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蛇草有几种

2024-01-0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70 次
蛇草有几种

  本篇经验文章会给农资人介绍“蛇草有几种”的内容进行全面说明,但愿对大家有几分帮助,关注下本站哈!

  蛇草只有一种,又名夜行草,毛茛科木兰属常绿灌木,原产于我国南部和**,是著名的香花植物。喜温暖湿润半阴环境,柔软肥沃,排水良好。

  植株主要采用压条或嫁接繁殖,压条繁殖在每年春季进行。

  蛇草只有一种,又名夜光玉兰,毛茛科木兰属常绿灌木,原产于我国南部和**,广泛种植于**带地区。

  花**,花色纯正,是著名的香花植物。白色,开花时有淡淡的香气。

  蛇草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有一定的耐荫性,忌强光照射,土壤要求肥沃、松软、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植物的抗寒性较差。

  冬季气温低于五度时,需将蛇草移至室内向阳处。

  蛇草主要采用压条或嫁接繁殖。

  压条一般在春季进行。要选择成熟的一年生枝条,按圆形方式剥一厘米,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起来。

  树枝埋入土中后,必须绑紧。注意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好文探索:中国境内蛇类110种图文介绍,有剧毒的,也有无毒好玩的


  多数人都知道,中国境内存在的,具有剧毒的十种蛇类,分为银环蛇、眼镜王蛇、舟山眼镜蛇、原矛头蝮、白眉蝮、白唇竹叶青、灰蓝扁尾海蛇、圆斑蝰、尖吻蝮、金环蛇。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境内110种蛇。

  体细长,全长约0.5米。

  上唇鳞6(3-2-1)枚。无眶前鳞,眶后鳞1枚,极小,位于眼后下角,眶上鳞1枚。无鼻间鳞。颊鳞1枚,入眶。前额鳞很大。背鳞21(23)-21(19)-19(21)行。腹鳞雄性146~155枚,雌性160~173枚。尾下鳞雄性53~60枚,雌性39~49枚。**鳞1枚。

  体背面紫蓝色,具金属光泽。腹面土棕色,腹鳞两侧游离缘灰白色。

  没有危险性的。大者全长471毫米。

  有后沟牙。头大,吻棱显著。眼大,颊部略凹。背面紫褐色。头背及两侧有对称的绿褐色纵纹,向后方延伸,体背还有多数不规则的‘∧’形斑纹或网纹。

  体中部背鳞17行。腹鳞148~166、**鳞完整。尾下鳞42~57对。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半部的一种游蛇。

  全长700毫米左右。头背暗棕色,枕部两侧各有一**的椭圆形枕斑。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背侧部有二行浅**纵线,系由许多铁锈色点斑缀成。腹面淡**,腹鳞及尾下鳞外侧有二条窄长黑点缀成的纵链纹。

  小型蛇类,全长约360mm。无鼻间鳞,亦无颊鳞及颞鳞。眶前、眶后各1鳞,额鳞长大于宽,上唇鳞4(1-2-1)。

  背鳞光滑,通身13行。腹鳞155-192、尾下鳞13-23对。背面红棕色,有暗色纵线纹或点状条斑,或无斑纹。

  颈部有黄斑,尾部有两对**点状斑纹。

  头大,体小,吻端宽钝,头颈区分明显,躯干略侧扁。

  全长491.5mm,尾长109mm。背面浅棕**,其上有由黑点缀连形成的横纹。腹面色浅,黑点无规则星布。顶鳞,额鳞,眶上鳞,前额鳞有大量黑斑块,鼻间鳞上有少许黑斑。头背面自颊鳞有一黑粗线纹,延伸至头后与由顶鳞后端起始向后延伸的黑粗线相会合成粗黑线。头侧自眼后眶后鳞至口角有一黑色细线纹。

  翠青蛇是无毒蛇,而竹叶青是出名的毒蛇。翠青蛇体型不一定比竹叶青大(视品种而定)。

  竹叶青头是明显呈三角形的,眼较小,一般是红色的,也有灰色的等等。最外一行鳞片是红色和白色或红白相间(福建竹叶青,较常见),不过仅从这一点不能分辨它就是竹叶青,因为有些竹叶青全身绿色无一点花纹,或者体色不是绿色(视亚种而定),尾较短,呈焦红色或绿色等。

