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须了解一下!
投身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须了解一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
泥鳅养殖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和水源,需要有一定的土地和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造养殖池塘或者水槽,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水质。同时,还需要采购养殖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如养殖网、氧气机等。
二、品种选择
泥鳅的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环境都有所不同。在投身泥鳅养殖前,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了解该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特点。
三、饲料供应
泥鳅的饲料种类也很多,不同阶段的饲料需求也不同。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做好饲料供应和管理,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还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防治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问题,如细菌性**、病毒性**等。在养殖前需要了解泥鳅的常见**和防治方法,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五、市场需求
泥鳅的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养殖前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制定相应的养殖计划和**策略,避免养殖过程中出现**难题。
六、环境污染
泥鳅养殖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和废料,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养殖前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七、政策支持
泥鳅养殖是一项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政策的变化和支持力度也会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在养殖前需要了解相关政策和扶持政策,以便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问题一:泥鳅养殖有哪些常见**?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有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病等。其中,细菌性**包括烂鳃病、红斑病、疣病等;病毒性**包括出血性败血病、泥鳅病毒性出血症等;寄生虫病包括鳃蚤病、鱼虱病等。
问题二:泥鳅的适宜养殖温度是多少?
泥鳅的适宜养殖温度为18℃-30℃,其中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
问题三:什么是养殖密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中养殖的数量。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养殖池塘大小、水质、饲料供应等。一般来说,养殖密度越高,养殖成本越低,但是也容易导致**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
投身泥鳅养殖前,这七大养殖瓶颈须了解一下!
泥鳅养殖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在投身泥鳅养殖前,需要了解这七大养殖瓶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保证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泥鳅养殖技术》
2.《现代泥鳅养殖技术》
3.《淡水鱼类养殖技术》
问答拓展:怎样养泥鳅放养前要做什么准备
1、放养前准备。
(1)建塘要求:泥鳅池塘面积需要5亩至10亩,池水深度需要1、5米至旦凯1、8米,池底淤泥pH值要中性,池塘壁要夯实以不漏水为标准,池塘进水排水要方便,养殖场周围要安静,水质要好没有污染,每亩池塘要配有1台增氧机,池塘四周要设置防鼠网。
(2)清理池塘:在初春放泥鳅苗之前,提前20天要用生石灰清理一次池塘,再用增氧颗粒和复合盐将水质改善一下。等到清理完池塘重新加水之后,在池子里种一些空心菜、藕、茭白、水葫芦、水花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水质和泥鳅躲避阳光。
(3)培肥水质:在放养前10天池塘里泼洒一些氨基酸肥,这样泥鳅喜欢吃的水生动植物会繁殖更快。
2、放养泥鳅苗。
(1)选泥鳅苗:苗种要**游动快,表皮没有损伤,健康没有病害,3厘米-4厘米长的泥鳅苗。运送会苗种的时候,要小心一些不要伤到苗种,运到池塘边之后,用食盐水淋一遍鱼种,再放养。
(2)放养密度:放养苗种的最佳时间在5月中期。每亩可以放养1万尾泥鳅苗。
3、养殖管理。
(1)投喂饲料:在投放泥鳅苗之后,要在池子边模迅唤放6个专门装泥鳅饲料的桶,每个桶里装10斤泥鳅专用膨化类饲料,连续投喂3天将桶里的饲料用完后再次装10斤饲料继续投喂。最开始投喂的饲料直径要在0.3毫米,投喂10天之后用直径在0.5毫米的饲料,之后再过10天投喂0.8毫米饲料,直到满一个月为止。养满一个月之后,用专门投饵机进行投喂。投喂时间要在早晨7点至8点之间。每亩池塘要设置2台投饵机。
(2)水质管理:在放养泥鳅苗之后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的时候,要先将池子水先排出去一部分,再注入新水。每周要用生石灰来调节一下水质,池水颜色呈现黄绿色是最好的。
(3)预防**:每隔一定时间要在池子里泼洒酵母菌、EM菌等生物制剂,这样可以调节水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泥鳅的免疫力,泥鳅得病几率就会减少。
(4)捕捞:从放养泥鳅到捕捞大约需昌轿要3个月至5个月。泥鳅只要长到10厘米长的时候就可以捕捞上市了。
4、养殖时要注意的问题。
(1)**泥鳅苗的时候,要严格把关质量,以免放养后出现意外情况。运输会来的泥鳅苗要先消毒再放养。
(2)养殖泥鳅时不能为了提高产量,而增加养殖密度,这样容易引发泥鳅病害。
(3)池塘里定期施肥培育出各种天然饵料,可以减少一些买饲料的钱。
(4)每个时期的泥鳅价格都不一样,要选好上市的时机。
问答拓展:养殖泥鳅的方法
养殖泥鳅的方法:池塘建造、放养前准备、投苗种、饲养管理、日常管理。
1、池塘建造
养殖泥鳅的池塘四周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
池塘的周围需要以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另外,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2、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泥鳅之前需要清理池塘,放水深至10厘米后,需用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基肥。
3、投苗种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时扰蚂雹可以根据水质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缓帆、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早晚物闷各泼洒一次。等到泥鳅达到2厘米之后,加深水位,到50厘米,培肥水质,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5、日常管理
问答拓展:养泥鳅要具备什么条件怎么养
养泥鳅要具备池塘条件、水质条件等条件,养泥鳅要从清淤消毒、饲料选择、日常管理等方面去养。
1、养泥鳅要具备的条件
池塘条件:苗种培育池面积在600㎡左右,池念春橡深在50㎝左右,培育池最好是土池,池底泥土要夯实,池四周离岸边1㎝左右的位置可栽种一些禾本科植物(如黑麦草、芦苇等),作遮荫用。在苗种下塘前用生森清石灰(150Kg/亩)全池泼洒,池水呈绿色时,可放入苗种。
水质条件:养殖泥鳅的时候,虽然对水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也不能让水源有污染。所以水质要干净,池塘最好是能靠近水源,这样才能方便后期往里面加水。池塘水的深度不需要太多,差不多在40至50厘米就行了。
2、怎样养泥鳅
清淤消毒:池塘一定要进行淤泥的清理,清理后再进行曝晒处理。一般在泥鳅苗入池的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可消灭池塘里的微生物。在放养泥鳅苗种前一周左右,可以采用生石灰消毒。
饲料选择: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泥鳅的形态特征
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仔旁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7。
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
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