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蓟马科拉丁学名

2024-03-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948 次
蓟马科拉丁学名

蓟马科拉丁学名的重要性

蓟马科(Thripidae)是一种小型昆虫,身体细长,长度大多只有1-2mm。尽管它们的大小微不足道,但蓟马科却对全球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蓟马科的一些种类是农业害虫,它们会危及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了解蓟马科拉丁学名的重要性是保护农业生产不受蓟马科危害的关键。

蓟马科拉丁学名

蓟马科拉丁学名是Thripidae。这个学名是由瑞典昆虫学家CarlFr***rikFallén在1807年首次提出的。Thripidae是Thysanoptera(鳞翅目)下的一个科,该目共有9000多种不同的物种。

蓟马科的特征

蓟马科的身体细长,通常只有1-2mm长,有许多种类的蓟马科是透明的。它们有两对翅膀,但大多数种类的翅膀是过小而无法飞行。蓟马科的口器是针状的,它们用来吸取植物汁液。成年蓟马科的寿命通常只有2-4周,但它们在这段时间内可以繁殖大量的后代。

蓟马科的危害

蓟马科是一种农业害虫,它们会危害许多种作物,如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蓟马科会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弯曲和干枯。严重的情况下,蓟马科会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蓟马科还会传播许多病毒,这些病毒同样会危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如何防治蓟马科

为了防治蓟马科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可以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蓟马科的数量。这种方法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谨慎使用。农民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例如使用天敌昆虫或昆虫病毒来控制蓟马科的数量。农民还可以使用一些物理控制方法,例如在植物上喷洒肥皂水或使用***粘贴板来捕捉蓟马科。

拓展百科知识

1.鳞翅目(Thysanoptera)

鳞翅目是昆虫纲下的一个目,共有9000多种不同的物种。这些昆虫通常很小,身体长度只有1-2mm。它们的前翅较后翅长,呈带状,翅膀上有许多细长的毛。鳞翅目的口器是针状的,它们用来吸取植物汁液。鳞翅目有时会被称为“蓟马目”,但这个称呼已经过时。

2.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是一种用于控制农业害虫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杀死或抑制农业害虫的数量,从而保护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化学农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谨慎使用。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使用天敌昆虫、昆虫病毒或其他生物来控制农业害虫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比化学农药更环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小。

参考来源

1.

2.

3.

相关问答拓展:


吡虫啉能杀马蜂?

可以。

吡虫啉可有效防治粉虱、蓟马、叶蝉、蚜虫、稻甲虫、负泥虫、潜叶蝇、潜叶蛾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于防治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

马蜂,学名“胡蜂”,又称为“蚂蜂”或“黄蜂”。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致人过敏和出现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l小苏打和吡虫啉能混配吗?

可以适量使用

吡虫啉是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作物安全的特点。

吡虫啉的使用方法。吡虫啉属于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超高效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优势,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

主要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蜜虫子怎么能快速消除?

蜜虫子的4种去除方法如下:

小苏打:在10克水中,加入3克小苏打,搅拌至全部溶解后,均匀喷施在发病花叶的正反面、茎干及盆中的介质,可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等。

草木灰:用1千克草木灰加水50千克稀释,浸泡一昼夜后用过滤液喷施,可有效防治蚜虫、红蜘蛛,还可以增强花卉抗倒伏能力。

肥皂水:将洗衣皂切成薄片,按1:60~1:70比例加水,冷却后喷施,可防治蚜虫、喷螨的效果外,还能兼治蓟马、粉虱、叶蝉。

辣椒水:取红的干辣椒50克,加清水1000克煮沸15分钟,过滤后取其上清液喷洒。可防治白粉虱、蚜虫、红蜘蛛等。

吃眉豆花的虫是什么虫?

吃眉豆花的虫是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

昆虫四大目?

鞘翅目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通称“甲虫”。种类有33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在中国记载7000余种。它们的前翅呈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因此能够保护内脏器官。体型的变化甚大。此类昆虫的适应性很强。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分为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阎甲;尸食性——葬甲;粪食性——粪金龟。

本类群属完全变态,幼虫因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种形态;蛹绝大多数是***蛹,稀有的为被蛹。

鳞翅目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主要分蛾类和蝶类,共同识别特征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颚的外颚叶特化形成,上颚退化或消失;完全变态;体和翅密被鳞片和毛;翅二对,膜质,各有一个封闭的中室,翅上被有鳞毛,组成特殊的斑纹,在分类上常用到;跗节6节;无尾须;全变态。幼虫多足型,除三对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节各有腹足一对,但有减少及特化情况,腹足端部有趾钩;幼虫体上条纹在分类上很重要;蛹为被蛹。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为害(除少数外,如吸果夜蛾类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幼虫绝大多数陆生,植食性,为害各种植物;少数水生。

双翅目

双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蝇等,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目。由于成虫前翅为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双翅目分为长角、短角和环裂三个亚目。长角亚目的触角在6节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较低等的类群;短角亚目触角在5节以下,一般3节,通称“虻”;环裂亚目就是我们通称的“蝇”。

膜翅目

膜翅目包括各种蚁类蜂类。膜翅目昆虫特征明显,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等。本类群分布很广,已知种类多种,估计至少种。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广腰亚目是低等植食性类群,包括叶蜂、树蜂、茎蜂等类群;细腰亚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种类,包括蚁、黄蜂和各种寄生蜂等。

半翅目

半翅目,由异翅亚目和同翅亚目两个亚目所组成,有133科、超过6万种。异翅亚目即椿象。是昆虫纲中的主要类群之一。半翅目昆虫的前翅在静止时覆盖在身体背面,后翅藏于其下。由于一些类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为“半鞘翅状”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动物的体内汁液为食。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敌害会喷射出挥发性臭液。同翅亚目包括蝉、蚜虫等。半翅目的分类仍有争议,同翅目原先被视为独立的目,许多地方也仍将半翅目和同翅目视为不同目。

直翅目

直翅目是一类较常见的昆虫,包括螽斯、蟋蟀、蝼蛄、蝗虫等,全世界已知种以上,分布很广。成虫前翅稍硬化,称为“覆翅”,后翅膜质。本类群为不完全变态,若虫和成虫多以植物为食,对农、林、经济作物都有为害;少数种类为杂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较原始的昆虫类群,起源于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时期已经分成了触角较长的螽斯类,和触角较短的蝗虫类。其中很多种类由于鸣叫或争斗的习性,成为传统的观赏昆虫,比如斗蟋和螽斯。

广翅目

广翅目是一个较小的类群,仅有泥蛉科和齿蛉科两科。世界范围分布,记载约300种。中国已知有40多种,常见种类有古北泥蛉、东方巨齿蛉、中华斑鱼蛉等。有些学者把它列为脉翅目的1个亚目。广翅目昆虫的成虫中至大型,体长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后翅相似,翅脉呈网状,翅成屋脊状置背上,前缘部脉不分叉;后翅臀区宽广,可以折叠;翅脉较多,但到外缘不再分成小叉,可区别于脉翅目;前缘横脉成列,简单或端部分叉。

蜻蜓目

蜻蜓目在昆虫纲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也是较小的一个目。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差翅亚目统称“蜻蜓”;均翅亚目统称“蟌”以及发现于日本和印度的两种间翅亚目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中国有300多种。蜻蜓身体粗壮,休息时翅膀平展于身体两侧;蟌身体细长,休息时翅膀束置于背上。间翅亚目则拥有粗壮的身体和束置于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水虿”在水中营捕食性生活。成虫也为肉食性种类,捕食小型昆虫,飞行迅速,性情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