  而翠青蛇眼大呈黑色,全身为翠绿色,腹部为**,一般没有花纹,尾较长。

  雄性全长370至430厘米,雌性全长392至445厘米。蛇体背面为一致的灰橄榄色,鳞缘色深,形成网纹,上唇及腹面黄白色,背鳞外侧1至2行鳞片带**,腹鳞中央常有黑点缀连成一纵线,尾下中央有一明显的黑色纵线。

  头大小适中,与颈区分不明显。吻较宽短,吻鳞宽度超过高度,从背面仅能见到它的上缘。

  鼻孔具瓣膜,位于吻端背面,左右鼻鳞彼此相切,鼻间鳞宽度超过长度,位于左右鼻鳞之后中央,与颊鳞不相切。

  丽纹蛇为眼镜蛇科丽纹蛇属的爬行动物,俗称为环纹赤蛇。

  丽纹蛇大者全长561毫米。有前沟牙。

  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眼镜蛇属,其有剧毒。

  棕脊蛇为游蛇科脊蛇属的爬行动物。生活习性为穴居。

  其一般栖息于平原、丘陵及山区。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70至1500米。

  小型蛇类,全长0.5米左右。头较小,扁平,与颈区分不明显。鼻孔背侧位,眼小。

  上唇鳞8(4—2—2)枚或9(4—2—3)枚。颊鳞1枚,入眶。无眶前鳞或个别1枚或2枚,眶后鳞2枚。颞鳞1枚+2枚。背鳞均为17行,起棱。腹鳞138~166枚,**鳞2枚,尾下鳞45~73对。

  背面橄榄棕色、橄榄灰色、棕**或黑灰色,每1枚鳞片中央黄白色而鳞缝黑色,因此形成黄白色与黑色相间的纵纹。腹面淡**或灰白色无斑,尾下正中色深形成黑纵纹。

  生活于山区及竹林中,捕食蛙类、蜥蜴。

  无毒。体背部黄褐色或紫灰色,通身有15~24块黑褐色横纹。

  尾部有一条淡色脊线,尾下鳞的边缘每侧也各有一条淡色线。头部有一‘^’形黑褐色斑温,尖端延伸到额鳞,后端两叉向后延伸到一个半头的长度。

  鼻间鳞及前额鳞褐色。眼前后为一黑褐色带,延至口角。

  唇部黄白,腹面黄白色,有褐色斑点。尾下有许多褐色斑。

  草花蛇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耕作地带,常出没于小河边以及山涧旁寻觅猎物,喜欢捕食青蛙、鱼类、昆虫、鼠类等,属益蛇,也是一种常见的无毒中小型游蛇类。

  喜山小头蛇,游蛇科小头蛇属物种,体前中段背鳞19行,有颊鳞,**鳞1枚,体尾背面有镶黑边的横纹26-32条。

  在田坝附近的灌丛中活动。吃蜥蜴类的卵。

  生活于海拔1100-1700米山间林区的灌草丛中或丘陵地带。常常栖于灌木树上。

  夜晚活动。主食蜥蜴、蛇。

  卵生。最大全长雄性(740+217)mm,雌性(480+122)mm。

  全身具有黄(或黑)白相间的环节,有时背部白环节的中央具棕色斑。

  俗名:棕脊钝头蛇、崇安钝头蛇,中小型蛇,吻部极短,头部后方有一W字形之黑色花纹,身体为橙**,背鳞为15纵列,栖息于高山体形特征。食性捕食蜗牛及蛞蝓等。

  俗称秤杆蛇,游蛇科小头蛇属,无毒,体长约半米,山区及平原均有,有时进入家屋。食蜥蜴和壁虎的卵。

  俗名红宝蛇。全长0.5米左右。

  头较短小,与颈区分不明显。上唇鳞6(2-2-2)枚,无颊鳞,眶前后鳞各1枚,颞鳞1枚+2枚。

  背鳞均为13行,光滑。腹鳞166~186枚,**鳞2枚,尾下鳞33~39对。背面棕褐色或红棕色,自颈至尾正中线有1行红褐色菱形斑,此斑具黑边,前后彼此相连,甚醒目,头顶有黑褐色‘’形斑。腹面为珊瑚红色和黑色镶嵌排列成栅格状,尾下以珊瑚色为主,甚艳丽。

