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病症类型
小麦秆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很大的影响。其病症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叶锈、条锈、黑锈等。针对这些病症,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叶锈病症类型
叶锈病是小麦秆锈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其病症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黄褐色斑点,斑点之间的组织会干枯脱落,形成小孔,从而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二、条锈病症类型
条锈病是一种小麦秆锈病症类型,其病症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条状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变成红色或黑色,叶片上会出现裂纹,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黑锈病症类型
黑锈病是小麦秆锈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类型,其病症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黑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黑色斑点,斑点之间的组织会干枯脱落,形成小孔,从而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四、如何预防小麦秆锈病
预防小麦秆锈病的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防治。具体措施包括:
- 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植同一品种多年;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适度灌溉和施肥;
- 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五、小麦秆锈病相关问题
1、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是哪种病症类型?
答:叶锈病。
2、如何预防小麦秆锈病?
答: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防治。
3、小麦秆锈病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什么影响?
答: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
4、小麦秆锈病症状有哪些?
答:小麦秆锈病症状包括叶锈、条锈、黑锈等。
5、如何及时发现小麦秆锈病?
答: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害及时进行防治。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麦斗卜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图7-8)。受害部位产生的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夏孢子向外扩散。宴毁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空祥穗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孢子堆穿透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比正面的大。
图7-8秆锈病症状
问:小麦条锈病症状
苗期:幼苗的叶片上出现夏孢子堆,呈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成株期:发病叶片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成熟期: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圆形夏孢子堆,后期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
一、小麦条锈病症状
1、苗期
感染条锈病之后,幼苗的叶片上会出现较多的夏孢子堆,一般呈现为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2、成株期
(1)发病叶片先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斑,即夏孢子堆。
(2)夏孢子堆较小,形状呈椭圆形,颜色为鲜***,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3)发病后期,夏孢子堆的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
3、成熟期
(1)此时染病,在发病初期小麦的叶鞘上会出现较多的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黑褐色卵圆形孢子堆。
(2)发病后期,开始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叶背的症状一般比叶面更明显。
二、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因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栽培管理: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4、温度: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数碧秆锈病最迟。
5、湿度: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避免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2)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3)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宏御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2、药物防治
(1)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公斤,或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
(2)春薯绝举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喷1次。
问:小麦锈头死是什么原因.叶子发黄。
小麦锈死,叶片发黄是小麦锈病的症状。小麦锈病分为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和小麦秆锈病。“条锈成条,叶锈散,秆锈是个黄褐斑”的经验之谈,正是对三种小麦锈病的真实写照。叶锈病则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茎秆和穗部很少。受害叶片出现圆形红褐色孢子。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穿透叶片,到表皮破裂后,会散出黄褐色粉末。秆锈病在叶片上没有,主要在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发生,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产生很多分散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孢子。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一是选育推广抗(耐)病良种,精耕细作,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二是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三是病苗区应单独收割,避免收割机跨病区作业,以免加速该病的传播。四是适期晚播。如果冬小麦播种太迟,会使小麦延迟成熟从而导致增加春季再侵染次数;过早播种则使秋苗受侵染的机会增加,导致越冬菌源增加。
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是控制菌量的重要手段。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再播种。
②小麦发病时,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戊唑醇水乳剂、粉锈灵可湿性粉剂、烯唑醇等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问:小麦秆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图7-8)。受害部位产生的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孢子堆穿透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比正面的大。
图7-8秆锈病症状
问:小麦秆锈病鉴别寄主都有那些,包括国外和国内的
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1)症状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时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浸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
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加入25克“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