降低温度调整水质。全池泼洒海因类或碘制剂,连用2—3次,内服维生素。

  其实治疗虾病一定要注意治疗的环境,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不要贪求数量的多,养出质量好的虾才是比较重要的。

  此外饲养观赏虾一定要注意饲养环境,日常的护理得当能够帮助观赏虾预防很多疾。

  病原菌为丝状细菌,丝状细菌寄生于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

  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幼体,稚虾的患病部位可发现这种细菌。

  当虾体寄生大量丝状细菌时,就发生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将患病虾放入2、5、1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1h或1g/m3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3h均有疗效,但高锰酸钾能使患病的虾大量死亡。

  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当发现有大量丝状细菌时,大量换水,能抑制丝状细菌病的发生。降低虾密度,仔细清池是预防发生丝状细菌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Benekeasp。所引起。

  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和极毛杆菌。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

  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病情严重的个体卧于池边,只有腹足和鳃盖在运动。

  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甲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虾死亡。

  治疗方法:用呋喃西林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预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运,防止甲壳损伤。降低虾的密度。不同水体的虾不要互相混养。

  黑斑病不宜化学药物进行预防。

  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此病主要发生于虾幼体,患病的虾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

  细菌首先集中侵袭1-2个附肢,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

  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

  幼体密度过大(100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用青霉素(2IU/m3)、链霉素(2g/m3)合剂,红霉素0.65g/m3,呋喃西林7g/m3均可治疗此病。

  预防措施是仔细进行日常镜检,可用抗菌素预防,对幼体要减少温度和其它因素和**。

  病原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累枝虫。

  病情严重的虾,在体表经常有绒毛状物。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带柄的累枝虫。

  沼虾幼体遭到累枝虫的侵袭,会严重妨碍其摄食。

  治疗方法:硫胺奎宁和醋酸均可治疗此病,但以醋酸较为常用。

  将患病的沼虾在2×10-8醋酸溶液中药浴1min,大部分累枝虫即**死。有报道,水的硬度为300g/m3时,累枝虫大量发生。

  另一些学者认为,累枝虫的突然蔓延与水中有较多的细菌和有机物有关。 大量换水,降低水的硬度,减少有机物和细菌的数量可预防此病发生。

  此病是由于盐度过高,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溶氧过低等不良的环境因子的**而引起。温度突变是主要原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虫寄生于肌肉。

  症状:腹部最后一、二节的肌肉坏死,逐渐变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只是尾部肌肉变白,而后虾体前部的肌肉也变白。个别病虾则全身变白,镜检变白处肌肉已坏死,肌纤维紊乱,横纹不清。

  池塘水面很难见病虾,池底有死虾,早期发病摄食正常,死亡之后,变白浊的肌肉先变红。虾在死亡之前,肌肉松软,头**与腹部分离。

  患此病的沼虾,甲壳变软,生长慢,死亡率高。在盐度35‰的水中,肌肉变白后的仔虾,1d左右就死亡。

  个体较大的雄虾发生肌肉坏死病可能与龄大及生理因素有关。

  防治方法:改善环境条件,保持水质良好能预防此病发生。

  高温季节,注意保持一定水位。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发现有病虾,6小时内,应即加适量新水降低温度调整水质。全池泼洒海因类或碘制剂,连用2—3次,内服维生素。

  发病规律:对虾规格在6—9厘米。通常在气温剧变后1~2天,特别是水温升至28℃以后易发病。养殖时间在30—60天。发病虾池水色浓,透明度低,仅在20厘米以内,pH值高于9,氨氮含量则在0.5毫克/升以上。

  传播途径及危害情况:桃拉症病毒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发现对虾染病。

  同一养殖区内小规格对虾未见发病,用海水放苗后,以淡水作为养殖水源的虾池发病少。

  对虾发病后,病程极短,死亡率高。一般发病虾池自发现病虾至对虾拒食人工饲料仅仅是5~7天时间,10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

  部分虾池在积极消毒后转为慢**,逐渐死亡,至养成收获时成活率—般不超过20%。

  症状: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急性:对虾机体非常虚弱,活力低下,甲壳变软,空胃、空肠,体表呈淡红色,尾扇、游泳足变红,对虾在蜕壳过程中大量死亡。慢性:急性发作后的幸存者,甲壳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外用: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并24小时内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次日泼洒碘制剂,治疗期间减料。

  内服:拌料投喂抗菌药或病毒唑和维生素,特别是Vc,连用3—5天。

  症状:病虾摄食量大减,甚至停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浮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头胸甲及腹甲易剥开,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淡褪色,体表粘附污物,典型的病虾在甲壳内侧肉眼可见白斑。