  俗名八线游蛇。常见于稻田、山坡、草地、静水沟、池塘或水域附近。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昆明。

  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啮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

  卵胎生,繁殖期在9~10月,每次约产幼蛇6~7条,初生幼蛇全长11~12厘米,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范围自1500米到高达海拔4320米。

  闪鳞蛇也叫日光蛇或珠光地蛇,因当其沿地面蠕动时,鳞片上闪闪地发出钢青、鲜绿、血红、紫铜等艳丽的珍珠样反光光,故叫闪鳞蛇。闪鳞蛇是一种比较原始而又种属都很单一的蛇类,营洞穴生活,常隐蔽在土壤、砾石或大木之下,只有追捕鼠类、蛙类、小鸟等为食时,晚上才偶尔来到地面。

  别名枕纹锦蛇、麻蛇。中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

  生活力强,耐饥渴。性情比较温顺,行动较迟缓。

  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它的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

  俗名黑头蛇。大者全长578毫米。

  头背面为暗黑色,在后部有黑斑两块。上唇鳞白色,其下缘间杂以黑斑点。头腹部呈黄白色,亦间杂以黑褐细斑。背部暗褐色或深棕色,由头后至体后的背正中有棕褐色线纹一条,但在体后的线纹逐渐不明显。腹部灰绿色或灰白色,腹鳞两侧有多数纤细黑点并列成行。

  红脖游蛇属游蛇科游蛇属,毒牙无沟、无管,但呈利刃状似应称之为利牙。

  利牙类毒蛇的毒牙着生在口角内侧上颌的后端,毒牙短,且毒腺不发达,分泌量少,咬人时很难用毒牙咬到人体,除非被咬物被深深纳入口内,否则难以触及利牙, 通常不易造成中毒。

  生活于高山山涧流水中或林下溪流中,半水栖,夜间活动,白天潜于水底石缝中。

  食蚯蚓、蝌蚪、蛙卵。卵生。

  平颏海蛇是一种蛇目、海蛇科、平颏海蛇属动物。

  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

  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

  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窄横纹。腹面污白色。

  花尾斜鳞蛇体背黑褐色,体背中央有22个左右的近乎菱形的黄褐色斑纹,每块约有4行鳞的横宽,1~2行鳞片的长度,该黄褐色斑在体后部合并,形成一条黄褐色的中央纵线,直到尾端,中央纵线两侧为黑色纵带,腹鳞两侧有黑色的斑纹。

  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

  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

  颈槽游蛇,全长716毫米。

  背面橄榄绿色或带绛紫色杂以黑斑。头腹面灰褐色。躯干腹面浅灰至灰黑色,亦有绛红色者。

  体背面棕褐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头背面自眶后鳞、顶鳞向后,各有一黑纹,左右两纹合成一粗黑纹,止于颈后部。

  方花小头蛇,游蛇科小头蛇属物种,头背具有一‘Y’形斑纹。背面有一系列横纹镶成灰色方形斑51-60个。背鳞19-19-17行,**鳞2分。

  小头海蛇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

  头橄榄色至黄褐色,体背灰色,具灰褐色环纹47~65+2~5条,体最粗部灰褐斑明显。腹面淡灰色。幼体环纹可延伸至腹部。

  全长842~892毫米。头较大,与颈区别明显。眼较大,瞳孔圆形。

  生活在海拔1000~1300米的河谷旁的草丛中,或湖边的林下。白天活动。

  中国水蛇是游蛇科水蛇属爬行动物,体粗壮,尾短。雄蛇全长263至490厘米,雌蛇全长275至834厘米。

  蛇体前部呈深灰色或灰棕色,具有大小不一的黑点,背鳞最外行暗灰色,外侧2至3行红棕色,腹鳞前半暗灰色,后半黄白色,上唇缘亦为黄白色。头较大,吻端宽钝,背鳞平滑,雄蛇腹鳞平均148.4枚,雌蛇腹鳞平均143.3枚,**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蛇平均48.6对,雌蛇平均42.6对。

  长年生活在水中,白天及晚上均见活动,食性杂,主要以鱼类、青蛙以及甲壳纲动物为食。

  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

  背部深灰色,腹部**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

  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

  山烙铁头蛇全长50~70cm,头三角形,有长管牙,吻端较钝,吻鳞宽远超过高,鼻间鳞大,互相接触,头顶具有细鳞。常栖于灌木林、草丛、茶山或耕地以及有时也见于路边及住宅周围。

  体型较粗,周身有粗大环纹,在体侧形成‘X’形斑,鼻间鳞前端极窄。

  是一种有剧毒的蛇类,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

  海蛇的天敌是海鹰等肉食性海鸟以及有些鲨鱼。

  头背黑色,有二道白色斑纹,前端一道细窄,后面一道呈倒‘V’字形。体背红棕色,具黑横斑。背鳞平滑,通身15行。

  全长约1米左右。背面褐绿色,背部中央有一条略为宽的黄白色条纹,躯体侧方亦有直条细纹。

  头部近眼睛位置具有如同背中线般的黄白色横纹。是黄河以北的优势种蛇类之一,往南可达长江下游各地,大多以蜥蜴和鼠类为食。

  生活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常从林中灌丛、草丛、田间、溪边、路旁活动。主食蜥蜴、壁虎、昆虫等。

  吻部极短,头部后方有一W字形之黑色花纹,身体为橙**。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为530至700米平原及丘陵地区。

  背面暗灰色,背中线两侧有暗褐色不规则斑纹,背鳞两外侧各4行色白,第一及第四行上下缘灰黑,形成此白色带上下缘的锯齿状纹。腹面白色,各鳞外缘暗灰色,腹鳞中央有黑点。身体圆柱形,尾较短。

  鼻间鳞单枚,左右鼻鳞相切,鼻孔背位。眼小,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背鳞平滑。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半部的一种游蛇。

  全长700毫米左右。头背暗棕色,枕部两侧各有一**的椭圆形枕斑。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背侧部有二行浅**纵线,系由许多铁锈色点斑缀成。腹面淡**,腹鳞及尾下鳞外侧有二条窄长黑点缀成的纵链纹。

  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据介绍,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俗名气扁蛇、臭蛇、中华斜鳞蛇、大斜鳞蛇、草上飞。白天活动。

  常见于常绿阔叶林、草灌丛、园田、玉米地、溪边、路旁、潮湿地岩石堆上。受惊时体前段竖起,颈膨扁,能呼呼发声。特臭,故称臭蛇。

  丽纹游蛇是一种生物,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

  体长700--1200毫米。

  背灰褐色,有深色哑铃状的横斑纹,体测的斑纹与背部的斑纹交错排列,头背有成对的黑色纹,眼后又一黑带直到口角。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卵生。

  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区。

  全长约1米左右。背面褐绿色,背部中央有一条略为宽的黄白色条纹,躯体侧方亦有直条细纹。

  头部近眼睛位置具有如同背中线般的黄白色横纹。是黄河以北的优势种蛇类之一,往南可达长江下游各地,大多以蜥蜴和鼠类为食。

  雄蛇全长为435至500毫米,雌蛇全长为505至560毫米,头略呈三角形,与颈明显有别,吻钝圆,躯干较粗,尾较短,背面灰色或橄榄**,沿背脊有一波状或锯齿形浅黑色纵带纹,两侧各有一列斑点,腹面为一致的灰色,具浅色斑点,尾末端通常**。

  俗名棕秤杆蛇、棕色小头蛇。常栖息于平原及山区海拔1630m。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南部、香港、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柬埔寨。