  外用:全池泼洒含碘消毒剂,连用2—3次,同时可泼洒底质改良剂,消毒剂用后2天,再用生物制剂化改良水质。

  内服:拌料投喂抗菌药或病毒唑、维生素、免疫多糖,连用3—5天。

  症状: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食,个体消瘦,最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此病常呈急性型,死亡率高。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连用2—3次,再用水质改良剂对池水进行调控。

  内服:抗菌药连用3—5天,添加营养促长剂等。

  病原:1)弧菌、假单胞杆菌、气单胞菌和粘细菌等多种细菌,都有分解几丁质的能力,但人工感染都没有成功,这种病可能是由于对虾体表受机械损害后细菌入侵而引起的。2)维生素缺乏引起。

  症状:患甲壳溃疡病的虾行动缓慢呆滞,有时失去平衡,侧游,匍匐在池底,最后死亡。

  将病虾离水,发现其头**侧面甲壳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腹节的背部和两侧甲壳以及尾节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疡,斑点的中部凹下,色深,边缘色稍白。刚死的亲虾的额剑、尾节和附肢大多有烂断现象。

  蜕壳不久的软壳死虾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蜕去的虾壳上有明显的黑色溃疡轮廓。

  1)细菌感染引起的:外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拌料投喂抗菌药物。

  3)全池泼洒土霉素每立方米水体2克,每2—4小时泼洒1次,连续7次。

  4)投喂药饵:将土霉素混合在饲料中投喂,用量为80毫克/千克,连续投喂10天。

  病原:镰刀菌或由水质恶化、维生素缺乏引起。

  症状:鳃病变而产生黑色素沉积,尤其鳃丝末端,点状或整个鳃呈黑色,如细菌侵袭引起,菌丝大量生长时会突破鳃膜长出鳃外,使鳃丝末端象“花”朵状,病虾反应迟钝,濒死的个体侧行于池底。

  防治方法:分析发病原因,对症下药。

  功能性黑鳃:添加维生素,特别是稳定性维生素C。

  细菌性黑鳃:全池泼洒消毒剂,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底质。拌料投喂抗菌药物,连用3—5天。

  环境性黑鳃:用生物制剂,同时用底质改良剂等。

  综合性黑鳃:综合上述几种方法,明确主次,对症下药。

  症状:虾各期幼体大小皆比同期幼体小,无节幼体体长不大于0.5毫米,该期最易受真菌感染,其次是蚤状幼体。发病的幼体活力差,趋光性弱,**时间长,身体粘污严重,附肢刚毛卷曲,有的幼体体表附着大量的动孢子。

  无节幼体间歇运动停留时间长,卵黄松散,尾棘部分或全部脱落,体内菌丝不明显。蚤状幼体肠胃空,腹部弯曲,体色发白,体内尤其是头胸甲网状菌丝明显。该病原菌在体内繁殖迅速,从幼体活力减弱到幼体死亡一般只需8—10小时。

  病因:是由链壶菌引起的,该病菌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腐生生活。

  防治方法:无节幼体期最易受病原真菌感染。

  该期幼体非常娇嫩,抗病能力弱,对治疗药物很敏感,预防真菌病发生比治病更为重要。幼体发生真菌病后,采用移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真菌蔓延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虾各期幼体趋光性很强,通过灯诱可进行幼体移池。


精选问答:


  1、超市里便宜卖的死的小龙虾能吃吗?

  正常的情况下,超市里买的死虾是可以吃的,但是如果死虾腐烂了就不要吃了,对身体有害,特别是那些海霞一般的情况下,海虾离开海水以后,很快就会死掉了,但是通过冷冻送到超市售卖的话,如果时间短的话,没有发生海虾变质的话,是可以买回家里吃的,而且鲜味儿也是比较好的。

  2、冷冻的龙虾尾如何挑?

  挑选冷冻的龙虾尾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要点:

  1. 外观:选择外观完整、无明显损伤或断裂的龙虾尾。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冰晶或冰渣,这可能表明龙虾尾已经经过多次冷冻或解冻。

  2. 颜色:新鲜的龙虾尾应该呈现出鲜艳的橙红色,没有变色或发黑的迹象。

  3. 味道:如果有条件,可以闻一闻龙虾尾的气味。新鲜的龙虾尾应该没有异味或腥臭味。

  4. 冰冻状况:检查龙虾尾是否有明显的霜冻或结冰。过多的冰冻可能会影响龙虾尾的质量和口感。

  5. 包装:选择外包装完好、密封良好的龙虾尾。确保没有明显的破损或漏气的迹象。

  另外,**时尽量选择可靠的商家或超市,确保龙虾尾的品质和新鲜度。如果有条件,最好选择活龙虾,因为活龙虾的品质和口感通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