  头较短小,与颈区分不明显。上唇鳞6(2-2-2)枚,无颊鳞。眶前鳞1(2)枚,眶后鳞2(1)枚。颞鳞1(2)枚+2(1)枚。

  背鳞均为15行,光滑闪光。腹鳞156~182枚,**鳞2枚,尾下鳞27~43对。背面淡黄褐色、棕褐色、黄褐色或灰褐色,自颈至尾有黑色横斑,横斑由4个圆斑形成。头背有2条明显的弧形粗黑斑,颈部有黑箭头斑。

  腹面红棕色,正中有1条橘红色纵线,艳丽醒目,在此纵线两侧有交互排列的方黑斑。

  俗名黑镶锦蛇,花长虫。

  蛇体粗圆,长度约90厘米左右。体背褐色,背中央及两侧有三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像一团花。

  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省区,数量很少。

  体全长可达2.5m以上。

  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成年个体),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

  花脊游蛇,有鳞目游蛇科。头较长,眼大,瞳孔圆形,体长,圆柱形,腹鳞具侧棱,背面灰褐色,背中央有一行暗棕色菱形斑。

  国内仅见于新疆南北疆,栖息于半荒漠或绿洲地带,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全长1m左右,无毒,上唇鳞7或8,不入眶,眶前鳞3、眶后鳞3或4、腹鳞123-158。**鳞2片尾下鳞37-61对。

  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从形态看颈棱蛇上颌齿有11-18枚,间隔一个短的无齿区后有2枚特别大的向后弯曲牙齿,形似后勾牙类。

  从形态上看该蛇极象蝮蛇,有‘伪蝮蛇’之称。从繁殖情况上看它是卵胎生。

  又称火赤链。是一种常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

  体细长,呈圆柱状,全长0.5米左右。

  上唇鳞6(3-2-1)枚,下唇鳞5枚。无眶前鳞和眶后鳞,眶上鳞1枚。颊鳞1枚,入眶。颞鳞2枚+2枚,上下前颞鳞均入眶。背鳞通身23行,起棱,最外行光滑无棱或微棱。腹鳞146~173枚。尾下鳞雄性50~66枚,雌性39~56枚。**鳞1枚。

  体背面棕黑色,背中央有1条醒目的黑脊线,线宽占脊鳞及其左右各半鳞。腹面色浅。

  生活于山区森林,靠近溪流、水沟的草丛、矮树附近,偏树栖。

  主要以蜥蜴为食,也吃小蛇、爬行动物的卵。傍晚开始活动,夜晚最为活跃。

  俗名繁花蛇、金钱豹。有攀爬习性,捕食鸟、树栖蜥蜴。

  饲养观察其捕食壁虎、蜥蜴。根据广州龙洞附近采集的标本,解剖发现胃里有未消化完的暗绿绣眼鸟。

  腹斑水蛇又名海豹蛇,是一种水栖蛇类,以食鱼类为主。

  台湾小头蛇为小型蛇类,成年体型通常在60cm左右,最长可达95公分长,头部小,头后有倒V的花纹,背部有条砖红色的纵带,并有不明显褐色闪电状的花纹,成蛇腹部为褐白色幼蛇为砖红色。

  又称黄腹海蛇,长吻海蛇体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狭长,吻长,吻端端到眼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

  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躯干和尾部较侧扁。

  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鲜明的**。尾部可有5-10块黄斑。

  过树蛇又名藤蛇,在广州俗称过树榕。无毒。

  头大而略高,颈细,头颈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纵纹,身体细瘦,背鳞平滑呈古铜色、棕色或深棕色,腹鳞为乳**或黄绿色,其腹鳞及尾下鳞两侧均具棱,体长0.9~1.4米。卵生,每产5~8枚。

  栖息广州市郊县山区和丘陵地的灌丛和树上,白天常到水域附近活动,以捕捉蜥蜴和小鸟为食,也在田间捕食蛙和鼠类。

  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

  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体形中等大小的半水栖无毒蛇。头颈区分明显。瞳孔圆形。鼻尖鳞前端比较窄,鼻孔背侧位。

  上唇鳞色白,眼后下方有两条黑色细线纹分别斜达上唇缘和口角。腹面色白,每一腹鳞基部色黑,形成整个腹面黑白相间的横纹。

  体型极细而长,长可达1.5米。

  头较窄长,与颈区分极明显。吻端略圆而平扁,超出下领。眼大,瞳孔呈一横缝。颊区呈一凹槽。躯干瘦长侧扁,尾甚长而细。背面鲜绿色,腹面淡绿色,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呈二纵线纹。

  平均体长75-90厘米,最大可达120厘米。身体背面草绿色,下颌、咽喉部及腹部黄绿色,下颌边缘及颔沟有绿色斑点。

  又称黑斑蝰蛇。体长0.9~1.3米。

  背面暗褐色,有淡褐色链状椭圆斑3列,各椭圆斑的最外缘为黄白色,其次为黑色,在3列斑纹间,散布有不规则的小斑纹。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

  一般在森林、草地、沙漠中活动。

  温泉蛇是我国独有的珍稀蛇类,栖息在高原温泉附近的岩石洞穴或石堆中,冬、夏季都可以见到。温泉附近的石堆缝隙中常可以看见蛇蜕。也见它们在高原温泉附近的小河、沼泽中活动,以高山蛙、幼鼠兔、鱼类为食,雌蛇一次怀卵6枚。

  盲蛇,又称钩盲蛇,为台湾地区所产蛇类中体形最小,体长不超过20公分,呈圆筒状,形似蚯蚓,故又称‘蚯蚓蛇’。头小呈半圆形,与颈不易区分,眼睛极小且退化成感光眼点呈黑点状。

  鼻鳞有一沟将鼻鳞分成前后两半。体鳞20列。

  尾部短而呈钝形。全身大致为黑褐色或褐色。

  主要栖息于高山森林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1170米。

  头背色较浅,无斑纹,颞区眼后黑带不显。在颈部有一明显箭形黑斑,幼体该黑斑的两端黑纹非常明显,头部顶端呈红褐色。成体箭形斑不明显,其前缘镶以约一个鳞片宽的白纹。

  体中段背鳞19行,中央3-9行微弱起棱,脊鳞明显大于相邻背鳞。背面黑色,具28-35+8-13个粉红色横斑。

  背部紫铜色,头背部有3条黑色带纹,纵向后坤,中间1条起自鼻间,止于鳞末端,另两条起自跟后,一直延伸到尾部。体尾背面有10多条形如马鞍形的淡黑色横斑,每个横斑约有3-5个鳞片宽。腹部玉白色。

  生活于山区,溪边、田边、路边及草丛中。以小型哺乳类为食。

  黑线乌梢蛇属大型蛇类,雄大雌小。头背黄绿色,两侧各有两条黑线纵纹,幼体纵贯全身,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前部逐渐消失。

  成体腹面浅**,两侧黑色纵纹。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头和眼较小,鳞片富于光泽,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闪鳞蛇的名称源于此。

  无毒蛇,全长约1m,体尾均较细长,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二。

  通身背面翠绿色,腹面淡**,眼后有一条黑色纵纹。

  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

  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

  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

  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

  一般栖息于山区或丘陵以及常栖于溪沟旁灌木上或见于茶山矮树上。在岷山,清凉峰等山脉湖泊也有分布。

  海蝰,眼镜蛇科海蝰属物种,头颈区分不明显。体较粗短,略侧扁,尾侧扁。体鳞多少呈六边形,镶嵌排列。腹鳞明显,体前段较宽大,后部窄小。

  俗名: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种无毒蛇。

  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

  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

  全长在l000mm以内,体重100-200克。

  背鳞平滑,头有3条‘^’形黑斑,一条在吻背,穿过眼沿头侧向后,另2条在额部沿枕部向后,分别延续为躯尾背面的四条黑褐色纵纹。体前有4行杂有红棕色的黑点,渐成黑纵线达尾背。腹面密缀黑黄相间的棋格斑。

  上海地区为广布优势种,南汇、奉贤每年捕获量在2t左右。

  俗名:犀牛鼠蛇,分布于**北部以及中国广西部分地区,食性主要捕食小型蜥蜴和鸟。

  人工环境下有时也吃白鼠。

  背面灰色和棕色,一般有五排黑点,像国际象棋的棋格排列,头后有一黑色“A”形斑腹面黄红色,或多或少具方形黑斑。

  别名美女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

  俗名草赤链、乌游蛇。常栖息于山区溪流或水田内。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00至1646米。

  全长1m左右,长者可达1.3m。

  头较长,略宽扁,吻钝圆。生活于海拔900-1620m的山区及丘陵地带。

  水赤链游蛇(又名水游蛇)生活在山间溪流,平原田野的河叉池沼中。

  多见于水中,昼夜均有活动。善游泳,捕到猎物后在水面吞食。

  以泥鳅、鳝鱼等为食,亦食蛙类及蝌蚪。卵胎生,每年8-10月生仔蛇,每产4-13条。

  俗名颈瘢蛇。小型蛇类,全长290~314毫米。

  生活于海拔700~1000米的山区,常见于森林、竹林中,穴居。食蚯蚓。

  卵生,7~8月产卵,每次产5~11枚。

  吻部极短,头部后方有一W字形之黑色花纹,身体为橙**。

  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为530至700米平原及丘陵地区。属无毒蛇。

  俗名黄花松、乌虫。游蛇科,锦蛇属。

  全长1.5m-1.9m,体重0.5-1.5千克。随产地不同颜色差异较大。

  湖南浙江的颜色较浅。北京的颜色鲜艳,花纹明显。东北的颜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动于平原、山区的林边、草丛、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内。性情比较温和,不受威胁时,一般不咬人。

  以鼠类为食,亦吃鸟类及鸟蛋。

  是蛇亚目新蛇科钝头蛇属下的一个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与及中国某些地区(如**、云南)。

  横纹钝头蛇分布于中南半岛、泰国、**、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香港、海南等地,常见于低海拔地区或山区。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8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

  俗名双头蛇、越王蛇、两头蛇、枳首蛇。它是无毒蛇类。

  因有较大价值,被中国国家林业局收录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体全长约350毫米。

  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上唇鳞4片,下唇鳞5片,眼前鳞1片,眼后鳞1片。

  背鳞平滑。通体13行。

  **鳞完整。尾下鳞两列。

  尾部粗钝,有**斑纹。尾部形状、花纹与头部相似,因得此名。体色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背面灰黑色,鳞片外缘黑色,构成网纹。另一类的背面灰褐色,鳞片外缘色淡,背中央由黑点形成3条纵线。

  腹面橙红色,有零星黑点。尾腹面有一黑线纹。

  俗名菜花烙铁头、菜花蝮、菱斑竹叶青。菜花原矛头蝮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上颌骨具管牙,为有颊窝的毒蛇。

  背面黑黄间杂。多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以及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

  三索锦蛇也称三索颌腔蛇,其背面灰色或黄褐色,无毒,生活于450-1400m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带。性情暴躁,处于攻击状态时前半身保持的形状呈‘S’形,主要捕食鼠类,也捕食蜥蜴、蛙类及鸟类,甚至取食蚯蚓。

  横纹翠青蛇,属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翠青蛇属的一种蛇类。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眼镜蛇,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

  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俗名:金钱豹,百步金钱豹,金钱斑,古钱窗,头部背面鳞片光滑。

  背部灰褐色,背脊正中有一行黑褐色锯齿状纵纹,体侧有暗褐色斑点缀成的纵纹2~3行。生活在草原、疏林和芦苇丛,也见于海拔3000m的山区。

  吃蝗虫(占食物总量的90%以上)和蜥蜴。卵胎生,产1~6条仔蛇,最多可产7条。分布于新疆,是当地的主要毒蛇。

  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俗名黄花松、乌虫。游蛇科,锦蛇属。

  全长1.5m-1.9m,体重0.5-1.5千克。随产地不同颜色差异较大。

  湖南浙江的颜色较浅。北京的颜色鲜艳,花纹明显。东北的颜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动于平原、山区的林边、草丛、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内。性情比较温和,不受威胁时,一般不咬人。

  以鼠类为食,亦吃鸟类及鸟蛋。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

  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条状纹。

  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以肉类为食。

  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或佛蛇等,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金环蛇性情虽然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其猛烈的毒性让人畏惧三分,并且环蛇属的蛇类有扑光性,所以夜间野外行路和野外作业使用照明工具时要格外注意。

  主要生活于岩溶地带海拔低于300m的山区和半坭半石灌木林地区。常活动于山间田边、坡地及沟谷,岩溶地带的岩洞是它出入的场所。

  昼夜活动,以鼠为主要食物,亦捕食蜥蜴、蛙和小鸟。

  体色变化大,头体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红色,头部在眼后到口角有黑色带,其上缘有一黄白色细纹。体背交互排列有黑褐圆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规则黑点。尾尖黑色。

  捕食鼠、蛙、小型蜥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

  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黑眉锦蛇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

  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

  王锦蛇是一种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遇到同类会相互残杀。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是典型的无毒蛇,其长势仅次于蟒蛇。

  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有毒单型蛇,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生活时背面棕黑色,头侧土**,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

  蛇目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

  又称过树龙。灰鼠蛇又称为黄梢蛇、索蛇、过树龙、上竹龙、黄肚龙等。

  该蛇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生活在云南**带高原的低山或中山山间盆地,或河谷两岸的田间、地角。

  喜在土坎的草、灌丛中捕食鼠类,故有鼠蛇之称。灰鼠蛇灰鼠蛇灰鼠蛇为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

  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精选问答:


  1、古人怎样描写毒虫蛇?

  关于毒蛇的诗句 (七字)

  愁冲毒雾逢蛇草,

  蛇毒浓凝洞堂湿

  前有毒蛇后猛虎

  倔强毒蛇争屈铁

  前有毒蛇后猛虎

  毒蛇在肠疮满背

  恐有毒蛇深草中

  长蛇嘘雾毒暗天

  毒蛇头上能揩痒

  放出毒蛇当大路

  前有毒蛇后猛虎

  前有毒蛇后猛虎

  蝮蛇毒草篁竹中

  翠石玲珑绾毒蛇

  下乡卒毒惨于蛇

  猛虎毒蛇相下上

  更有青蛇口尤毒

  善登高树毒蛇满

  毒蛇穿汝眼睛中

  其毒犹恒山之蛇

  毒蛇头少人揩痒

  死蛇含毒更堤防

  沈沈莫触蛇头毒

  关于毒蛇的诗句 (五字)

  心中三毒蛇

  山蛇毒影收

  毒蛇护其下

  蛇毒毒有形

  巴蛇千种毒

  巴中蛇虺毒

  长蛇齿牙毒

  文蛇喷雾毒

  兽蛇凋毒虫

  毒蛇喷晓雾

  阴毒产蛇蝎

  蛇毒远于生

  毒螫锺蛇豕

  饮涧毒防蛇

  毒蛇横在路

  其毒逾蛇豕

  毒蛇横古路

  毒蛇横古路

  2、带山字的矿泉水有哪些?

  1.崂山,面临大海的崂山不仅风景好,文化底蕴高,还有一款存在于传说中的矿泉水——白花蛇草水,来自崂山的矿泉水种加入白花蛇草的成分,不得不说很“大补”,还走出国界,迈向国际,外国朋友都“爱喝”

  !2.昆仑山矿泉水,来自昆仑山的矿泉水,不管怎么说,这矿泉水的名字是真的厉害,无数年来,中国最有名的山就是这里了,充满了奇幻色彩。

  3.**雪山,青藏高原,中国最有名的高原,雪山林立。这样地方的矿泉水味道当然会不会差,直接撕冰雪融水,大概没有几个比它好喝了。

  4.天山矿泉水,最常出现在电视剧里面的一种水,大概就是天山雪水了,天山雪水泡天山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